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 第4期 2014年7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M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M Sciences Edition) Vol_36 No.4 July 2014 唐代宫廷音乐衰落的历史文化原因 高岐奎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大唐盛世不仅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之成就,其宫廷音乐亦一度发展到非常辉煌的程度。 但宫廷音乐在晚唐时遭到严重破坏,逐步式微,甚至出现晚唐到五代间音乐传承的“严重的断层现象”,其首要和 直接的原因是战乱和政权更替对音乐文化造成重大破坏,而中国传统的“音乐器物化”思想。即视音乐和乐工为工 具的“乐籍制度”在唐代的日益完善,其漠视乐工和人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唐代对 音乐人才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也是断送音乐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唐代;宫廷音乐;衰落;历史原因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4)04—0156—04 唐代宫廷音乐一度发展到非常辉煌的程度,其 载体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也比较完善。“从此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唐代那样高质量的 音乐机构了。”Ⅲ唐代宫廷音乐在晚唐遭到严重的破 坏,导致晚唐到五代间音乐的传承出现“严重的断 层现象”f2]。从表面看这是战乱和政权更替的结果, 但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众多战乱,并不是所有的战乱 园弟子,半已奔亡;乐府歌章,咸皆丧坠。” 由以上 史料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宫廷音乐机构遭到很 大破坏,很多音乐典籍和乐器遗失。宫廷乐工有的 惨遭杀害,有的流落民间。虽然后来肃宗收复两京, 太常寺、教坊和梨园等音乐机构都得以重建,但已 不复往日辉煌。 肃宗复国,挽救唐代于生死存亡之际。史载肃 宗欲行郊庙仪式,而乐器、乐工皆不完备,在于休烈 都对音乐文化的传承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笔者深 入分析发现。其中还有文化和体制的原因。 等人的住持下。肃宗朝的礼乐才慢慢恢复,但朝廷 礼乐和盛唐相比已经非常简化。《文献通考》卷一百 探寻唐代宫廷音乐衰落的历史文化原因,可使 我们反观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的内部动力和深层根 基。本文试从战乱、“音乐器物化”思想和体制三个 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一四十《乐考》载:“天宝之乱,肃宗克复两京。至德以 来,惟正旦含元殿受朝贺,设宫架,自余郊庙大祭, 但有登歌,无坛下庭中乐舞矣。” 说明肃宗朝在音 乐规格的使用上较以前明显降低,只有特定场合才 使用宫悬之乐,即使是郊庙大祭这样隆重的场合, 战乱的影响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七日.安禄山大军人长安, 大肆掳掠,皇室蒙尘,很多乐工被掳掠和伤害,大量 文化典籍被焚毁,音乐文化遭受重创。文献对此多 有记载。 也没有文、武二舞。在注重礼乐的封建社会,这样规 格的用乐是比较简陋的,与盛唐时期已不能同日而 语。而在此之前,唐代各项祭祀典礼中.除凶礼一般 不使用音乐外,其他各项基本都有礼乐的使用。在 严格的礼仪进程中,对礼乐的使用有着详细而程序 化的要求,比如乐悬的具体位置。乐工何时入场、何 《安禄山事迹》载:“全虏府库兵甲、文物、图籍, 宜春云韶,犀象、舞马,掖庭后宫皆没焉。……肃宗 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E31{乐 府杂录》对安史之乱后的宫廷音乐生活有如下记 时奏乐,使用武舞还是文舞,或文、武舞兼备。 史料也有宫廷削减乐工的记载。《旧唐书》卷十 二《德宗本纪》载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停梨园使 载:“洎从离乱,礼寺隳颓,箕簏既移,警鼓莫辨。梨 收稿日期:2013一l1—12 作者简介:高岐奎(1977一),河南驻马店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 一156— 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6]说明晚 唐国力衰弱,为压缩财政开支不得不裁撤音乐机 构,削减乐工人数,这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显然是不 利的。 唐末,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社会动荡,这 对音乐文化也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穆宗以后, 礼乐逐渐衰亡。至僖宗时黄巢大乱,唐宫廷音乐全 面走向衰落。据《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记载: “广明初,巢贼干纪,舆驾播迁,两都覆圮,宗庙悉为 煨烬,乐工沦散,金奏几亡。”