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一检(3月)文综地理试题 解
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近十年,中国高铁建设飞速发展。高铁建成通车后,为了保证高铁安全准时运行,需要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GPS ②GIS ③RS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高铁安全运行,要准时到达预定位置,需要GPS定位技术,①对。高铁不只一列,必须按规划线路运行,才能保证安全,需要GIS进行线路规划、分析,②对。RS主要功能是遥感,是拍摄遥感图像,不能保证列车运行安全,③错。A对,B、C、D错。
2.太阳天顶角是表示太阳位置的一种方式,其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一年中,当某地的天顶角越来越小时( )
A. 昼渐长,夜渐短 B. 昼渐短,夜渐长
C. 昼夜长短没有变化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答案】D
【解析】读图,可以判断,太阳天顶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互余关系。一年中,当某地天顶角越来越小时,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若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区域,此时昼渐长,夜渐短,A可能。若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赤道),则可能昼渐短,夜渐长,B可能。若该地位于赤道,则昼夜长短没有变化,C可能。所以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D对。
右图为杭州城区1987年-2008年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试卷第1页,总8页
3.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987年前,影响杭州城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B. 2008年后,杭州城区空间形态的发展主要因素是湖泊
C. 1987年~2008年促进杭州城区向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河 D. 1987年~2008年杭州城区向西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4.从1987-2008年期间,有关于杭州城区发展过程中描述正确的( ) A. 城市等级规模保持不变
B. 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 C.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不明显,鱼龙混杂 D. 城市服务等级提高,城市职能种类减少
【答案】 3.D 4.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结合图例分析图示信息,判断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根据城区发展,分析城市等级、功能、职能的划分等。 3.读图,根据图例,1987年前,运河穿过杭州城区的中部,说明影响杭州城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运河,A错。2008年后,杭州城区空间形态沿铁路线向外扩展,说明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铁路、公路,B错。1987年~2008年促进杭州城区向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铁路,C错。杭州城区西南是山地,不利于城市建设,1987年~2008年杭州城区向西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
4.从1987-2008年期间,杭州城区发展过程中,城市等级没有变化,城市规模增大,A错。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不断增加,B对。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部功能分区越明显,C错。城市等级不变,城市服务等级也没有变化,城市职能种类可能增加,不会减少,D错。
点睛:根据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分析,运河、铁路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城市等级不会随着增加,服务种类更不会减少。
5.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时的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所示区域不可能存在锋面的是( )
试卷第2页,总8页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锋面常常与低压槽结合,不会与高压脊结合。根据材料,若①地为低压中心,②地为高压中心,则图中a、c、d处是高压脊,不可能形成锋面,A、C、D错。b处是低压槽,可能存在锋面,B对。 右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梅州市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答案】 6.D 7.C 【解析】首先要了解梅州位于广东,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分析该地气温、降水的特征,判断代号所表示的气候类型。根据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地域分异规律。
6.梅州位于广东,判断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结合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图中代号表示的植被类型,分析丁处气候特征符合,D对。甲、丙处年降水量少,A、C错。乙处气温、降水变化幅度太大,跨温带、寒带、干旱区、湿地区等多种类型,B错。
7.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巳自然带,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图中丙巳自然带变化,代表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差异,不能表示海拔高度的影响,不能表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C错误,选C。图示表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D正确。
试卷第3页,总8页
点睛:气候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根据气温降水变化规律,结合植被类型变化,判断区域气候特征。根据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体现的分异规律类型。
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8.I、Ⅱ、Ⅲ时期,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 原料、交通、燃料 B. 交通、燃料、劳动力 C. 原料、燃料、市场 D. 燃料、原料、市场 9.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 A. 制造工业 B. 普通服装工业 C. 精密仪表工业 D. 钢铁工业
