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的运用》教学设计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的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区分 “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会正确运用“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地、得”的运用》。教学目标:
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的、地、得”的基本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 正确运用“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教学时间:
6分钟
教学过程:
导语:大家好!这节微课重点讲解“的、地、得”的运用。
一、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运用的问题,不少人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的、地、得”这三个字的运用各不相同。
1.“的”后面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机灵的小鸟,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美丽的夏夜、快乐的日子、翠绿的树苗、蓬松的羽毛、有趣的问题、心爱的裙子、火红的太阳、寒冷的北风、健康的身体......
2.“地”后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认真地看、仔细地写、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跑、用力地踢、开心地笑、慢慢地写、高兴地说、专心地听......
3.“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玩得高兴、跑得飞快、写得很好、疼得直叫、笑得开心、红得发紫、气得直跳、扫得真干净......
二、“的、地、得”用法记忆小窍门——“的、地、得”用法口诀
2
“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桥梁、所以,正确使用“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下面我提供一组记忆小窍门供大家参考。
“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词前面“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三、短语练习:
美丽( 的 )风景 勇敢( 的 )战士 欢乐( 地 )歌唱 迅速 ( 地 ) 前进 观察( 得 )仔细 感动( 得 )流泪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四、句子练习:
1.我(的)闹钟叮叮铃铃(地)叫,叫(得)我睡不着。
2.小明(的)心情好(得)不得了,他(的)嘴里哼着歌,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
3.机灵(的)猴子在宁静(的)湖边尽情(地)玩耍,它高兴(得)忘了回家。
3
五、运法总结(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词前面 “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六、结束语:“的、地、得”的用法,您学会了吗?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教学反思:
汉字中的“的、地、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在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出错。本节微课,通过采用ppt和录屏软件,通过“提出问题—讲解问题—巩固练习—课堂总结”的思路,结合幻灯片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并且能正确的运用它们。整节课条理清晰,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