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 第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32019年3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r.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3-0050-03
新写实·新现实
——论九十年代新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发展与突破
刘 晓
(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7)
摘 要: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新写实小说对现代性的发展与自身困境和新现实主义小说对现代性的突破与思考两大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新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追求从注重理念探索、宏大叙事到关注俗常、关注普通人、关注社会行进中的实际矛盾的变化。新现实主义文学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为中国小说现代性之路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New Realism·New Realit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Modernity in New Realism Literature in the 1990s
LIU Xiao
(School of Art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17)
Abstract:Taking the new realistic literature of the 1990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discusses two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ealism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modernity, the breakthrough and thinking of modern realistic novels. The pursuit of modernism in new realism literature has evolved from focusing on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and grand narratives to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ctu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new realism literature has go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al realism literature, it made a valuable exploration for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novels and provided useful less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new realistic novel; new realism novel; modernity“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现代性出现,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意识流动、荒诞叙事等叙述方式都呈现出了现代性特质。但在接下来的文学创作中,现代性叙事并未有大的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近代以来第二次睁眼看世界,小说叙事现代性才再次萌生,因为中国与世界(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认识到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国内、国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中国知识界对现代性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
化。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就是在这一特定文学背景下诞生的。细读其代表性作品,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我们还能感触到其作品中的现代性特质。九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性有了发展与突破。
1 新写实小说对现代性的发展与自身困境1.1 主题上的现代性体现
传统写实小说通常书写重大、热门题材,描写典型环境,刻画典型人物,以此来歌颂崇高、鞭挞
收稿日期:2018-09-28作者简介:刘晓(1993—),女,伊犁巩留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50
丑恶,反映社会现实,主题多指向社会性、历史性、政治性等。新写实小说力求“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作家们关注的是凡庸卑琐的小人物,借此展现出小人物们灰色的人生和阴暗的灵魂,主题是生命化的现代哲学。如刘恒《狗日的粮食》中讲述了一个光棍在粮食短缺的年代里,用两百斤谷子换女人后,而引发的一系列生存问题的故事。池莉《烦恼人生》中描写了一个工人一天的琐碎“烦恼生活”的流程,生活成为他的沉重负担。方方的《风景》中细腻刻画了都市贫民家庭中粗俗丑陋的生活现状。这些作品“呈现的是现代性社会的一种‘恶’的生存本相”①
,为读者们描绘了一副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和生命困惑的现代性生存实景图。
“‘新写实小说’不是从社会学、历史学、道德、伦理学的角度表现生活,而是从人类生存,特别是文化生存的角度去展示人的文化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本体论的哲学意义的命题。” ②
因此,可以说新写实小说的主题体现了现代性。
1.2 叙事方法和人物书写上的现代性体现现代叙事方法“首先是叙述者尽可能与作者脱离关系,即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叙事过程和叙事方向尽量不受作者的操纵和干预,使整个叙述行为始终保持在客观化或人物化的层面上。同时,一改传统小说那种历史性的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共识性的复线、多头、放射、网状、立体价叉等现代叙事方法”。③
在新写实小说作品中,作家多采用“局外人”的“零度”叙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与叙事框架,在混乱、繁琐、零碎的叙事中贴近民众的生活,同时,作家不再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而是将作品中的人“符号化”,人物的自身命运在作品中处中心地位而不再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如方方的《风景》中借死婴之口,以完全客观的角度去叙述家庭成员的艰辛生活,其中主要人物七哥、二哥没有人物姓名,仅如符号般存在。《烦恼人生》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印家厚忙碌生活中的烦恼身影,他的爱好与性格并无叙述。作者所写的印家厚,其本身并未被赋予特殊意义,只是一个符号象征,正如作家所说:“印家厚代表了整个工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工人。” ④
他的烦恼人生也正是广大中国普通民众的烦恼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叙事上无疑体现了现代叙事法,在人物刻画上和西方现代小说特征相似,即人物的符号化与物化。这些正是新写实小说现代性的体现。
1.3 新写实小说的困境
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在性的追求与发展中,仍有一定缺陷。首先,新写实小说中缺少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作者在书写时,内容多为普通民众的家长里短、日常争吵、吃喝拉撒等,作者通常采取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平庸琐碎甚至粗鄙媚俗的生活现象,不加以判断直接描摹社会现实,将价值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这样文学也就失去了传统观念中的社会良知、精神导师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新写实小说丢弃了审美教育功能,重审丑。“新写实主义着力于表现小人物的苦难生活和物质、精神的烦恼,同时揭露生活中丑陋、畸形、堕落、变态的生态。开丑恶与残忍粗俗的展览会,在审丑中直面惨淡的人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⑤在《家属房》《风景》
