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劳技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四角彩灯》教案
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彩灯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装饰工艺品,初步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2.着重“剪”、“折”技法的训练,对山线、谷线的折叠方法有较高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把弧形的“山线”、“谷线”折叠整齐,使之美观。 教学准备:
四角彩灯作品,针、线、剪刀、05号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彩灯作品,激发兴趣 1、欣赏彩灯作品 2、介绍彩灯:
彩灯,又名花灯,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传统工艺品。彩灯艺术也就是灯的综合性的装饰艺术。 彩灯的产生,是从人类运用火、发明灯、制造灯具等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这之后,各地花灯活动尤为盛行。宋代,花灯发展到了高峰,样式变化万千。
到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样式变化万千,种类逐步增多,规模也有所发展。“漂河灯”、“牛儿灯”、“孔明灯”、“狮灯场市”等灯节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灯会活动。还有一种敬灶神点红灯的习俗,民间也较为盛行。农历大年三十晚,各家各户均要点上红灯一盏,就连贫家小户门前也要挂上红纸灯笼;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灯或六方形宫灯;富贵之家则为圆形大纱灯,以示对灶神的尊敬。
民间最盛行的灯种是宫灯和纱灯。这些灯题材丰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
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均可作灯衣。富豪之家在厅堂、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都要制作得十分讲究,有的镶金嵌玉。有的饰以彩穗,有的题写诗文。纱灯因呈鼓球体,用三块楠竹篾钉成三脚架,把它挂起来,三脚分开,便可离地三尺垂悬半空,三脚合拢,又可手举高悬。在当时,它比宫灯的用途还要广泛。龙灯、狮灯、花灯等杂耍多用纱灯伴舞。 二、自学教材,说说制作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制作步骤图,掌握制作方法:用彩线制作穗子——剪下材料——折叠山线、谷线——将穗子和彩灯各部分连接起来。 三、重、难点讲解:
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把弧形的“山线”和“谷线”折叠整齐,使之美观。教师不必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可以事先发给学生一张画有直线、弧线的纸,让学生练习怎样折叠“山线”、“谷线”。练习中启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开始很可能折叠得不整齐,很快,他们会想出不少办法,如用笔在线上划几下,产生印痕再折;用针在线上刺几下再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用哪种方法最方便,效果最好。
四、小组为单位,制作彩灯,教师巡视。
(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帮助解决,可以试着把问题摆在全班学生面前,让大家共同想办法。这样,效果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好得多。) 五、交流展示。
展示优秀作品,并拿来布置教室。 六、板书设计:
9、四角彩灯
制作穗子——制作彩灯部件——连接各部件和穗子——彩灯完成
七、教学反思:
四角彩灯的制作,着重“剪\"、 “折\"的技法,特别对“山线’’、“谷线\"的折叠方法,有一定的要求。怎样才能折得整齐、折得好,尤其本课中的“山线’’、“谷线\"还是弧形的,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更增加了难度。教师充分利用了所提供的材料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法,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感悟,真正领会折叠“山线\"、“谷线”的方法。
做好的四角彩灯颜色鲜艳,造型独特,学生一定都很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附送:
2019-2020年小学劳技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猫头鹰》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在学习拼贴“快乐的小鸟”的基础上,拼贴猫头鹰(04号材料),巩固前面的知识技能。 教学重难点:
拼贴猫头鹰(04号材料),巩固前面的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投影仪、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剪刀、固体胶棒和04号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猫头鹰。
2、今天我们要来用上一节课学习到的本领来制作一幅猫头鹰作品。 二、自学教材,学习制作方法: 1、学生自学教材,明确制作方法。 2、集体交流,说说制作方法。 三、教师点拨,学生制作作品: 1、指名说说制作过程:
剪切制作部件——拼贴猫头鹰——将猫头鹰粘贴在底板上——完成作品 2、学生制作作品,教师巡视。 四、展示评价: 1、展示优秀作品。
2、展示不成功的或较差的作品,说说失败的原因。巩固复习制作要点。并鼓励其再创作。
五、板书设计:
6、猫头鹰
剪切制作部件——拼贴猫头鹰——将猫头鹰粘贴在底板上
六、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纸工初步”后,对纸工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常见的纸工符号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简单的拼接玩具。在前两课:“十五巧板”、“快乐的小鸟\"后,本课的学习,则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习猫头鹰的制作,进一步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想像力、创造力和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