_7]至此,唐王朝已名存 实亡,曾经辉煌一时的唐朝宫廷音乐也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 唐朝陷入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过安史 之乱、黄巢起义等多次社会动荡,唐王朝政权衰落, 音乐典籍、乐工和乐器等受到很大破坏,对音乐文 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使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受到很大冲击,反映出战争对音乐文化的直接负面 影响。 二“音乐器物化”思想的影响 唐王朝的音乐一度非常繁盛,首先,表现在对 雅乐的重视。《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唐 王朝如之前历朝历代一样,非常重视祭祀礼仪。唐 太宗时,天下初定,未来得及制定礼乐,遂沿袭隋朝 旧礼。此后 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与礼官、学 士等依据隋代的礼仪,又增加多项内容,编《吉礼》 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 二篇、《凶礼》十一篇,为《贞观礼》。高宗时又增编礼 仪一百三十卷,成《显庆礼》。玄宗朝时,又编成一百 五十卷的《大唐开元礼》。至此,唐代五礼完备,后世 沿袭使用时都不能过也。 其次.唐宫廷的燕乐也繁盛一时,并设立专门 的机构。同时,唐宫廷增设梨园机构,还出现以唐玄 宗李隆基为代表的喜爱音乐的君王,亲自参与音乐 创作,使有唐一代出现尚乐的气象,并一度推动唐 宫廷音乐的繁荣。唐代宫廷音乐机构更是培养了大 批优秀的音乐专门人才。如善歌的张红红、永新;善 歌舞的张少娘、裴三娘:善琵琶的贺怀智、曹善才等 等。但乐工的高超技艺和卑微身份却有着很大的反 差.辉煌的音乐文化背后却是对习乐之人的轻视和 把乐工“器物化”的思想观念,反映出“乐之神圣与 人之卑贱之间的对立矛盾”[8].这种矛盾最突出的表 现便是“乐籍制度”的El益完善。 乐籍制度是把乐工作为贱民的卑下地位以法 律形式确立起来,史籍记载是从北魏时期开始的。 《魏书・刑法志》载:“孝昌已后,天下淆乱,法令不 恒,或宽或猛。……有司奏立严制:诸强盗杀人者。 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脏不 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 自 乐籍制度建立后,乐工的“贱民”社会地位得到了 法律上的确认,此后历朝因袭此制,“特别是唐代 以来,乐籍制度日益成熟,在制度下,乐人生存被全 方位地制度化”_1…。 《唐大诏令集》为唐王朝290年问各代帝王的 诏令汇编,其中《礼乐》条记载武德二年八月的“太 常乐人蠲除一同民例诏”如下内容:“太常乐人,今 因罪谪入营署,习艺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 有衣冠世绪,公卿子孙,一沾此色,后世不改。婚姻 绝于士类,名籍异于编氓。大耻深疵,良可哀愍。”_1。] 可以看出,太常乐人一旦入籍,就等于被带上了枷 锁,并且世代因袭。这时的乐工几乎与器物无异,不 管是否喜爱音乐,都必须从事这个职业,连婚姻自 由都受到了限制。最重要的是,这在当时是被当成 一种“大耻深疵”的惩罚,在重视血统的封建社会是 非常残酷的。 唐代建国之初,社稷不稳,多叛乱事件。叛乱被 镇压后,叛逆者一般被诛,家属籍没。史料多有记 载。如《旧唐书》卷五十七《刘文静传》:“高祖素疏忌 之,裴寂又言日:‘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 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 有勃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 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_12 此类事件贯穿唐代始末,数量大,籍没人口多, 其中甚至包括朝廷重臣和皇族的家眷。这些被籍没 的罪臣家属.此前很可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很高 的文化修养.但一旦沦为乐工,就必须从事这个在 当时看来非常卑贱的行业,沦为声色娱乐的工具。 关于唐代乐工的来源.日本学者岸边成雄也有 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太常乐工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 道:“(1)太常寺乐工,主要从犯罪贬配人员中选拔, 此为前代以来相传承袭者。……(2)叛军将士及其 妻子,或败战被捕之蕃族将士及其妻子编人乐籍 者亦多。……(3)亦由从良民身份者直接编入乐籍 或从官贱民中选拔升充者。”lJ 项阳的研究则认 为:“唐代从太常到教坊,从宫廷乐人到地方官府 乐人,从军旅中的乐营到寺属音声,县内教坊,虽 然这些乐人的身份上有细微之差异,服务的机构、对 象不同,户籍分隶于太常和州县,但作为贱民之贱籍 是一致的。”l14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唐代繁盛的宫廷音乐建 一157— 立在乐工的血泪之上,从事音乐即从事了一种卑贱 的职业.虽然也有个别乐人得到统治者的一时宠幸 而被封官加爵,但这改变不了乐人的整体社会地位 和个人的主体地位,而这些正是音乐器物化思想的 体现。实际上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体系从形成之初就 比较注重音乐的实用价值。蔡仲德认为,中国传统 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从哲学、伦理、 政治出发论述音乐,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 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 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 乐的特殊性、音乐的美感作用娱乐作用重视不够, 研究不够。”[15]如此看来,这种传统的音乐思想观念 必然影响到音乐文化的正常发展和传承。 