河南财经大学 全日制本科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院 系: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层 次: 本科
实践单位名称: 校 内 导 师: 校 外 导 师: 填 表 日 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制
1
填表说明
1、社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校对全日制本科专业课程结业及学位授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2、导师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全面考虑,合理安排,指导其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对其实践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
3、本科生应按个人专业实践计划进行实习,实践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一般为3000字-5000字。报告内容一般包括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实践内容和实践计划执行情况等。
4、学生的综合成绩依据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分别给出的两个得分(按百分制计)的平均数给出。
5、此表一律用A4纸正反面打印,一式三份,两份归入学生个人档案,一份由培养单位(部门)留存。
2
一、实践计划
1、实践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
2、实践要求的基本技能
3、实践拟出的成果或达到的目的
4、实践进度安排
3
二、实践内容
(根据实践计划,学生本人详细记录实践具体内容) 河南省博物院观后有感 人在青年时代就该多走走,多看看,了解历史,了解世界。青春时期的我们,身体或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说实话,在参观河南省博物院之前,我对上面两句话的理解不很深刻,只觉得说的很对很有道理。当我真正看到那些被时间浸泡过的积聚着古代人民智慧的文物时,我内心的震撼难以言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会果然比道听途说给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更大。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会给一个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也不一定。也许,这就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所要达到的效果吧,开眼界,自我学习,自我探讨,自我感悟。 那是个晴朗的天气,在王昊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向着河南博物院出发。当博物院的主馆出现在绿树掩映中的时候,我愣愣的盯着它的奇特造型,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我即将开始的是一个恢弘的旅程。后来了解到,博物院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是将中原文化带向世界文明的标志与平台,是中原文明的缩影。 4
进入主展馆大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三座巨大的金身塑像,我之所以说“三座”,是因为雕像由两头站立的大象和一位身着铠甲的古人组成。古人手擒巨象的形象让我不禁想到盘古当日挥斧开天辟地的情形。两头巨象仰天长啸,其啸声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重重雾霭在我们耳边回荡。整个雕像高达6.7米,象征着“豫”。古建筑缩影、波涛翻涌的江河、载着古代文字的祥云组成了雕像的背景,象征着中原文化的丰厚底蕴。这雕像背景似乎仅是时间长河上的一脉涟漪,这雕像俨然化身为了一个智慧的老者风范,向后人讲述着一段凄美迷人的故事。我不禁对即将开始的文化之旅充满了期待。
由于是分散参观,我们的路径比较混乱。在这里就从我的视角出发,描述一下参观感受吧。
我们一开始“闯”入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展馆。为什么说是闯呢?因为我们跳过了“文明曙光——原始社会”“定鼎中原——夏商时期”直接进入了“制礼作乐——周时期”展厅。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展厅
在这里我见到了镇院之宝之一的“玉柄铁剑”。 听一位在博物院做志愿者的小朋友介绍:“‘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身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是西周晚期器物。剑身为铁质,铁质剑身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接合部均镶以绿松石片。被称为‘中华第一剑’”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三个时代,分别对应于
5
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种社会形态。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它的发现,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封建社会即将来临。称的上是\"中华第一剑\"!
在“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展馆里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匐’雁形铜盉”。资料显示“匐”雁形铜盉为应国出土。此“匐”雁形铜盉整体是大雁形状,雁嘴化身为铜盉之长流,鋬雕刻为铜人,纹饰优美匠心独运,可谓之酒器中的艺术品了。我是平顶山人,父亲很早就给我讲过应国的故事。平顶山市又称为“鹰城”,据说此“鹰”由“应”字化来。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候,封地在今平顶山一代,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我对应国的了解仅限于此,看着玻璃窗内一件件静默的文物,它们有的已被时光雕刻的面目全非,但它们似乎在倔强的守护着什么也在诉说着什么。
“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看看的印象。印象很深的还有那些大小不一的编钟,斑驳的铜绿布满编钟,尽管如此,我依然能窥见三千多年前它们的容颜,那典雅威严的礼乐从华夏文明的上游缓缓流入现代这车流拥挤人声鼎沸的苍穹,昭示着我华夏民族必将完成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陈列展馆
6
在这个展馆中陈列着风格各异的青铜器,似乎在述说着一段段缤纷的故国往事。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莲鹤铜方壶”,又一个镇馆之宝。莲瓣之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一起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为此时代精神之象征。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解说员说“鹤”有延年益寿的意思,表达出古人对“鹤”所赋予的含义,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寄托、信仰。起初我并不知道此莲鹤铜方壶是镇馆之宝,只是单纯的被它的精致外观所吸引。龙饰莲鹤,纷繁复杂的花纹,虽然它默默无闻的放在展馆角落里,但其艺术之吸引力仍然盖过其他的青铜器物。
“龙耳方壶”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壶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龙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与郑公大墓的莲鹤方壶相比,一南一北,堪称春秋方壶的绝代双骄。
最有意思的是古人的冰箱——“错金银铜方鉴与铜方罍”。“鉴„„以盛冰,置食物于罍中,以聚湿气。”该器物的使用说明图
7
这样标注。且不说这精湛的金银错制作工艺,单是古人的博大精深的智慧就已令人叹服了。当古人举殇在暑热饮冰凉的清酒之时,那会是怎样一个热闹畅快的场景呢?
