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区域物流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

河南省区域物流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

来源:九壹网
0 引言

三门峡地处河南省西北部, 承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 连南贯北, 是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 拥有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比如缺乏统一的物流市场, 一度存在地方割据和垄断现象, 交通、通信及其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被誉为“第三利润源” 的物流产业已成为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区域物流为其发展的常见有效形式。三门峡和企业也抓住发展契机, 积极变交通区位优势为具有完善的局部区域物流系统优势。三门峡应发挥区域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促进本市经济的发展。本文就三门峡物流行业的实际现状, 第一部分分析其发展区域物流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和机遇; 第二部分根据优势劣势提出发展河南省区域物流建议,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三门峡区域物流SWOT 分析

SWOT 分析是广泛用于产业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 S 指产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 W 指产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 O 指产业外部机会(Opportunity), T 指产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这是一种综合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产业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 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下文将采用SWOT 分析方法, 从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四个方面对三门峡区域物流系统全面的分析。 1.1 三门峡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势分析

区域物流应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地理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总和。三门峡地处河南西北部, 承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 连贯南北, 是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 拥有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物流业是现代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经济循环,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环节。“十一五规划” 明确了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地位, 提出了要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原则下大力发展, 三门峡

也是积极响应, 高度重视本市物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三门峡市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显著改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1 三门峡经济和交通区位优势分析

(1) 经济区位优势。①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5 年GDP 总量的增长率为14.1%,同比超过省内其他城市, 增长速度在10%以上。三门峡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区位优势。②省内金融业、部分重要行业大量进入 为三门峡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物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资金加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市物流企业法人单位158家,比上年增加24家,增长17.4%;资产总计173361万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流动资产98588万元,比上年增长28%;固定资产原价82348万元,与上年基本特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物流业已经成为三门峡市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十一五”(2001—2005)期间,在、市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维护安定、很抓落实”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强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发展指标。其中:2005年度全市共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335.2亿元,“十五”时间平均增长达到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平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在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建设实施,“一主两副一点”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包括峡西)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0亿元,比去年增长14.5%。“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均增长

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汇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2) 交通区位优势。 优越的地理区位以及方便的交通条件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东经11111,北纬3448。它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省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是河南省的西大门。城市市区一面环山(南山),两面临水(黄河),一条涧河穿城而过,是一座美丽的滨河城市。横贯中国中部的陇海铁路(新亚欧桥),及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东西穿过市区,南北向的“209”国道及黄河公路大桥,自中心市区三门峡市位于我国陇海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对承东启西、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具有重要作用。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通讯网络完备,公路、铁路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亚欧桥的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现已形成现代化的陆路交通枢纽。随着连霍等高速公路的贯通,以及临(临汾)三(三亚)高速公路、郑(州)西(安)高速铁路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

,

从宏观交通优势上分析,新亚欧桥(国际上称为新丝绸之路),不但在亚欧国际上起着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纽带作用,而且在我国更是起着带动中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三门峡市,正处于我国中西结合部和郑州——西安两大交通枢纽城市的中间地带。此处既是黄河金(南)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心,又是我国中部南北向矿产资源分布带的交会点上。以资源深度开发为主体的中国中部经济区,必须以完善的交通条件为保证。而以南北向的G209及临三——三淅高速公路,又在三门峡市区形成了与陆桥大动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G310,形成了东西、南北双向多方位的交通枢纽。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陇海---兰新铁路的导通、连霍高速公路和国道G310的建设,密切配合了国际交通联网大整合,导通了新亚欧桥。作为位于新亚欧桥上的重镇三门峡市,等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随着经济区划的调整,作为黄河(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中的城市中心,这里不仅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轴心大通道,而且又是我国中部地区南北向矿产资源分布带的交汇中心,具有极大的工业经济发展潜在优势。

。下文从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上对三门峡交通状况进行详细阐述。 ①铁路运输,2010年 ,全市境内铁路全长343公里,其中郑西高铁长154公里,陇海铁路长1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

②公路运输。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310、209国道境内纵横交汇,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连接豫晋两省,即将通车的郑(州)西(安)快速客运铁路穿越全境,即将实施的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打开豫西南大通道,是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据河南省交通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25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6公里;普通干线公路1017

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44.9%;农村公路通车里程806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比例达到68.0%,铺装路面里程达到60.3%。由此可见,三门峡市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优势日渐明显。 1.1.2经济结构和运营能力优势

