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
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安中轩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72)
【摘要】在“两个大局”思想的指导下,如今,实施西1999年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部大开发已近8年,西南地区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发展与开发之前相比较有什么样的变化?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对西部开发前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三次产业进行明细分析,进而为西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大经济增长效益,促进西南地区经济振兴提供参考。
西部开发;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08]02-0154-04
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自
治区三省一市一区,国土面积235.4平方公里,占全国
为全国人总面积的24.52%,2006年总人口1.92亿人,
口的14.6%。西南地区国土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水力资源,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
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展,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8064.5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
增长2.32倍,年均增长率为18.81%,三次产业结18683.35亿元,
构从24.04:41.65:34.30调整为17.27:43.07:39.66,产业结构进
西南地区生产总值却从一步优化。然而,经过近8年的西部开发,
1999年占全国比重的9.83%下降到2006年的8.93%,这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高度不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第二产业结构素质低,传统第三产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缓,以及西南地区产业格局的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结构趋同,进而产业间协作水平低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有关。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南区三省一市一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状况与全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三次产业进行明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南地区西部开发前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为西南地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以求更加有效地振兴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西
一、偏离-份额分析理论框架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简介1、
简称SS)是由美Shift-shareMethed(可译为偏离-份额分析法,
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
用的形式。SS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得到广泛应
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SS基本思路: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一个份额项和两个差别项。份额项是假设该区域即目标区域(本文为西南三省一市一区)的各个产业以标准区域(本文为全国水平)的全部产业增长率增长时,区域经济的增长水平,该项反映了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在标准区域中占的份额。差别项包括产业结构因素项和竞争力因素(也称区位因素)项,将目标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
从产业结构因素争力因素(也称区位因素)两方面进行分离说明:
来说,目标区域的经济增长率为区域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生产效率和供求弹性,因此各部门增长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进而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标准区域的平均水平,则称该目标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有利增长结构,反之则称不利增长结构。从竞争力因素来说,一个区域的地理区位状况对该地区的要素投入生产率具有直接影响,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其要素生产率要高于处于区位劣势区域的要素生产率。如果目标区域的产业结构与标准区域基本相同,则认为该区域增长率与标准区域增长率的差异只受竞争力因素影响。
数学模型2、
在经历了时间[t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假设区域(jj=1,2…,m)
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j经济总规模为Fj(t0)(可用
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Fj(t)。同时,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
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Fij(t0),Fij(t)(i=1,2,…,n)表示区域j第i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F(t0),F(t)表示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Fi(t0)与Fi(t)所示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i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即:
・・154
・20082【理论与改革】
F(t0)=!Fj(t0)=!!Fij(t0);F(t)=!Fj(t)=
j=1
j=1j=1
j=1
m
m
n
m
!!F(t)
ij
j=1j=1
mn
为基期,分别对样本数据进行偏离-份1998年、2006年为报告期,
额处理,再对西南地区三省一市一区三次产业进行明细处理,得
表二、表三、表四所示。到SS分析结果如表一、
亿元,表一:1991-1998年西南各省偏离-份额分析表单位:%
总增长
年均
增量
增率
增量全国份额分量
产业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总偏离
则有:
ΔFij=Fij(t)-Fij(t0)
=Fij(t0)[F(t)-1]+Fij(t0)[Fi(t)-F(t)]+Fij(t0)[Fij(t)-Fi(t)]
