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讲述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的历程。蒙古简介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传统的游牧名族,逐水草而居,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后来向西迁徙至土拉河、克鲁伦河和鄂嫩河三河源头的广大草原上,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许多个世纪。
公元13世纪上半叶,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乞颜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建立了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孕育了蒙古族的诞生。
成吉思汗去世以前对两位大将博尔术和木华黎说:我去世以后,灵柩由你们来守。两位大将的后裔就是达尔扈特人,达尔扈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达尔扈特人肩负着守护、祭祀、管理成吉思汗陵的神圣职责。他们是朝拜者也是成吉思汗的心声传递者,长久以来,达尔扈特人祭祀的神灯从来没有熄灭过。
成吉思汗陵一直供奉着成吉思汗和他四位夫人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弓箭、圣奶桶、史料书籍,还有受成吉思汗膳封的转世白神马。
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没有人知道成吉思汗葬身何处,这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长久以来一直以来是蒙古族朝拜的圣地,每年有近百万的蒙古族人来到这里朝拜。铁木真悲惨童年
公元1162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出生,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呱呱坠地时,手里紧紧抓着一块黑色凝血,世界历史将因为这个婴儿而改变。
在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把他带到盛产美女的弘吉剌部,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叫孛儿帖,铁木真随后留在了岳父家里。
不幸的是,也速该在返家途中被世仇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是蒙古乞颜部的首领,但人走茶凉,部族抛弃了孤儿寡母,铁木真一家人挣扎在死亡线上,但在母亲诃额仑的努力下,这个家族得以顽强生存下来。
据《蒙古秘史》记载,为了养活五个孩子,母亲诃额仑天天在河边来回奔走,寻找食物,捡拾小果类充饥,为养活家人,铁木真则以磨锐的兽骨为尖器制作木箭,在草原上捕捉鼠类,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铁木真居然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弟别克帖儿,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铁木真冷酷无情的性格。
草原上的仇恨代代相传、冤冤相报从不停止。铁木真作为蒙古乞颜部落首领的长子,他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人,乞颜部的敌对部落担心铁木真将来继承部落首领后可能进行报复,铁木真父亲去世没多久,敌对的泰赤兀氏族在草原上找到了铁木真并将他捉获,生死时刻,铁木真在一位名叫锁儿罕失剌的人的帮助下逃脱追捕,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结拜安答
铁木真16岁那年与失散多年的未婚妻孛儿帖喜结良缘。然而蒙古乞颜部的另一个仇敌蔑儿乞部很快把铁木真的妻子抢走,蔑儿乞人并不满足只是劫走新娘,他们要的是铁木真的性命。他们组织队伍日夜搜捕铁木真,铁木真藏匿于不儿罕大山之中,他向山神祈祷了三天三夜,企盼长生天和不儿罕山的神灵保佑自己。
安答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的结拜兄弟盟誓礼仪。铁木真和札木合最初结拜安答时,铁木真年仅11岁,札木合还是札答阑部的一个孩子。
铁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被蔑儿乞人掠走后,铁木真向儿时的安答札木合求助,已成为蒙古札答阑部首领的札木合爽快的答应了铁木真的请求。在他旗号之下集结了一大批追随者,但是仅靠札木合的力量并没有绝对优势,铁木真同时还向自己的义父——克烈部的首领王罕求助。
铁木真、札木合与王罕合兵一处,翻山跃岭,大败蔑儿乞人。铁木真如愿复仇,夺回了自己的妻子,从此,铁木真、札木合、王罕真正成为草原三雄。铁木真彻底走出了四处逃亡的童年生活,开始壮大起来,虽然此时他依附于札木合,随其游牧,但他在其中积蓄能量,寻找机会壮大实力。兄弟决裂
随着铁木真势力的壮大,札木合开始对他产生警惕,两人之间不断发生嫌隙,铁木真只好脱离札木合,从此结拜兄弟决裂,开始争霸草原。
公元1190年,铁木真与札木合战于克鲁伦河畔,札木合集合13部3万之众攻击铁木真,铁木真也将手下3万士兵分成十三翼迎战札木合,这场战役史称十三翼之战,结果铁木真战败。
札木合砍下被俘首领的脑袋,系在马尾上以示侮辱,又用大锅烹煮俘虏,札木合此举自毁前程,人们对他畏惧大增,纷纷走向铁木真,支持这位年轻的首领。
十三年之后,公元1203年,在克鲁伦河的下游,王罕引诱铁木真前来议婚,随后对其发动突然袭击,铁木真大败。班朱尼河盟誓
仓皇逃至班朱尼河边,铁木真环视左右,仅19人跟随,便大呼谁助他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誓死跟从,铁木真十分感动,命同饮浑浊的河水,并举手向天立誓:与我共饮此水者,世为我用。铁木真的这番誓言深深打动了19名将士,这就是载入蒙古帝国史册的班朱尼河盟誓,后来19名将士全部成为蒙古帝国的开国功臣。
