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的比较研究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的比较研究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栋梁

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3期

【内容摘要】文章从声乐发声机理视角出发,通过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呼吸、发声、共鸣和咬字机理的比较,分析两种唱法发声性状异同,以期为声乐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 发声机理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是我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唱法形态,已经或逐步纳入了高校声乐教学体系,出于学科发展和理论建设需要,我们必须对两种唱法的理论建设进行完善。

近年来,人们不断将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声乐理论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不但推动了声乐理论学科的系统建设,也为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悄然改变着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声乐教与学变得更为直观与生动。 一、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研究范畴界定

在探讨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发声机理前,我们有必要廓清二者的概念。 (一)民族唱法

有关民族唱法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963年2月,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民族声乐专业建设主要奠基人汤雪耕先生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文章认为:“民族声乐从广义上讲,包括传统的戏曲、曲艺的演唱和民间演唱,形式繁多,十分丰富。”从这一层面上看,民族唱法是与我国几千年悠久文化伴生而来,具有多元的民族特色、多彩的艺术形态和多样的唱腔体系。

狭义的民族唱法是由学院派声乐教学团队在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的民族特色、语言特征、风格韵味等唱法精华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发展而来,形成了以“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作为学术定位,具有自身明确的学术标准和艺术规格的学院派民族唱法①。利用这一唱法体系,不仅培养了李谷一、彭丽媛、、阎维文、张也、吕继宏、雷佳、王丽达等一大批代表着新中国最高演唱水准的民族声乐领军人物,还培养出了吴碧霞、戴玉强等中西合璧式的全能唱将。

出于学术规范性考虑,本文所探讨的民族唱法限于狭义的“学院派民族唱法”范畴。 (二)通俗唱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俗唱法即演唱通俗或流行歌曲的方法。我国有关通俗唱法的提法来源于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青年演员独唱演出评奖活动”,该活动首次将“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并置为三种的唱法组别参与奖项评比。1986年,电视台第二届青歌赛吸纳了三种唱法的组别设置。自此,这一有别于古典与传统的唱法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通俗唱法的技术特点:声音自然,近似说话;多用中声区音域,高音常运用假声;不刻意追求共鸣,演唱时需借助扩音设备扩大与美化声音;歌手注重歌唱情绪和气氛渲染,注重与观众在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

二、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都是以人体为乐器,以呼吸为动力,其发声机理既存共性,又有差异。本文从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和咬字四个维度对二者的发声机理加以比较。 (一)呼吸机理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口、鼻、咽、喉、气管、肺、胸、横膈膜等。人体胸腔是由七块颈椎、十二块胸椎和五块腰椎构成的蛋形笼子,这些骨骼通过肌腱与肌肉相连,并被肌肉所牵动③。当肋间外肌收缩上拉肋骨,使胸腔向外扩张,外界空气由鼻(口)腔进入,经过咽、喉、气管达到肺部,便形成了吸气过程;而肋间内肌的作用恰好相反,当它收缩时,将肋骨下拉,迫使胸腔缩小,则形成了呼气过程。横膈膜位于胸腔底部,将胸腔和腹腔隔开,放松时呈高高的双拱顶形隆起,吸气时腹部肌肉群(腹直肌、腹白肌、腹外斜肌、腹内斜级、腹横肌)协同工作将其绷紧,使之趋于平展,所以深吸气时,可以明显感觉到腰围一圈的膨胀。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发声都离不开呼吸对声带的激励,它们的呼吸机理具有同一性,但对呼吸的状态要求存在差异。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把声音的支点放置在上衣“第二粒纽扣”处。这种全通道呼吸方式有利于保持气息对声门的压力,使音色具有“甜、脆、水、亮、柔”的民族韵味。

通俗唱法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呼吸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校园民谣、网络歌曲等类型的作品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演唱时对呼吸没有特殊要求。但演唱偏美声风格的作品,如《回忆》《我心永恒》,或偏民族风格如《天路》《青藏高原》等难度较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时,则需要深呼吸支持和全通道歌唱。 (二)发声机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喉部甲状软骨内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肌肉由前向后呈“八”字形伸开,每条肌肉上有两条皱壁,我们把位于下方的皱壁叫做声带,它起着挡气和振动发声的作用。声带“八”字开口端为软骨组织,它与声带上方的被称为假声带的皱壁共同辅助着声带的闭合。

