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讲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秦国的崛起历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国历史
公元前9世纪末,赢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但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但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
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让秦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收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为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变法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
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君。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他曾去当时强大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他并未得到魏王的青睐,所以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
变法历程
商鞅见到孝公后先说以帝道、王道,即实行仁政、以德化民,这样的治国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础,也需要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但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这样的措施太理想化,且秦孝公更希望在自己统治时期就能看到秦国强大,所以商鞅又讲述了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变法,即通过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强国之路,这深深吸引了秦孝公。
但想要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困难重重,以甘龙、杜挚为首的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认为变法必将导致天下大乱。这让商鞅变临的困难更加巨大,在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商鞅并没有立即公布。
商鞅让官吏在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10斤黄金,对于这样的好事,百姓实在难以置信,商鞅将赏金加到50斤,一时间全城轰动,百姓纷纷围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走了过去,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示变法的决心和信用。
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君书》记载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首先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然而由于《商君书》内容芜杂等原因,一般认为此书不是出于商鞅之手,而是商鞅信徒和后世法家的综合之作,更有学者将《商君书》视为伪书。
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旧贵族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因此反对商鞅者众多,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依然顺利在全国推行开来。变法三年,成效初显,史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通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第一次变法
农业改革
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实行贵族土地等级占有制,采邑主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定期轮换,农民对于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以二十等爵制为基础,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名田制。名田制就是把土地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以示占有。新法规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据身份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继承,从而将土地占有权扩展至普通的农民,允许通过开荒转让、买卖等方式自行获得限额内的土地以解决授田不足的问题。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迅速发展使秦国真正走向富强。
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商鞅开始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他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增收户税,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为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军事改革
商鞅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齐为二十等级,重新制定爵位的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其基本原则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以军功作为赏爵的惟一根据。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者,不管其出身是贵族、士人还是农民,都可以根据斩首的数量赐予爵位,战败时则要削夺爵级,男子成丁时只能降若干等级继承父亲的爵位,若想得到与父亲同样的爵位他们必须凭借军功。
商鞅采取了最严厉的奖罚机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如果没有军功,宗室也将被剥夺爵位属籍。为促使秦人勤于耕作、勇于作战,商鞅制定了残酷的刑法;在奖励方面,商鞅抑制百业,使秦人只能在农业和战斗中获得晋爵之路。
孝公十二年,将国都从渭水上游的栎阳迁到咸阳,并以迁都为契机,启动了第二次变法。此时商鞅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良造,他想更加彻底地推行变法,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
第二次变法
郡县制
传统的分封制开始向郡县制转变,商鞅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一起,设立地方行政组织——县,全国共设置31个县,县设县令,掌管一县行政,县尉掌管军事。县制使分封制下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秦国中央,有利于秦将全部力量汇聚在一起,从而在战国争雄中脱颖而出。这种政治制度即使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堪称一项创举。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统一帝国的根本原因。郡县改革奠定了以后历朝历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格局和历史基础。
标准化工作
为田开阡陌:即扩大亩积,将原来长100步、宽1步的小亩制改为长240步
的大亩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率;初为赋:开征人头税;
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是商鞅做的测量容积的量器,左侧刻有秦孝公十八年
铭文,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诏书。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他所采用的度量衡的制度,即是商鞅时候确定的制度。
标准化的制度使秦国的官僚机制高效地运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国正在形成。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国全民皆兵,迅速成为战国中最有战斗力的虎狼之师。孝公八年,商鞅亲率秦军攻打魏国大获全胜,孝公十年,再次攻打魏国获胜。孝公二十一年,齐国、魏国在马陵交战,魏国大败,商鞅趁机向孝公建议攻打魏国,收复河西之地、争霸天下。随后秦魏交战,秦大胜,收复河西之地,一雪前耻。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艰难历程之后,孝公终于如愿以偿地再现了秦穆公的辉煌。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封秦孝公为伯(霸),第二年,诸侯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派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见周天子、大会诸侯,秦孝公也兑现了当初求贤令的诺言,将於、商十五邑封给商鞅。
建立国家框架
商鞅通过立法的形式,为秦国建立了新型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的基本框架。商鞅建立的法律制度中最具特色也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告讦连坐制:一人犯法,其亲属、邻里、上下级必须检举揭发,否则要被一同治罪,为此他们编制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什伍制。
商鞅结局
尽管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变得强大,但他的铁血统治也使得秦国充满恐怖气息。被剥夺权力的旧贵族更是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等待复仇。
公元前338年,孝公年老病死,太子驷即位,号惠文王。此时等待复仇的旧贵族势力联合起来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军杀死,秦惠文王命人将商鞅的尸体运至咸阳施行了最残酷的刑罚——车裂。
变法影响
虽然惠文王痛恨商鞅,但作为国君他知道虽然商鞅可死,但其法不可废。新法不仅使秦国摆脱了落后的面貌,走向富强,成为高效运转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且新法已经成为秦国稳定发展,成就万世基业的基本保障。
秦孝公是一位有强烈改革愿望的强势君主,且在位时间较长,有他一直支持商鞅,所以使得变法在战国诸国变法中获得巨大成功。公元前221年,在商鞅变法138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