【答案】 8.C 9.D 【解析】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某时期影响力最高的因素。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分析工业类型。
8.读图,根据根据图中曲线形态分析,在I时期,对该类工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原料。在Ⅱ时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燃料,在Ⅲ时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市场。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原料、燃料、市场,C对,A、B、D错。
9.根据不同时期该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该工业最有可能是钢铁工业,D对。制造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A错。普通服装工业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B错。精密仪表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技术,C错。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塞布尔岛周围海风较大,小岛表面为细沙覆盖,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约2至4米,因每年平均移动100米而为人称奇。下图示意塞布尔岛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塞布尔岛是由( )
A.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 B. 生物遗体堆积形成 C. 海流携沙冲积形成 D. 火山喷发堆积形成 11.该岛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北 B. 向南 C. 向西 D. 向东
试卷第4页,总8页
【答案】 10.C 11.D
【解析】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结合岛屿的位置、特点,分析岛屿成因。岛屿移动与海风较大有关,移动方向与所处的风带相关。 10.根据材料信息,小岛四周海风较大,小岛表面为细沙覆盖,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分析塞布尔岛是由海流携沙冲积形成,C对。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是岛,是的一部分,与相对位置不变,A错。生物遗体堆积形成的是珊瑚岛,主要位于热带浅海,根据纬度,图示位于温带海域,B错。火山喷发堆积形成是火山岛,海岸较陡,D错。
11.结合前面分析,塞布尔岛是由海流携沙冲积形成。根据图示纬度,该岛位于盛行西风带,海流方向是自西向东,海流携带泥沙东移,所以该岛的移动方向是向东,D对。A、B、C错。
点睛:了解岛屿类型及特征,根据材料中信息,判断岛屿类型。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海流流向受盛行风带等因素影响。
二、综合题 12.(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俄罗斯小麦产区分布图。
材料二:2016年3月23日是第五十六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旨在呼吁公众正视气候风险,关注气候安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有些专家认为,全球变暖的加剧将使俄罗斯变成一个粮食大国。 材料三:2016年6月14日俄罗斯《公报》,俄罗斯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据估计,在下一个农业年度俄小麦产量将达到00万吨,俄小麦出口量将持续上升。 材料四:每年春来,叶尼塞河都会发生河水泛滥。
(l)分析A区域成为俄罗斯主要农业区的优势自然条件。 (2)试分析叶尼塞河洪水泛滥的原因。
(3)试分析全球变暖对俄罗斯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4)你认为俄罗斯在推广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纬度位置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有灌溉水源。
(2)地处高纬,且河水由低纬流向高纬地区;春末气温升高到零度以上,上游地区的积雪融化;中下游地区河水仍然结冰,形成冰坝阻碍河水运动,致使河水上涨。 (3)全球变暖会促进俄罗斯的农业发展,使积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增加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可能造成其它国家粮食产量减少,国际粮食需求量增加,市场扩大。(如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甜菜等种植区会向北部扩展,产量提高。使积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增加产量。)
(4)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营造农田防护林;保
试卷第5页,总8页
留残茬,积雪保墒。 【解析】(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读图,A区域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平原,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有灌溉水源。
(2)读图,叶尼塞河地处高纬,且河水由低纬流向高纬地区,容易发生凌汛现象。每年春末气温升高到零度以上,上游地区的积雪融化,中下游地区河水仍然结冰,形成冰坝阻碍河水运动,致使河水上涨,洪水泛滥。
(3)全球变暖会使俄罗斯地区的积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促进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增加种植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如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甜菜等种植区会向北部扩展,产量提高。可能造成其它国家粮食产量减少,国际粮食需求量增加,俄罗斯的粮食市场扩大。
(4)俄罗斯在推广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大面积推广土壤保护耕作制度。推广农作物的休闲轮作制,营造农田防护林。实行保留残茬,积雪保墒等措施。
点睛: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条件。有结冰期的河流,要结合河流流向,分析凌汛现象对河流洪水泛滥的影响。俄罗斯纬度较高,全球变暖,导致区域积温增加,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13.(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盆地简图
材料二:“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是指重庆一带的山地丘陵区。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重庆、峨眉山一带地区的夜雨占全年的60%以上。这些地区的秋季细雨绵绵,降雨量多于春季(称为华西秋雨),河流会出现秋汛。
