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卖油翁》复习
1.字音。
自矜(jīn) 家圃(pǔ) 睨(nì) 矢(shǐ) 颔(hàn)
忿然(fèn) 酌(zhuó) 杓(sháo) 沥(lì) 遣(qiǎn)
2.作者及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tà 片【金石,泛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的物品。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拓片是一种保存金石文字的手段方法。】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
酒一壶,醉翁一人),谥[shì ]号文忠,吉州(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家(唐:韩愈 、柳宗元和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一。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3、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射:善射 射箭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射术 以: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凭借/靠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拿
尔:但(惟)手熟尔 语气词,通“耳” 尔安敢轻吾射 你
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代词,代指陈尧咨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代指射技精湛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代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代指卖油翁 但微颔之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而:释担而立/康肃笑而遣之 表顺承
久而不去 表修饰 ,可译“地” 而钱不湿 表转接 ,可译 “可是” (2)实词
尝:尝射于家圃 曾经 去:久而不去 离开
轻:尔安敢轻吾射 把……看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颔:但微颔之 点头,名词活用为动词 矜(jīn ):夸。 圃(pŭ):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shì):放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忿(fèn ):气愤。
酌(zhuó):舀。
沥(lì):滴。 遣(qiăn):打发。 (3)通假字。
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杓(sháo):同“勺”,勺子。 4.重点句子的翻译。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自夸。
(2)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他射箭十次中了次,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3)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4)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于是拿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着它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 (5)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6)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7)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5、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无他,但手熟尔”中“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6、问题探究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7、课文字词详解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
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 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
8、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
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每天在水边居住,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
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潜水的方法。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
每天在水边居住,十五岁就能学会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
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看见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寻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方法,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睨之久而不去/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但:但微颔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C.以: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D.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我如浮云
(B 解析: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只,只是;C.凭借/用;D.在/对,对于。)
(2)语段(甲)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现了陈尧咨 傲慢 的性格特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自信的性格特点。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公亦以此自矜 矜:(1)夸耀 【2】康肃笑而遣之 遣:(2)打发 【3】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3)随便、随意 【4】见舟而畏之 畏:(4)畏惧、害怕 (4)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5)【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生不识水(不
学而务求其道)。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6)【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①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肯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②熟能生巧。 (二)阅读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1分) 听到《折杨柳》笛曲。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理解。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1分),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1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故园”指的是自己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长安的位置。
B.“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表明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之中,难以自拔。 D.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C 解析:C.诗人托人给家人报平安,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