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河南省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 赵中萍 (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中马村矿 摘要:本文基于河南省的这种要做中国人民“厨房”的农业地位, 以理论开拓和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国际农业物流的农产品供应链发 展的经验为借鉴,分析我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确 定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总体思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在此 基础上,提出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力求为有关 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表1 各国农产品物流情况表 美国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农产品物流 实证分析 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 藏车——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使水 1概述 现代第三方物流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 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辐 射面广、效率高见长。因此,发展现代物流对于开拓农村市 场意义重大,不仅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的有效信 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一2%。具体的农产 品物流运作模式见下图。 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并能有效地 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还可以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使农 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增值,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2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简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5)对农产品物流的定 义: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 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 图1 美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4河南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工业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基本还 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 停留在自营物流的模式上,物流外包比重不高,经营成本 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 高,效率低。据了解,目前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合适的物 动等一系列环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 流代理商,如果社会物流服务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将会有 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 8O%的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根据郑州市现代物流规划,到 2010年,第三方物流在社会物流总量中要占到15%的比 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 重。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60—80%的比重比起来仍然远远 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属 落后,可见目前河南省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极低的。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承东启西、接 于新兴概念,因此对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可以适当扩 大其范围,促进其发展。 3我国与美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比较 3.1我国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 南纳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 放30多年来的建设,与河南农业物流密切相关的基础设 施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信息通讯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很高,而增值能力弱。2003年, 虽然我省物流需求的潜力较大,但目前不少企业并不需要 我国粮食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而鲜活 第三方物流。如郑州知名零售企业丹尼斯百货,已建立了 产品则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 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查询各卖场 般控制在10%左右(丁俊发,2004)。其中:农业发达的美 商品的销售情况。丹尼斯总部表示,暂时不会考虑物流外 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盟国家有些农产品的到岸价远低于 包,因为担心,如果把物流交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一是自 一我国农产品的产价。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 己大力构筑的物流配送系统将会浪费:二是郑州的商业竞 值之比为1:3到1:4,而中国则为1:1或稍多一些。水果经 争激烈,让第三方掌握自己的经营情况,很可能造成商业 过采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 机密的泄露。 水平。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小足 观念的原因和市场环境因素,导致我省目前第三方物 20%,加工比例小到10%。据有关统计,我国产品特别是鲜 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活类农产品的物流费用一般都较高,如表1所示: 目前只有极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河南长通物流公司,在 3.2美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 市场上表现较为活跃。 美国农业生产和贸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产品物流 量大且非常频繁。在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 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复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197 5河南省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制约因素 a)物流意识淡薄。 ②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供应主体看。 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及其优化 李亚卓 (陕西教育学院 摘要: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优化,是出版事业本身发展的要求, 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奉 也是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论文讨论了新时期科技期 献精神,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向读者奉献好质量的书 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提出了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素质优化 刊。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情稿”, 这就需要编辑具有公正严谨的职业精神。编辑在审稿中要 科技期刊是宣传、报道、研究科学技术成果的主要渠 尽量克服这种情况,统一审稿标准,严格以质量来评判稿 道,是学习、收集、积累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科技期刊编 件,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而保证期刊的质量。 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期刊的质量。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 1.2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 1_2.1专业知识能力 素质优化的途径,指出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 对稿件学术性、创新性的判断,主要依靠编辑自身的 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 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审稿需要编辑综合调动自身的各种 1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1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1政治思想素质 知识和思维活动,对稿件的内容和形式(结构、表达形式、 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编辑必须严把质 量关,从而决定稿件取舍,并能写出具有创见的审稿意见 或者审读报告。这无疑是~项复杂的、高级的、具有相当知 现特色,贴紧科研和生产实际,反映的是学发展的新成果、 识含量的精神劳动,更是编辑主体和稿件客体相互作用的 新理论、新趋势,适应社会、经济、计民生发展的需要。因而 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科技期刊编 种创造性劳动。 1.2.2文字能力 辑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 编辑工作是一种语言文字工作。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 持旺盛的政治热情: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掌握有关的方 能力,是当好编辑的基本条件之一。编辑通过出版物把各 科技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论文紧跟时代,发挥优势,体 一针,熟悉、研究出版工作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政 种语言表达方式传播到社会上,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 治纪律。对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善 响。可以说,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上语 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出版物稿件中的政治错误,杜绝导致出 言文字的应用质量和发展前途。1996年10月发布的《中 共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 版物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任何失误。 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 1.1_2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 ①规范能 做好审稿工作,除了应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编辑业 字作出榜样。”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三方面:务能力之外,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影响编辑审稿 力。作者写稿,一般都在语言文字上做过推敲,但难免百密 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编辑要 疏,有时也会留下漏洞,有的则因为自己的写作习惯常 一 明确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树立一定的职业理 常出现语法、修辞等方面不规范的问题。编辑加工整理时,(上接第197页J ( 从产品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体看。 期需要和长远发展,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规划设立具有 不同功能的物流产业。 参考文献: I1】赵黎明,徐青青.我国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发展探要【J】_中 ④从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基础设施看。 ⑤从产品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看。 ⑥从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保障系统看。 6对未来河南省农副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建议 ④强化和服务职能。 ( 加强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建设。 ⑧整合现有农业物流资源。 ④培育和壮大农业物流主体。 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2l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I.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博士论文,2003,《6). 【3】曹佩文.农业物澍J】_物流技术与应用,1 997,(2). 【4】张声书,佐伯弘治.中国现代物流研究lM】■E京:中国物资出版 社,1998. I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1)【R】■匕京:中 ⑤加快农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国物资出版社,2002. 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6】张展义.涉农供应链浅析IJ 】_物流技术,2003(3). 7加强对现代农业物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7】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 培育农产品物流实体,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 学出版社,2008. 扶持和培育农业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组织。统筹 18】回翠翠,张斌.农业物流概念解析【J】.经济论坛,2008,(2). 规划、加大投入,打造物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全省范围 【9】丁俊发.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Nl_经济日报, 内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兼顾近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