(1) 经济结构优势。1、经济成分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体。2010年,全市国有物流企业17家,占全部物流企业的10.8%;集体物流企业9家,占5.7%;私营企业96家,占60.8 %。其中,私营独资企业46家,占私营企业的47.9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30家,占31.2%。 物流业务集中在道路运输业和仓储业,但整体上已趋向多样化。2010年从事道路运输业的82家,占全部物流企业的51.9%;从事仓储的38家,占24.1%;从事运输代理服务的18家,占11.4%;从事装卸搬运服务的15家,占9.5%。从以上可以看出,道路运输业和仓储业成为全市物流活动的主体业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从原来只提供单一的运输、货物代理服务向多层次、多样化、一体化服务转变。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在

总量增加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 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畜牧、烟叶等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铝、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入库税金达到10.9亿元,

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5%。

(2)运营能力优势

、运行能力增强,行业效益水平提升。2010年,全市物流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7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运输收入60167万元,比上年增长6.4%;信息及相关服务收入15862万元,比上年增长29.8%;仓储收入39719万元,比上年下降11.2%。主营业务成本101638万元,比上年下降1.3%;应缴税金24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2%;主营业务利润18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实现利润总额88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 。1.1.3河南省和本市的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河南省“十一五”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三门峡将发展成为河南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刚要》也系统规划了河南物流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河南省交通厅编制了《河南省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规划》, 明确了道路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具体。首先要将传播物流理论、推广物流技术、打破行业和地区界限, 扶持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次在产业方面给以积极的引导及适当的优惠, 并为物流发展提供软件、硬件保障。还成立了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 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 以及配套的扶持。近几年来,从业人数稳定,劳动报酬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企业从业人员4559人,比上年增长1.2%;从业人员劳动报酬9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人均年收入达20839元。

1.1.4货源支持优势。三门峡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社会物流量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7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进出口总值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大部分集中在物流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企业对货运物流的时效性、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将为三门峡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货源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物流,是全市物流业发展最根本的内驱力。

1.2 三门峡区域物流发展的劣势分析 (1)企业经营者对物流业的认识不高。

目前,仍有不少物流企业经营者只知运输不知物流,或把运输等同于物流,对物流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更不清楚物流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及趋势。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不迫切,服务质量不高,造成运输效率低,物流过程浪费,影响企业在更广阔领域拓展市场。大多物流企业只知道扩展业务量,而不注重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基础设备投资和引进人才,增加服务种类和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区位物流发展不平衡。

大型运输企业和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中实力较强、具有区位优势和地域带动作用、市场占有率高和有活力的也只有5~7 家运输企业。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 现象。这说明三门峡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严重的地区割据现象, 缺乏有效率的科学整合。物流园区建设也是刚开始起步, 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三门峡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多、层次低、功能单一等特点,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物流运作效率的低下。三门峡地处水系地边沿, 航运自然条件较差, 这也是三门峡区域发展存在的自身劣势。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 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 也

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承担风险能力较弱

三门峡市物流企业的资本金普遍偏小,经营业务比较单一,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在承诺保证货物的安全性、及时性上难以完全兑现。4.4%的企业登记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7%的企业登记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元以上,48.7%的企业登记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2010年,全市物流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业、关闭的19家,占物流企业的12%;转到其它行业2家。大多数企业经营区域局限在周边地区,能把触角深入到省外市场的少数企业,其经营收入在整个物流企业中所占份额不大,难以形成跨区域的竞争优势。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需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 (4)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全市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一些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2010年,全市物流企业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19套,比上年增加2套,增长11.8%。但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设施设备上投入不足, 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物流设备升级,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以手工作业为主,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现有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信息割裂封闭,大多数业务信息仅靠电话这一种手段。同时现有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处于分散、低效的状态,没有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没有形成完备的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

(5)物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导致业内无序竞争、不正当竞争等。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不少物流供应商通过超载、发展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尚待完善。

三门峡市现代物流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尚未完善。条块分割的物流业管理形成了大批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企业和各种性质的货代企业。物无牌无证经营、偷税漏税等违规违法操作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服务质量和安全程度,使物流企业尤其是运输企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不高,与客户间的信用关系也比较薄弱。2010年,全市物流企业货运车辆总数2208辆,是全市载货汽车总数的7.9%。可以看出,大部分载货汽车是从事个体运输,有组织的物流企业货运车辆所占比重较小。现代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统一、透明、公平和高效的制度和市场环境,目前物流业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不利于物流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6)物流业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业发展面临比较突出的“瓶颈”是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全市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货物运输和仓储业服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三门峡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货物运输和仓储业服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三门峡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7)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中的三个城市分属三个省管辖,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更可能是松散型的机制,为了本身的经济利益,也不会有很强的合力和约束力。因此,利益整合是物流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这就要求区域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优势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三门峡市目前地区生产总值介于渭南市与运城市之间,并且优势产业的规模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导致物流发展较为落后