三体制的影响 唐代宫廷音乐机构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音乐 人才和音乐教育,创造了辉煌的音乐文化,但其过 于单一和集中的教习模式存在着妨碍音乐文化可 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首先,唐宫廷音乐教习模式比较单一,以技艺 的传授为主。《新唐书・百官志》载:“凡习乐,立师以 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 校,未成,则五年而校,以番上下。……得难曲五十 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习难色大部伎三年而成,次 部二年而成.易色小部伎一年而成,皆人等第三为 业成。业成、修行谨者为助教,博士缺以次补之。长 上及别教未得十曲,给资三之一,不成者隶鼓吹署 习大小横吹。”_l61从这段关于太常寺乐工教习的史 料可以看出.当时对乐工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特别 是“难曲五十首”,在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授方式的 情况下,应该是占据了乐工的大量学习时间。同时, 乐工卑微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当时宫廷音乐机构 对他们的教习仅限于音乐的范畴,不可能有更多的 内容。正因为此,乐工们虽然拥有精湛的技艺,但很 难将其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以至于今天能够看到的 唐代音乐理论思想与著作无一出自专业乐工之手。 现在可见的唐代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以唐太宗李世 民和白居易的为主,其他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音乐 美学思想也多由文人总结得出。例如,衡州耒阳尉、 琴人薛易简在《琴诀》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文学家元 结关于‘水乐’的音乐美学思想ⅢJ ,文学家吕温的 《乐出虚赋》以及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的 音乐美学思想l18]。音乐专著也有同样的情况。关于唐 代音乐专著《唐书・艺文志》提到的有38部,共257 卷,流传到今天的主要有:《乐书要录》传为武则天 一158一 所作,实为武则天77岁时,召集著作郎元万顷等编 撰¨l9 ;《教坊记》为开元年间曾任左金吾仓曹参军的 崔令钦所撰 ;《羯鼓录》为曾任洛阳令、婺州刺史 等职的羯鼓名手南卓所著旺¨;《乐府杂录》为乾宁中 任国子司业的段安节所著 。此外,唐代各类典志 体史书和类书中也保存很多音乐史料,多出自文人 之手。虽然现存的唐代音乐著述不能完全代表当时 音乐理论创作的全貌,但也部分地反映出乐工是很 难参与到文字创作的过程中来.容易造成理论与实 践脱节的情况。 其次,不同于唐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唐 代音乐机构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完整的音乐教育体 系。虽然采取轮值轮训的制度,即不当值的乐工可 以回到各府县并服务于当地的音乐文化需要,但全 国最优秀的音乐人才和音乐教育模式还是集中在 宫廷当中,为统治者服务,一旦遭受社会动乱更容 易造成音乐文化的严重流失。因此,安史之乱后约 120年.直至黄巢起义大爆发,音乐文化屡遭劫 难。此时,宫廷音乐几乎丧失殆尽,就连皇帝即位 时祭祀郊庙这么重要的场合,都无法正常使用音 乐典礼。 与唐代宫廷音乐在晚唐遭到严重破坏相对应 的一个例子是日本雅乐的完好保存。日本的雅乐不 同于中国主要用于祭祀礼仪的音乐,是指用于朝会 宴享的音乐,有相当~部分是从唐代宫廷经遣唐 使、留学生传人日本。日本雅乐经平安朝日本化的 改革,一直由乐家秘传而流传至今,被称为“化石文 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l2 。究其原因, 文化土壤的不同是主要的因素,而Et本对雅乐的尊 崇和对乐人的重视也是重要的原因。 日本推古天皇时期(593—628),圣德太子摄政, 对外来音乐——“番乐”非常倾心.“圣德太子并且主 张必须有人以‘番乐’为世业,代代相传,并免除向 其课税,以示优遇。他的这些主张,为后来‘雅乐寮’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j可见.日本在最初设立雅乐 管理机构之前就对乐工持重视态度。葛晓音教授的 研究也认为,“与唐代的舞人和乐人多数出自社会 下层不同,日本平安朝的乐人和舞人的社会地位都 是比较高的,很多是王公贵族的子弟甚至是天皇的 侍臣。……不少专业舞人本身就是朝臣,善歌舞的 朝臣往往能得到赏赐,并加官晋爵。” 正是这种对 待音乐文化和乐人的不同态度,使得日本雅乐包括 一部分唐乐流传至今.“除了详细记载唐乐表演的 古乐书以外,保存到今天的有乐舞的基本表演动 作、服饰、乐器、假面,还有大量的古乐谱、各地寺 院关于历代上演雅乐的资材帐。这些有形和无形 的实物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唐乐来说是弥足珍 贵的。” 总之,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音乐观念 以及乐籍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音乐工具化的观 念,而且由此形成宫廷音乐教育的特殊模式.即宫 廷音乐始终依附于恩主而存在,没有取得音乐及音 乐人的独立地位。这种模式即使在经济发达、思想 开放的唐代依然没有根本的变化。宋代著名文人苏 轼对唐代各种文艺种类有如下评论:“君子之于学, 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 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 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271苏轼在这段 评论中强调了“君子之学”“百工之技”。