F(t0)Fi(t0)F(t0)Fij(t0)Fi(t0)(1)全国份额分量Fij(t0)[F(t)-1](以RSij表示),其中[F(t)-
F(t0)F(t0)全国份额分量表示假定j区域i产1]为大区或全国增长率。因此,
即按大区业从t0到t时期以大区或全国总增长率得到的增长量,
或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RSi则表示j地区所有产业的全国份额分量总和,即RSi=!RSij。
j=1n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西南5546.435.995777.4937.49-254.6-1.6523.510.15-231.09-1.5
重庆1099.0145.97896.2637.49-28.79-1.20231.549.68202.758.48
四川2563.9536.042666.9037.49-103.67-1.460.710.01-102.96-1.45
(2)产业结构份额分量Fij(t0)[Fi(t)-F(t)](以PSij表示),表
Fi(t0)F(t0)示从t0到t时期将大区或全国i产业的增长与大区或全国所有产业的增长(即全部经济活动的增长)进行比较,主要说明j区域的i产业随大区或全国i产业增长而增长的情况。若该区域以快速增
反之则PSj<0(PS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长型产业为主,则PSj>0,结构份额分量之和,即PSj=!PSij)。
j=1n
贵州545.9826.36776.4837.49-49.2-2.38-181.29-8.75-230.49-11.13
云南1276.4935.241357.7337.49-60.47-1.67-20.78-0.57-81.25-2.24
60.9728.5380.1137.49-12.47-5.84-6.67-3.12-19.14-8.96
,其中(3)竞争份额分量Fij(t0)[Fij(t)-Fi(t)(]以DSij表示)
Fij(t0)Fi(t0)[Fij(t)-Fi(t)]表示从t0到t时期该区域i产业增长率与全国i产Fij(t0)Fi(t0)业增长率之差。反映了该区域与全国水平相对比,在发展某个产业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劣势。若该区域竞争力高于全国水
反之DSj<0(DS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竞争份额分平,则DSj>0,量之和,即DS=j!DSij)。
j=1n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相关数
据计算。表二:亿元,1999-2006年西南各省偏离-份额分析表单位:%
总增长
全国份额分量
产业结构分量
竞争力分量
总偏离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增量
年均增率
(4)总偏离(PS+DS)j=PSj+DSj,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目标区域的
实际增长与份额增长之间的差值。
年均增率:本文以各指标的期末水平对初期水平的总增(5)
(期末长率在期内年份的算术平均值为年均增率,即:年均增率=[
值-初期值)其中,/初期值]/N,N为[t0,t]期内的年数。
根据以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部分:全国份额分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量PSj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区位份额)量RSj、
分量DSj,关系式表示为:
ΔFj=RSj+PSj+DSj=!ΔFij=![Fij(t)-Fij(t0)]
j=1
j=1
n
n
西南10618.8118.8112513.2822.17-358.44-0.63-1536.05-2.72-1894.49-3.36
重庆2006.5019.372295.9622.1737.390.36-326.86-3.16-289.47-2.79
四川4926.2018.965759.0822.17-236.41-0.91-596.47-2.30-832.88-3.21
贵州
n
1355.5321.241414.9422.17-88.89-1.3929.470.46-59.42-0.93
=!Fij(t0)[F(t)-1]!Fij(t0)[Fi(t)-F(t)]+!Fij(t0)[Fij(t)-
F(t0)Fi(t0)F(t0)j=1Fij(t0)j=1j=1
Fi(t)]
Fi(t0)nn
云南2146.1316.522879.3822.17-64.80-0.50-668.52-5.15-733.32-5.65
184.4524.95163.85622.17-5.74-0.7826.333.5620.592.79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本文分别选取西南地区西部开发前的1991-1998年数据和
西部开发后的1999-2006年数据为样本,并以1991年、1999年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和2006
年全国及西南各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
・・155
【区域经济研究】DEVELOTMENTOFACADEMICOVERVIEW
力反而下降了,其下降的原因在于开发前具有微弱竞争优势的第三产业在开发后相对全国而言衰落了,而第一、第二产业的竞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争优势没有培育起来。产业结构分量是判断地区是否以增长型
RSPSDSRSPSDSRSPSDS
产业结构为主的指标,西南地区开发前后该指标均为负值,可以判断西南相对于全国而言,产业结构素质低,消耗大、附加值低西南1965.93-653.62-114.672085.19491.68-227.081726.37-92.66365.26
的产业比重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但是从产业结构分量年均增率的比较来看,开发后年均增率为-
重庆287.31-95.52-0.39343.4480.983.57265.51-14.25228.36
(负的年均增率的绝对值)远远小于开发前的-1.65%,说0.63%,
明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以逐步调
四川889.57-295.768.43993.17234.18-194.83784.16-42.09187.11
整,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相对于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开发后西南地区总偏离年均增率为-3.36%,比开发前的-
贵州303.64-100.95-53.50266.4562.83-104.79206.39-11.08-23.00
偏离全国份额越来越远,这是由于竞1.5%下降了1.86个百分点,
下降了2.87争力分量年均增率从开发前的0.15%下降到-2.72%,
个百分点所致。竞争力分量的急速下降是导致总偏离量的下降云南444.73-147.86-57.92471.18111.1066.52441.82-23.71-29.38
的主要原因,这说明随着西部开发的进行,虽然西南地区产业结构通过调整,已逐步与全国产业结构相一致,但是同时其产业特40.67-13.52-11.2810.942.582.4528.50-1.532.16
色优势却相对减弱,而区位劣势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增大,导致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相关数西南地区经济竞争力下降、总偏离量增大。据计算。分省(区、市)来看:(1)开发前只有重庆的总偏离为正值,2、表四:亿元开发后则只有总偏离为正值。从重庆来看,其总偏离从开发1999-2006年西南三次产业偏离-份额明细表单位:
前的202.75①下降到开发后的-289.47,虽然其产业结构分量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所上升———从开发前的-28.79增大到开发后的37.39———,然而RSPSDSRSPSDSRSPSDS