材料三:黑苦荞多生长在高寒地区,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预防高血压、癌症等多种疾病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称为“五谷之王”。西昌大凉山区的甘洛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288米。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日照166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该县出产的黑苦荞,色泽乌黑,颗粒大,品质优。为“中国黑苦荞之乡”。早在300年前就有野生黑苦荞驯化栽培的文献记载。现甘洛县黑苦荞种植面积有32000亩,总产量达到4800吨,位列全国首位,黑苦荞产品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及欧美市场。 (1)试分析重庆、峨眉山一带地区多夜雨的原因。 (2)试分析华西多秋雨的原因。
(3)试分析甘洛县发展高品质黑苦荞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四川盆地气候湿润,云量多,空气湿度大;夜晚,盆地的近地面由于地形比较封闭,散热较慢,气温较高,而高空降温快,气温低。暖湿空气上升,容易形成降水。
(2)秋季,西南季风仍然不断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冷空气受云贵高原的阻挡,滞留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北部一带地区;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或受昆明准
试卷第6页,总8页
静止锋影响,多降雨)
(3)山地海拔较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热量条件好;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高品质的黑苦荞市场需求大(或国家的支持)。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云量多,空气湿度大。由于地形比较封闭,夜晚,盆地的近地面散热较慢,气温较高,而高空降温快,气温低。暖湿空气上升,容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该地夜雨较多。
(2)根据材料二,华西地区指的是四川盆地东部山地丘陵地区及去贵高原东北部地区。秋季,西南季风仍然不断将暖湿气流输送到四川盆地,冷空气受云贵高原的阻挡,滞留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北部一带地区。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即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多降雨。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黑苦荞生长在高寒地区。甘洛县位于山区,山地海拔较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热量条件好,自然条件利于甘苦荞生长。该地种植甘苦荞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高品质的黑苦荞市场需求大,有国家的支持。
点睛:降水形成条件,必须具备湿热水汽上升,遇冷凝结的条件。结合区域地形特点,分析夜雨成因。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华西地区的位置,结合季风环流的影响,分析华西秋雨的成因。种植业发展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市场条件分析。 14.
广西东南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东南县是中国“将军之乡”,广西农动的发祥地,是、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领导百色的策源地,当地走出了韦国清、韦杰等五位开国将军。列宁岩、韦拔群故居、壮乡英雄文化园、魁星楼等一系列“红色景区”已在中国著名老区东南县落成。
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五方面简述广西东南县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答案】政治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分);社会意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 活质量)(2分);经济意义: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2分);文化意义: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文化建设(2分)。环境意义:提高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Z_X_X_K] 【解析】试题分析:
从政治意义分析,红色旅游发展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意义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 活质量。经济意义是促进老区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文化意义是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环境意义是提高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考点定位】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15.
读西安市冬、夏季气体污染和能见度变化曲线,完成下列要求。
试卷第7页,总8页
(1)比较西安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冬夏季的浓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2)从大气角度分析冬、夏季9时至14时能见度上升的原因。 【答案】(1)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冬季,西安市气候寒冷,燃煤量加大,有害气体排放增多。
(2)冬季西安市早晨一般多浓雾天气,9时开始,气温上升,浓雾快速驱散,能见度明显上升。夏季日出之后,太阳辐射加强,逆温逐渐消失,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加强,风速加大,污染物快速扩散。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例可看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浓度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原因是冬季西安市较寒冷,燃煤量加大,有害气体排放增多。
(2)能见度上升,说明雾霾消散,气温升高后大气的对流运动增强,风速加大,雾霾和污染物就扩散了,能见度上升。9时至14时能见度上升是因为气温升高。 考点: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大气污染原因
试卷第8页,总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