对唐代的各 种文艺形式均有很高的赞誉,但其中却没有包括当 时非常发达的音乐文化和代表性的乐人,这也反映 出虽然宫廷音乐被统治者提到很高的位置,在本质 上还是工具性的和非独立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唐代宫廷音乐机构 吸取各族音乐文化养分,达到鼎盛,并对东亚诸国 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其缺乏对乐 工作为人的主体性尊重和培养.单一地注重音乐技 艺性训练,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陶冶.违背了“教育 是培养人的活动”的基本宗旨。必然不利于完善人 格的塑造和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唐代宫廷在 创造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文化的流失埋下伏 笔。加之受到战乱的重创,导致晚唐到五代间的音 乐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虽然音乐失传带来 的后果未必都是消极的.但唐代辉煌的音乐艺术的 流失。对今人来说还是非常遗憾的。 参考文献: 【1】别、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1993:105. [2】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16. [3]王仁裕,姚汝能.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开元 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6. [4]南卓,段安节,王灼.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M].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9. [5】马端临.文献通考: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39. [6】刘昀.旧唐书: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320. 【7】刘昀.旧唐书:卷二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81. 【8]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前言). [9]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魏书:第四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 出版社,2004:2362. 【1 o1程晖晖.乐籍、妓籍、花籍之辨析——兼论乐籍制度下的 女乐以艺为本、声色娱人的功能传统Ⅱ1.音乐研究,2007 (2):23. [1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420 [1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三册fM].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817. [13】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黄志炯,梁在平.译.台 北:台湾中华书局。1973:148—149. 【14]Y)r ̄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3. 【1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9. [16] ̄4-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二册【M].上海:世纪出 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995. [1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620. 【18]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628. [19] ̄t4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268. f20】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 [MI.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269. [2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270. 【2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271. 【23]葛晓音.日本雅乐与隋唐ft.舞【M】//两校名师讲堂编委会.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8. [2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107-108. [25】葛晓音.日本雅乐与隋唐乐舞【M]//两校名师讲堂编委会.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0. 【26】葛晓音.日本雅乐与隋唐乐舞[M】//两校名师讲堂编委会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8. 【27】苏轼.东坡题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95. 【责任编校岩宏】 一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