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象征手法运用》教学设计
一代词宗  期千万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象征手法运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本课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幽人”与“孤鸿”的关系,品味本词的艺术风格,体味词中的象征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由此把握苏轼传奇的一生。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进而欣赏诗歌意境,感悟词作主旨;
2.品味本词象征艺术手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
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3.运用信息技术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诵读法,熟悉词作的内容,学习词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词人的情怀,激发热爱古典文学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难点:感悟词人的情怀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家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乌台诗案
注:“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诵读诗词
通过朗读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词文,理解词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3)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孤鸿和幽人是词中的两个主要意象,词中运用了象征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作者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四、作业
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