同年秋天,重振士气的铁木真奇袭王罕,反败为胜,彻底消灭了强大的克烈部,王罕在逃亡途中被人杀死。统一草原
从与札木合决裂开始,在此后的二十年间,铁木真迈开了统一草原诸部的步伐。
1190年,十三翼之战战败;
1200年、1201年,联合王罕两次打败敌对部落联军,铁木真趁势攻灭塔塔儿四部,完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
1202年秋,阔亦田之战,大败斡亦剌、泰赤乌、塔塔儿等残部联军,札木合率部投王罕;
1203年,打败王罕,消灭克烈部;
1204年,乃蛮战败,同年击溃宿敌蔑儿乞残部,不久汪古部也归附于他,至此,诸强基本上被铁木真削平,铁木真成为漠北草原上最强有力的统治者。
现在草原上的对手只剩下铁木真的安答——札木合。几战下来,札木合惨败,逃至乃蛮部。
1204年,铁木真攻灭乃蛮部。一天,札木合被部下献给了铁木真,铁木真把忠诚看得高于一切,他真诚地劝他重新结好。札木合为这位昔日少年同伴所深深感动,但他只求一死,希望能以高贵的方式将自己处死,札木合发誓,若铁木真把他的尸骨葬于高处,他的在天之灵将护佑铁木真家族。建立大蒙古国
公元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源头处召集忽里台会议,正式登上大汗宝座,他所建立的国家当时被称为也客蒙古兀鲁思,也就是大蒙古国,铁木真被尊奉为成吉思汗。
每年春天,成吉思汗陵都会举行查干苏鲁克春祭大会,这是蒙古族一年一度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古老的祭祀仪式从13世纪一直传承至今。
成吉思汗的出现结束了蒙古草原几个世纪以来战乱纷争的局面,从此草原上语言、种族乃至经济文化差异很大的各个部落结合成一个共同体,蒙古族从此诞生。
然而大蒙古国的建立只是成吉思汗实现他心中的伟业的第一步,要想建立真正强大的超级帝国,成吉思汗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治理国家设立千户制度
千户是一个大的概念,可能有的不到千户,有的是几千户。千户把家庭都编为一体,实际就是军政合一的一个军事体制,战争时期,这些人就在自己家里准备武器、干粮、马匹,出征,平常就是放牧。千户制度最大意义就是把过去很松散的组织得以集中起来,加强了战斗力。
设立千户制度以后,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为左手万户、博尔术为右手万户、纳牙阿为中军万户、豁儿赤为万户。与千户长性质不同的是万户长只是军事统帅,没有行政职权。护卫军制度
成吉思汗还建立了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护卫军制度是成吉思汗加强中央汗权的重要体现。
建立蒙古国后,他将护卫军扩充到一万名,宿卫值夜班,箭筒士、散班值日班,各分四队,轮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总称四怯薛,以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分任四怯薛长。
护卫军所在的怯薛集团也构成了蒙古帝国乃至以后的元朝统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把其中的一两个职能剥离出来,然后加以扩大,就成了蒙古帝国的政府。比如,札鲁忽赤也是怯薛的一个职能,把它分离出来然后加以扩大,就成为了蒙古国时期前四汗都有的大断事官体制。分封诸王
位于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合撒儿古城遗址据历史学家考据,是成吉思汗的二弟拙赤合撒儿曾经的故都,又称黑山头古城遗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将所属部民在亲属中进行分封,为诸子诸弟划定了封地范围。封地在蒙古东部的合撒儿、合赤温、铁木哥斡赤斤被称为东道诸王;封地在西部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被称为西道诸王;按照蒙古幼子继承财产的惯例,幼子托雷留驻蒙古本土,继承成吉思汗的绝大部分属民和军队。开拓疆域
霸业既成,和平终于降临蒙古草原,本可以安坐宝座之上的成吉思汗却并未就此满足,他现在开始寻找新的敌人。他要开疆拓士,要向欧亚大陆振翅高翔,为他的黄金家庭聚集财富,一场举世震惊的征战即将开始。征讨西夏
成吉思汗选择的第一个征战对象是西夏王国。公元1205年、1207年、1209年,成吉思汗连续三次对西夏用兵。其中第三次进攻,西夏主力被打垮,不少城池被攻陷,而此时的西夏君主国——金国,因国力衰退、政局混乱而坐视不救,蒙古军队最后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以黄河水灌城,西夏国王被迫投降,献女求和,臣服蒙古,保证年年纳贡,成吉思汗对外掠夺初尝战果。
成吉思汗选择征讨西夏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偶然因素是因为他在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有一个仇敌桑昆跑到了西夏,他追击仇敌,向西夏索要逃犯
桑昆,西夏没有答应;第二是蒙古高原统一以后的周边的国家中,西夏算是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征讨金国
蒙古和西夏都曾经是金国的附属国,成吉思汗的祖先曾为金人所杀,所以与金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因此征讨西夏后,成吉思汗解除了伐金的后顾之忧,于是开始了征讨金国的征程。
公元1211年春,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自克鲁伦河流域出发,一路向南直奔金朝,揭开了伐金战争的序幕。
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包围中都(北京),金宣宗投降,献黄金及公主于成吉思汗,蒙金和议达成,成吉思汗撤退。金宣宗随后迁都汴梁,成吉思汗再度发兵攻打中都,中都陷落。