还有那“跽坐人铜灯”、卜筮的竹简、列国文字、组合冷兵器,仿佛将在这里参观的游客带回了,那文化多元战火纷飞的古老青铜时代。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
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 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楼头明月,欲揽广厦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 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铸耧耕、造纸测星,修典刻经,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穿石为藏——永城西汉梁王陵,那金缕玉衣华贵美丽。金缕玉衣前即是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云气图”,这又是一镇馆之宝。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年代久远但栩栩如生,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
展馆入口的“石辟邪”由灰色石灰岩整块雕凿而成,形如虎似狮,体态威猛健壮。“盘龙石砚”,石砚面存墨迹,为墓主人生前实用物。微穹的砚盖上透雕六龙戏一宝珠状盖钮,砚座下三兽承接砚体为足。
8
砚面外沿阴刻隶书铭文:“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迁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寿如金石寿考为期永典启之研直二千”。此时天下逐步走向统一,文字出现了篆隶之变。以汉代建筑明器为主,在上古地面建筑早已湮灭的今天,古代建筑模型的明器显得十分珍贵,它们直观地再现了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我们以近些年出土的历代建筑明器为基础,分五个部分串连起特色性建筑明器。美轮美奂的房屋将古人的建筑才华体现的淋漓尽致。亭台楼阁榭,雕梁画栋,真可谓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跨城池作飞阁”。
不得不说的还有两汉时期的陶俑,形态可爱形象逼真,夸张的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又比生活中的更具情趣,观之顿觉与古人亲近了许多。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
终于走到了,我国历史上最辉煌开放的时代——唐朝。一进展馆就是琳琅满目的唐三彩。然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天下都会——隋唐洛阳的城区模型图,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隋唐大运河的贯通中国南北和中东部的水运大动脉,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巩固了洛阳的核心地位,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见到了又一镇馆之宝 “武曌除罪金简”。我对考古这方面还是有兴趣的,以前在CCTV10曾看过关于“武曌除罪金简”的专
9
题报道,它的发现和进馆历程也算是段传奇吧,没想到在这里见到它,我当时愣了很久并异常激动。金简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上刻双钩铭文63字,意为:武则天虔诚信奉道教真理,渴望长生不老,故特派小使臣胡超到嵩岳天门投递金简一通,乞求三官九府免除其罪名。落款为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初七。该金简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可移动的武则天罕见遗物,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其晚年思想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
手捧器物的侍女、铠甲在身的将士、胡服庇体的番邦人士、怒目的武官、持笏的文官、衣袂翻飞的舞女、操作简便的农具、憨态可掬的牲畜等等各种陶俑令人应接不暇。唐朝的服饰,女子的妆容,女子的发髻,唐朝的礼节、瓷器,这一切使人不禁感叹果然是盛世繁华。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这里面的展品不但保存完好,而且种类多样,金银器、牙雕、漆器、珐琅器、织绣、瓷器高雅华贵中透出浓郁的民俗特色。但是我们的参观时间已到,就要到闭馆时间了。很遗憾没有见到这个展馆里的书画、瓷器、衣物、饰品。
另外,我们还见到了“象牙萝卜、象牙白菜”,由整支象牙雕刻而成,用特殊技法为象牙着色。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不仔细看你可能就以为这是真的萝卜白菜了。
10
玉器展馆
我个人是很喜欢玉器的,它们温润的光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寂静安然出尘不染“清”“淡”“雅”“韵”俱存。古人有云:“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玉璜礼北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华夏民族具有悠久的玉文化,玉早已不再指一种石头,玉器也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品,而是包含了古人超凡的个性与生活理念的一种信仰。古人以玉结缘,以玉喻作君子,而当今的我们也把佩戴玉作为生活习惯。
面对各种各样的玉雕饰品,玉如意,玉器皿,想象着那些漂亮的玉石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经过琢玉人的琢磨,然后焕发出它们非同寻常的光彩。这些沉默的玉器,它们的主人生前定是对其珍爱不释定是摩挲了千遍万遍,那么这些玉都拥有者怎样的离奇经历呢?古人那无限的的激情、创造性与智慧穿越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潮流透过这些纷杂的玉器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这次实践参观我见识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文化是不朽的历史篇章,是巨大的凝聚力,是我们的自豪。那些生动逼真的陶俑,璀璨美丽的饰品,富有艺术感又实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品,都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叹。我想,我只是窥见了冰山一隅就如此感慨万千,真的是被已属于久远时空的智慧震撼到灵魂深处了。尘封的历史,仿佛穿越了厚厚的雾霭向我缓缓行来,这个时代不仅是与宇宙科
11
系着,也与人类远古到现在的时空比肩而行。在参观博物院之时,我们仿佛置身在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院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文明门庭里藏匿着的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中国文化保存了风韵的核心,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古代文化的灿烂,现代文化的繁荣,必将带领我们踏上未来文化的新台阶! 实践单位评定意见: 成绩评定: 负责人签字: (实践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2
三、总结报告 1、实践目的及意义 2、实践主要内容 3、实践计划执行情况
4、实践主要成果或收获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3
导师组评定意见: 成绩评定: 校内导师签字: 校外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综合成绩: 负责人签字: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