发声的过程,实质是呼吸与声带振动协同的过程,声门的振动质量,直接决定着歌唱的音色。民族唱法要求声音靠前、明亮、集中,歌手为了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持久的演唱生命,往往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专业训练。但通俗唱法技术上的低门槛,让歌手更多地侧重于情感表达和个性的挖掘,一些歌手为了追求现场气氛,常常不惜采用硬起音,让气息与声带产生剧烈摩擦,以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 (三)共鸣机理

共鸣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可以引起共鸣,发声体也可激起容器内的空气柱形成共鸣。歌唱共鸣属于后者,即声带的振动激起喉咽腔、口腔内空气共振,使嗓音获得扩大与美化。

在民族唱法训练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用“打哈欠”“保持吸气的状态歌唱”“保持闻花香的状态歌唱”“保持全通道歌唱”等术语提示学生抬笑肌获得水平线歌唱,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打开共鸣腔体,获得最佳共鸣效果。

通俗唱法往往借助电声设备美化声音,歌手不必刻意追求宏大的音量,他们甚至可以用“耳语”式的语气实现情感表达,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彰显着特有的时代气息。当然,艺术性较高的通俗歌曲同样需要打开喉咙、需要将真声与假声以适当的比例进行混合。 (四)咬字机理

歌词是歌唱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它能将歌曲的意蕴准确而直接传递给观众。民族唱法建立在汉语言基础之上,汉语由单音节的汉字构成,大部分汉字发音可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且有声、韵、调之分。歌唱时,气流受喉、舌、齿、牙、唇不同部位阻碍发出声音,再通过归韵收声,形成了完整的歌唱咬字。传统曲艺将喉、舌、齿、牙、唇称为“五音”,目的就在于明确每个字出字的具体位置。在归韵收声上,民族唱法继承了传统唱法中十三辙的归韵规范,将“字正腔圆”作为自身重要的审美规范。

通俗歌曲的歌词趋于生活化与口语化,由于不必刻意追求“腔圆”,通俗唱法的咬字更接近日常说话,咬字位置比民族唱法更为靠前,注重在牙、齿、唇上下功夫,突出字头,力求字头清楚,吐字清晰,情感亲切。 三、当下声乐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不难看出,二者在歌唱机理运用上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让两种唱法彰显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个性,不同唱法所演绎与诠释的作品,满足着人们多元的审美取向与精神需求。

当然,二者的发声机理存在共性,共性的存在,为两种唱法提供了跨界与交融的基础。近年来,不少歌手在跨界演唱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演绎多种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这种突破唱法藩篱的实力,激起了众多声乐爱好者甚至声乐专业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期盼声乐技术上的突破,渴望能同时拥有演唱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那么,在声乐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坚持勤学与活学。发声机理调节的不可见性让声乐学习变得很辛苦,声乐学习者只有通过长期反复枯燥的发声训练,才可能实现发声肌体的发育与协调。因此声乐学习者必须每天坚持一定时长的声音训练,每次发声练习以嗓子不累为宜。当然,我们绝不能把发声训练单纯理解为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声乐学习者要善于思考,活学活用。比如,在训练深呼吸时,我们常常感觉到气息到了腰部,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却能让横膈膜呼吸变得具体形象。声乐课堂上,教师常常运用“闻花香”“气息向下叹”“喝水的感觉”等语言提示学生,学生就要善于利用这些通感的语言提示,恰当调整歌唱机理状态,获得最佳的歌唱效果。 其次,要把握唱法的科学性。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准确把握。所有的唱法,都是以人体为乐器,以发声机能调节为前提,都是建立在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技术之上。作为声乐学习者,应该对人体的生理结构、人体发声机理、唱法及唱法间的共性与个性等歌唱的本质规律进行学习与掌握。只有抓住唱法的本质与规律,才会在声乐学习中视野开阔,才能体悟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快乐。当然,人类个体间生理结构的差异是显然存在的,声乐学习者应该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找准自己的嗓音定位,找准最适合自身生理结构的歌唱方法,可以说,真正符合自身生理结构,适合自己演唱个性的唱法才是最科学的。 再次,演唱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歌唱理念。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球化、信息化与商品化时代,快速交融的世界文化让人们眼界顿开,他们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与审美愿望,他们期待声乐演唱形式的推陈出新与演唱风格的百花齐放。显然,作为演唱者,固守某一单一的唱法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在声乐学习中,要有与时俱进的歌唱理念,在歌唱技术上要积极谋求自身唱法的多元拓展,积极尝试不同风格作品的跨界演唱,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歌路越来越宽。

[注:本文为201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2YBB113)及201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2C071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杨仲华.民族性 科学性 艺术性 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J].中国音乐,2005.

②范纳德.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维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