—从开发前的231.54下降到由于其竞争力分量的大幅度下降——
开发后的-326.86,使得总偏离也大幅度下降。与重庆相反,西南3009.05-1638.49-1638.495211.69-122.98-400.084292.541403.03-1053.30
的总偏离则从开发前的-19.14提高到开发后的20.59,成为开发后西南各省(市、区)总偏离唯一为正值的省份,这是由其产业结
重庆441.13-240.21-56.69937.81-22.13-20.01917.02299.73-250.16
—产业结构分量从开发前的-12.47转变为开发后的-构调整——
—竞争力分量从开发前的-6.67增大到5.74,与竞争力的提高——
开发后的26.33,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三次产业来分析,重庆竞争
四川1460.10-795.05-2.552415.44-57.00-139.941883.54615.64-453.98
力分量下降是由于三次产业竞争力分量均下降的结果,其中,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下降幅度最大,从开发前的228.36下降到-
的竞争力分量的提高则是由于三次产业竞争力分量250.16;贵州415.22-226.10-63.79540.90-12.76105.22458.82149.97-11.96
均有所增长所致。
在其他总偏离为负值的各省中,仅有贵州省的总偏离随(2)
云南639.54-348.2447.681280.23-30.21-365.01959.61313.65-351.19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下降,从西部开发前西南地区总偏离负
最多的省份下降西部开发后总偏离负值(-59.42)最值(-230.49)
少的省份,在西部开发中经济发展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其原因53.07-28.90-7.3337.24-0.8819.6773.5524.03913.99
在于其竞争力分量从开发前的负值扭转为开发后的正值,年均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1949-2004》和2006增率也随之从开发前的-8.75%转变为开发后的0.46%,产业结构年全国及西南各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分量的年均增率也从开发前的-2.38%转变为开发后的-1.39%,
一方面是由于贵州重型的工业结构迎合了西部开发后国家重化计算。
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西部开发以来,贵州省在根据处理数据,综合分析如下:
1、西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西部开发前后总偏离均是负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培育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三次
竞争力产业看,竞争力分量呈现正值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分值,其中,开发前的1991-1998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值,
分量为正值;开发后的1999-2006年则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力量从开发前的-104.79一跃为开发后的105.22所致,这说明开发分量均为负值。从三次产业来看,开发前产业结构分量中第二产后贵州省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获得显著的提升。业为正值,第一、第三产业为负值,开发后产业结构分量中则是(3)四川和云南两个省的总偏离从开发前占西南地区总偏
(按偏离的绝对值计算)上升到开发后的80.91%,总第三产业为正值,第一、第二产业为负值;对于竞争力分量来说,离的28.94%
开发前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竞争力分量为正值,开发后三次产偏离的年均增率也从开发前西南地区负的年均增率中的倒数第
一、二位(-1.45%和-2.24%)上升开发后的第一、二位(-3.21%和-业则全为负值。
,成为西部开发后西南地区偏离全国份额增大的主要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在西部开发之后其整体竞争5.65%)表三:亿元1991-1998年西南三次产业偏离-份额明细表单位:
・・156
・20082【理论与改革】
贵州应抓住当前国家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机遇,在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要从高度化、深度化方向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不断加快贵州重型化支柱产业的发展,重建产业间的关联机制,从深层次上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以高加工集成类的重化工业为主导,如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设备、机械装备制造等;要着力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
云南宜在保持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提升产业结构素质,增强区域竞争力。具体讲,就是继续发展优势的烟草制造业,积极发展以磷化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具有资源和市场优势的新的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则要继续巩固优势的旅游产业,相应发展交通、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更要发展为推进新兴工业化服务的金融保险、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新兴服务业。
四川正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这是四川省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四川应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核工业、现代生物制药业等)、以重大装备制造为(包括航空航天、
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优势资源产业(水电、钢铁、金属铝、稀土、氯碱
加化工、天然气化工等8个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特色产业,
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同时要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与此同时,相应发展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促进四川产业结构素质的整体提升。
自治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殊区域,当前的开发程度依然不高,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为“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二产业”,具体措施如下:三、结论与建议采取措施调整农牧结构和①在确保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