塑造的人物多为缺少骨气、萎缩怯懦甚至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小人物,所描绘的生活景象,多阴沉灰暗、凄凉惨淡,所展示的人性多丑恶卑劣、道德败坏。显示出了一种世俗主义、悲观主义倾向,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对人们的精神支撑和引导。
2 新现实主义小说对现代性的突破与思考2.1 叙事内容和塑造人物上的现代性体现新现实主义小说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就使它对现代性有了独特的发展与思考。“它不是从人的观念关系把握现实生活,而是从人的现实关系反映社会冲突。以往的改革文学无论是强化保守和官僚势力同进取和改革的势力两相对垒,还是突出有一定的规则、习惯、礼俗、心态所浑然合成的某种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这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惰性和阻力,都偏重于人的观念关系。而在当前一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观念关系,而是一种现实的利害关系。”⑥如谈歌的《大忙年》中陈浩在岳母家因无权无势被歧视,同学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以权钱来衡量和划分。新写实主义小说直面当前现实,剖析社会现状,反映社会的某些规律或本质,给世人以警醒。同时,新现实主义小说以一种平视的角度融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表现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态度,将“人”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政治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新写实小说的灰色状态中解脱出来,表现出对普通民众的艰辛与苦难的同情关爱,对人在生活困境中所表现的美好品德的热情赞颂。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神化的救世主般的改革者,而是有困难拯救者般的周
51
《你是一条河》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家所
(《年底》)、吕建国(《大厂》)等,这些人是改革者是拯救者的同时也是牺牲者,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试图解决前路的困难,为人民摆脱面临的困境。还有虽生活于社会底层但依旧挺直脊梁腰杆的普通人,他们虽是小人物,却拥有硬汉般的品格和形象。如《卖厂》中的宋师傅卖肾救厂。《年底》中的韩志平,他爱人因病住院,家庭贫困的他虽承担医疗费用十分困难,但他仍想着比自己更加困难的人,不申请困难补助。这些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人,他们的境遇,他们的心境和我们都一样。从叙事内容和人物塑造上看,这无疑都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现代性的体现。
2.2 审美和责任意识上的现代性的体现毕淑敏说:“我并不拒绝描写生活的黑暗与冷酷,只是我认为它有资格成为主导。生活本身是善恶不分的,但文学家是有善恶的,胸膛里该跳动温暖的良心。在文学的术语里,它被优雅地称为‘审美’”。⑦新现实主义小说注重审美和责任意识,作家用自己的良知与良心借作品表现生活中的美,传达出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同时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风暴潮》中的赵振涛,在改革的风暴潮中,勇担己责,带领全市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惩治,最后实现几代人的理想。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们对国家、社会前途热切关注,对人民群众生活境遇热切关注,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借作品中的审美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态度,用作品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给广大世人以极大地鼓舞与信心,让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品成为民众的精神导师,成为他们内心的巨大力量源泉。
2.3 批判精神上的现代性体现
熊元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绝不是一味的赞美和媚俗”,“当前现实主义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绝不是肤浅的,无力的,而是触及到了转型时期的根本问题”,它“没有回避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而且揭露得令人惊心动魄。”⑧
如《乡关何处》中,批判张厂长对国家钱财挥霍、对厂内工人不管不顾的行为,以及批判张厂长承包工厂的行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还有一些具有强烈批判力度的“反腐文学”,如张平的《抉择》,小说中对社会上存在的花钱买官、嫖娼、行贿受贿、拉帮结派搞圈子等行为进行了大无畏的揭露和批判。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作者们直面金钱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痛苦,借文学作品直指“改革开放”以52
来在现代化追求过程中的各种负面影响,表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也是对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深刻思考。
总之,新写实小说和新现实主义小说都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束缚,它们强化时代精神,作品具有当代性,与时俱进。诚然,新写实小说在现代性发展道路上有一定迷惘,存在自身困境,但在中国小说现代性进程中仍功不可没。无疑说新写实小说和新现实主义小说都为中国小说现代性之路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的经验,它们都为中国小说现代性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注释:
①余斌.写实精神下的现代性——重读新写实小说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
②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文艺 出版社,2002:528.
③金汉.逼近:“人本”与“文本”[J].当代作家 评论,2005,(2):26.
④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说 评论,1991,(3):14.
⑤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回归[J].艺术广 角,1990,(2):24.
⑥熊元义,董杰英.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J].当代 文坛,1997,(6):15.
⑦熊元义.沉重的现实与活着的文学[J].南方文 坛,1998,(4):29.
⑧熊元义.沉重的现实与活着的文学[J].南方文 坛,1998,(4):30.
参考文献:
[1]余斌.写实精神下的现代性——重读新写实小 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70.[2]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2002:528.
[3]金汉.逼近:“人本”与“文本”[J].当代作 家评论,2005,(2):26.
[4]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J].小 说评论,1991,(3):14.
[5]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回归[J].艺术 广角,1990,(2):24.
[6]熊元义,董杰英.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J].当 代文坛,1997,(6):15.
[7]熊元义.沉重的现实主义与活着的现实主义[J]. 南方文坛,1998,(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