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媒体监督的现状与趋势

媒体监督的现状与趋势

来源:九壹网
监督 媒体监督的现状与趋努 口张启民刘雪燕 (通辽日报社,内蒙古通辽028000) I_I 一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 步的重要标志。 般而言,监督是指公众通过 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 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 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 日报报业集团协办 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在经 历了拨乱反正和对以往工作中经验和 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 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又包括评价和 建议。从广义上看,监督是指公民 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监督的 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 转化为行动措施。 从狭义上看,它是指新闻监督。 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 见、建议和呼声,一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 黪_ 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 口_ 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监督源于 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 国的新闻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 教训的反思之后,得益于指导思想和 路线的正确,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新 闻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伴随着我国新闻 事业的进步,新闻监督也取得了不 菲的成绩,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今天的 锋芒犀利;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到今日的 遍地开花,新闻监督在社会发展进 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 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影响公共 决策。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 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 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监督制度 应保证社会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得了主动。事后,达州、市人 大常委会主任李向志对报社的编辑、记 者们说:“你们办一张特刊,真的是帮 了、市的大忙,胜过千军万 马。” 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对各 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以及 体自身的影响力和丰富的资源,有意识 地主动设置议程和话题,形成第一落点 的引导,引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 认识,引导社会在正确的方向上发 展。 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新闻 自燃”、“公交车爆炸”的传言。同时,本地 媒体突出报道会“组织最好的医生、 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药品,尽最大的努力 对伤员进行救治”,鲜明表明了省、市党 委的态度,在第一时间给媒体给公 众以信心。随后,又连续组织了4场新闻 发布会,并接连组织了3次媒体集中采 访和1次媒体恳谈会,以医疗救治组的 名义通报两名极危重伤员医治无效死亡 2.贴近舆情和民情,增强热点引导 重大事件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如 果不及时对发布不正确的消息加以引 导,就会扰乱人心和社会,干扰整个工作 部署。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波特说:“流言 在近年国内发生的众多突发公共事 件中,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公 众信息处理,堪称范例。“6・5公交车燃 烧事故”发生后,成都迅速启动突发 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本着“及时准 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以市新闻发 的消息,邀请专家介绍伤者救治和抢救 的有关情况,邀请媒体进入医院采访医 护人员的工作状况。组织媒体采访9名 传播的速度:问题的重要性×公众不了 解的程度。”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 主流媒体,一是不失语,二是不失衡。首 先,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不 迟报,不瞒报,不夸大,不漏报。其次,把 握好度,要适度适量,不炒作。在报道中 布会为主平台,积极开展信息发布和舆 论引导,促进了事故的妥善处置。 伤愈出院的乘客。同时组织实施了多起 针对网民言论的网上信息发布,及时回 答了媒体和公众疑问,把引导贯穿 到事故信息公开的全过程。 成都市在处置公交车燃烧事件的过 程中,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信息,主 “6・5公交车燃烧事故”发生2小时 后,在事故现场附近的会议室里,成都市 就举行了首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市 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问发布权威信息。 在未查清事故原因的情况下,确保公布 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尊重民众的 知情权,尽可能地把薪闻传递给大众,尽 可能地把客观事实展现给社会。主 流媒体应根据群众的信息需求,利用媒 信息准确客观,将事故确定为“公交车燃 烧事故”,这一说法迅速取代了“公交车 动引导的做法得到了外界普遍的赞 赏。■ 64 ‘l}国心市椎人 监督进一步加强。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开 辟“新闻聚焦”、“新闻热点”、“新闻热线” 等具有监督味道的专栏;新华社播 发的问题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被众 多报刊广泛采用。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改革目标和理论,社会、经济的 发展对监督产生了更强烈的内在 要求,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 传播媒介的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 制。”“要加强热点问题引导和监 督,帮助党和改进工作”。 