(8)城市规模偏小,影响物流的发展。“大”的城市才有大的经济承载力和大的辐射带动力驱动物流的发展。而三门峡市目前无论是市区面积,还是市区人口都低于运城市和渭南市,城市框架需要进一步拉大,城市人口需要扩容,进而可以有效的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9)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般在70%左右,而三门峡市、运城市、渭南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4.7%、35.3%和34.3%,特别是三门峡市,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只有24.7%,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完善的产业结构做驱动力,物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2. 三门峡区域物流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分析 (1) 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给物流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司预计, 2005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可达48 万亿元, 同比增长25.4%, 仍处在快速增长区间。2006 年随着我国市场的整体开放, 经济会有更好的增长, 与国外的商品流通增多, 物流需求更大, 从发展趋势看, 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将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市场前景广阔。

(2) 2006 年, 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中, 我国首次把“物流” 列入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国家在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倾斜, 从专项资金、税收、土地使用、行政手续等多方面给予物流项目、物流企业以优惠和支持, 扶持他们发展壮大。可见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与发展已得到充分认可, 引起的高度重视。

(3) “十七大” 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河南应依托方面优势, 大力营造适合现代物流产业快速成长的发展环境。要善于抓住机遇, 依托优势大力争取保税物流服务区、高效物流通关通道等的建设, 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物流的多重竞争优势。

1.4 河南省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威胁分析

(1) 缺乏行业标准。由于物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所以一些行业标准有待确立和完善。比如价格机制, 现在整个物流行业价格定价混乱, 恶性竞争现象存在。

(2) 物流管理, 法律不健全。由于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 缺乏配套法律支持, 急需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法律环境。

(3) 缺乏高素质物流从业人员。当前尤其缺乏实用型物流人才, 缺乏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

(4) 随着中国物流行业逐渐解限, 国外物流巨头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对河南省区域物流企业品牌的塑造造成了冲击。图1 为SWOT 分析图。

结合SWOT 分析法理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 河南省区域物流发展的机会大于威胁, 优势与劣势同在, 根据SWOT 分析法基本原理, 应积极采取扭转型经营策略, 改变目前河南省区域物流产业的状况, 对其进行规范整合以适应经济对现代物流的需求。 2 河南省区域物流发展策略选择

根据前文河南区域物流SWOT 分析, 本文建议河南省应

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和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根据国家“十一五” 规划, 河南省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思路是: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 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 推进物流信息化;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 建设大型物流枢纽, 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2.1 制定河南全区交通物流发展规划

要从河南省实际出发, 制定出河南省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必须加强统筹规划, 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避免资源浪费。鼓励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资源, 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 鼓励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同时要结合河南省的区位特点, 考虑公路港物流园区和集装箱中转站的建设, 发挥交通枢纽优势。 2.2 加快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基础设施方面, 和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是物流业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之一, 河南省的交通物流业起步较晚, 基础较为薄弱, 相比较而言, 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很小。建议在物流基础设施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2.3 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没有信息化, 就没有交通物流现代化。要把交通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交通部门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 在统一

全区物流信息平台标准的基础上, 借助资金扶持, 促进部分已成型的物流企业优先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最终实现全区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要从河南省区情出发, 加快推进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装备和技术标准化建设, 以及物流服务规范标准的建设, 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交通物流发展需要, 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区物流标准化体系。 2.4 加强和规范物流人才培训

发展现代物流, 必须加强和规范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要采取物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根据河南省的情况, 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 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

3 结束语

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之誉的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区域物流理论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实践。本文根据河南省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其发展区域物流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和机遇, 从全区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物流人才培训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发展河南省区域物流建议, 为河南省区域物流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漆莉莉. 我国地区物流发展现状的统计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5):34-36.

[2] 梅德平, 张绍焱.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中部崛起[J]. 中国流通经济, 2008(1):16-18.

[3] 胡晓, 付江伟. 中原城市群物流结点布局与优化[J]. 物流科技, 2008(1):110-112. [4] 黄波, 孔凡士, 刘威. 河南省区域物流与GDP 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 物流科技, 2008(4):10-12.

[5] 支燕. 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3):28-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