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孽:本义:庶出的)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cuó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满足)。景监曰:“子何以中(zhòng正对上;恰好合上)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苟(如果)可以强(使……强盛)国,不法(效法、学习)其故(旧的法令制度);苟可以利(使……获利)民,不循(遵循)其礼(旧的礼制)。”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不只一条道路),便国(有利于国家)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违反古道)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赞许,推崇)。”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秦民之(到,往)国都言初令之不便(不适宜)者以千数。于是(在这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依法惩处)太子。太子,君嗣(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公子虔,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右傅。公孙贾为左傅),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遵行法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职,掌握军政大权。)。居(停止、止息)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áng同“昂”),因(趁机、乘势)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以(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接着、随后)去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徙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惠王日:“寡人恨(悔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yū)、商(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 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 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 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 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 痤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答案解析
1.B [解析]“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年纪虽轻”,句意完整,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句意完整,排除D项。“必杀之”句意完整,前后可断,排除C项,故选B。
2.B [解析]“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3.C [解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由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犯法并没有施以刑罚,故选C。
4.(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施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 痤。公叔 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 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 痤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 痤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
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上没有强盗聚集。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人民勇敢为了国家而战,不敢私自械斗。乡村和城市治理得非常好。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卬,乘势攻击他的,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痤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