同志在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中指出:“监督应着眼于 帮助党和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 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这 些重要论述,都阐明了监督在我国 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及 监督对党和工作的重要作用。党的 十五大报告也对传媒发挥监督作 用提出了要求。 1.这是进一步思想的必然结 果。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干、敢冒 险,勇于创新就是要打破禁区,就是要 不断地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 富民强市提供保障。随着思想的不 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越来越解 放,越来越开放,人们思维的触角会越 来越延伸,必然会无处不到,全面监督 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言论自由和舆 论监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向前发展和 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网络的 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会变得 越来越便利,也会逐步提高透明 度,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 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将逐 渐成为阳光,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 众的监督。 2.这是党的要求。监督是 我们党反腐倡廉,及时纠正工作失误的 一面镜子,热情支持各级媒体监督 是党的要求。《中国党党内监督 条例(试行)》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在党 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 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 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监督,听取 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2008 年5月l3日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 防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提 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 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2007年1 月8日至10日召开的纪律检 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要求,加强人 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 论等监督。 3.这是广大群众的需求。广大群众 请求解决问题,或者揭露现象, 经常采用越级上访的方式,但由于群众 的诉求越来越多,越级信访这一渠道显 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况且,对 于越级信访问题,上级的信访部门 一般退回原单位处理。这样,群众常常不 满意,转为向新闻媒体投诉,请求新闻媒 体呼吁的越来越多了。一旦新闻媒体为 之呼吁,就会形成强大的压力,就会 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会引起党政领导 的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往往会得到很快 解决。 4.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 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监督权。”而监督是民主监督 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 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十 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监督是民 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5.这是构筑和谐社会富民强市的有 效措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的 渠道很多,但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是最便 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闻媒介通 过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和政 府的决策进行监督,就能够提高广大人 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吸引广 大群众参政议政,促进党和决策的 民主化与科学化,促使很多社会问题的 及时解决,排除影响构筑和谐社会、富民 强市的不利因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 富民强市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四 监督 监督的效能首先要有质和量 的基本保证。很难想象肤浅、片面、零碎 的报道能有效承担监督的职能,因 为不同于一般的民生新闻,监督报 道相对来说需要更加严肃的事实呈现、 更有逻辑的深度思考和更有体系的脉 络梳理。因此,只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 选题策划,才能保证监督权利的有 效行使。 从学理上讲,报纸的“深度”表达原 本也与监督报道具有很强的契合 性。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相对于电视、 广播等电子媒体,在时效性、现场还原能 力等方面虽有明显缺陷,但其线性、可反 复阅读的接受方式,及便于保留的纸质 载体,都决定了报纸在媒介特性上对内 容“深度”的挖掘和广泛的呈现能力上, 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有效传播是传、受主体共同作用的 结果,监督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媒体 能否真正实施有影响、有价值的监 督,还体现在受众是否能有效接收报纸 传递出的信息。尽管监督的深与广 是报纸的优势,但传统图文阅读在影像 时代有着明显的弱点。因此,如何不断改 革创新,创造性地改进报道方式,尽可能 地增加报道的现场感,对增强监督 的真实可信,解决读者有效阅读的问题, 有着重要意义。 除传受效果外,有效性还体现在监 督的客观平衡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舆 论监督与西方的“揭丑报道”还是有着本 质的不同,是代表群众声音的大众媒体 针对代表群众利益的公共设施和行政部 门进行的监督,具有高度的利益一致性。 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的更好发展、社会 的永续进步,也只有达到了这种目标,才 能说监督真正的有效。 客观、平衡就需要报纸能够上升到 更宏观的视角进行监督,而不是纠 缠于被监督对象的某一点错处穷追烂 打。否则既不能满足读者的知情权、了解 事情的全面信息,也因为采取了先人为 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而有片面 之嫌,不利于调动被监督对象的积极性, 对问题的真正解决无益。因为从广义来 讲,监督并非为批评而批评,而是促 进实际工作。一 ‘l}( 他市椎人 总第 期 295 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