协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重点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特色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方法对西部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粮经结构,
提与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西部开发后农牧业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林水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成效的。根据罗斯托经济发展理论,高附加值。②积极开发蕴藏丰富的清洁水能资源和太阳能、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有重点地发展增长型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西南地区产风能等能源工业;
提高质量效益,优化升级建筑建材业;并以旅游开发业结构分量在西部开发后偏离的年均增率大为减小(负年均增率优势矿产业;
进一步壮大民族手工业。③继续把第三产业作为未来西的绝对值减小),说明在开发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在逐步跟为引导,
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培育自身竞上全国产业结构水平,西南地区落后的产业结构水平开始得以扭藏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尤其是那些新兴朝阳产业如旅游业、高原特色转,这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赶上全国经济发展步伐奠定了基础。争力和积累能力,
更应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西南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地区生物产业等,
的比较优势,加强各省区市产业之间的协调,特别是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这是西南参考文献:
高[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地区在今后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时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以
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扭转西部开发以来西南地区竞争力不断下降的不利局势。
[2]牛少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理论重庆作为西南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具有
西南甚而整个西部地区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加之处于与当代.2006(10):26-29
[3]龙德灿.科学发展观与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研究[J].理论与改“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的区位优势,重庆依然是带动西南地区发展
当之无愧的增长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庆应在进一步巩固和发革.2006(5):157-160
[4]张晓阳.重化工业阶段贵州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贵州财展以汽车、摩托车及相应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和钢材等传统主导
66-69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和环经学院学报.2005(2):
[5]刘兴海.加快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发挥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同
时,针对重庆传统商贸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的问题,加快发展金[J].理论导刊.2007(2):56-57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研究与开发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促进工业与现代新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素。由此可见,西部开发后四川和云南经济发展不仅没有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其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分别从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力分量来分析:四川和云南在开发后产业结构分量变化不大,年均增率的负值也大为减小,而竞争力分量的年均增率则大幅度下
云南从开发降,四川从开发前的0.01%下降到开发后的-2.30%,
四川和云前的-0.57%减至开发后的-5.15%。这说明西部开发后,
南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相对于全国而言呈现大幅度滑坡,优势产业不保,竞争力减弱。再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四川竞争力分量的大幅度下降是由于第一、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都出现下降,其中第三产业下降幅度最大,可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而其中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停滞不前,使得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扩张动力不足,发展滞后,这也是近年来四川省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原因和背景。云南的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分量除了第一产业从开发前的负值上升为开发后的正值之外,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都大幅度下降,其中第二产业竞争力分量还从开发前的正值转变为开发后的负值,表明开发后云南省的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第二产业从开发前的优势转化为劣势,竞争力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依然滞缓。这是由于云南在西部开发后全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的重化工业阶段之时,仍倚重于烟草工业和
各产业占云南GDP比农牧业的产业结构所致。以2004年为例,
、烟草制品业(15.13%)和牧业重的前三位依然是农业(19.95%)
(10.14%)。倚重于农业和轻型工业的产业结构,导致云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依托,制约了第三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因而,被远远落后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唐兵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