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的南北夹击下灭亡。第一次西征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已年近六旬,他的苦心经营给蒙古高原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和平与繁荣。但他想占有更多的财富,他看上了中亚穆斯林世界的花剌子模,为商谈贸易协议,并正式确立商业关系,成吉思汗向花剌子模派去了一位特使,国王摩诃末勉强同意了,成吉思汗接着派出了一个商队和代表团启程前往,但商队进入讹答剌城时,傲慢而贪婪的守将夺走了货物,并杀死蒙古商人和他们的扈从,消息很快传回蒙古汗廷,成吉思汗十分震惊。
成吉思汗立即派出使臣前去交涉,但摩诃末不仅不惩处部下,反而用最无礼的态度指责成吉思汗,并处死了部分使臣。愤怒的成吉思汗再次登上了不儿罕山顶,整整祈祷了三天三夜,他说自己不是这一争端的制造者,他请求神赐予他复仇的力量,随即下山准备战争。
公元1220年春,成吉思汗的军队翻过阿尔泰山,穿过沙漠,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惊人的速度突然出现在敌军防线的纵深处。
公元1220年这一年就要结束的时候,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花剌子模帝国全境,抢掠、屠杀、毁灭,怵目惊心,蒙古人彻底摧毁了花剌子模这个新兴帝国。消灭花剌子模之后,蒙古军队一发而不可收搭,继续扩大战事,不断深入到新的地区作战,历史上将这一次战争称为蒙古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能够取得胜利,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得益于成吉思汗高超的军事技能跟蒙古骑兵的机动灵活性;二是优良的军马。据记载,成吉思汗西征时,经常以惊人的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取得胜利,他所倚仗的法宝就是蒙古马。蒙古马是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属于典型的草原马种,耐劳、不畏寒冷,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草原区骑乘蒙古马可日行50到100公里,连续行进十余天,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三是特殊的攻城器械和先进的武器。从攻西夏开始,成吉思汗就发现汉人工匠熟悉如何制造围城器械,这些器械可以从远处使用大量石头以捣毁城市,因此,成吉思汗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军种——砲手工匠队,工匠保证了蒙古军队的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良好的后勤保障。当年成吉思汗伐兵西征,途中为减少军队的辎重,把牛肉风干后食用,既方便携带又保留了牛肉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蒙古铁骑披坚执锐,横扫欧亚,其超强的战斗力和耐力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后勤保障,奶皮和风干牛肉等这些蒙古特色的食品对战争的胜利功不可没。汗位交接
西征期间,成吉思汗已六十多岁,他清楚的知道要为帝国的权力交接做准备,他得在几个儿子中间选出一个大汗来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为此,成吉思汗召开了忽里台大会,会上次子察合台再一次质疑长子术赤的生父,并辱骂他是蔑儿乞人的杂种,两人扭打起来,成吉思汗十分痛苦,告诫他们,你们都来自同一个母腹,这就够了,请他们务必呵护母爱。最后察合台提议将皇位继承权赋予窝阔台,无奈之下术赤只得同意。
为防止子孙对可汗之位的争夺,成吉思汗还制定了许多特定的法律条文,从公元1202年起,成吉思汗就开始制定札撒,即法令。随着大蒙古国的建立,札撒逐渐由成吉思汗的命令发展成为不可逾越的法规。
在元朝时期,每一任新皇帝即位的时候,都要有人专门出来朗诵大札撒,以确立自己是成吉思汗合法继任者的地位。大札撒的理念对元朝乃至元朝灭亡以后的内陆欧亚国家的治国方针都影响很大。
后世影响
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帝国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奇迹,二十几年间,蒙古军队征服的土地和人民比古罗马人花四百年时间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还多,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必然伴随着血雨腥风,给所经地区带来沉重灾难。但它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打通了漫长的欧亚交通线,推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公元1227年七月,漠北草原上一代枭雄成吉思汗突然离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蒙古高原一直是游牧王朝的心脏地带,这里先后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等强大的游牧帝国或联盟,他们与南面农耕地区的中央王朝既曾相互对峙、干戈相向,又相互影响、频繁交往,以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为纽带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结束了这片土地上的长期纷争,促进了北方各部落共同体的结合,并孕育蒙古民族的诞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