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与马立克氏病的防控
朱爱军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7(000)019 【总页数】2页(P84-85) 【作 者】朱爱军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书院站 【正文语种】中 文
家禽的肿瘤病主要由致瘤性病毒感染引起,其中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和网状内皮增生症
(Reticuloendotheliosis,RE)最常见且危害最大。本文主要综述禽白血病与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鉴别诊断,为预防和控制禽肿瘤疾病提供参考和建议。
1.概述。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群中的病毒(统称为ALSV)引起的禽类各种可传播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引起感染鸡在性成熟前后发生肿瘤死亡,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及蛋鸡和种鸡的产蛋性能,严重降低养殖收益,同时此病还会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对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隐患。 2.流行病学特征。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由于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LLV)是ALSV中的典型代表,其流行病学特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外源性LLV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经蛋由母鸡垂直传播给后代或直接接触性的水平
传播。垂直传播是该病在世代间持续感染的主要途径,多数鸡通过与先天感染鸡直接接触受到感染。该病不易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内源性白血病病毒通常通过生殖细胞的遗传传递,一般无致瘤性或致瘤性很弱。 3.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1)临床症状。由于毒株、感染剂量、感染途径、宿主基因型、性别和感染日龄的不同,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略有不同,但禽白血病的潜伏期较长。有研究表明,禽白血病在性成熟时发病率最高,常表现为鸡冠苍白或发绀,皱缩,食欲不振,消瘦。腹部增大,触诊可摸到肿大的肝脏、肾脏或法氏囊。蛋鸡或种鸡主要表现为产蛋或产蛋品质下降。
(2)病理特征。剖检可见肋骨、胸骨表面有结节状肿块,呈黄白色,质地似奶酪样。心内膜有黄白色病灶,肝脏均匀肿大,边缘钝圆,增大数倍,充满腹腔。脾脏明显增大,如鸡蛋大小。肾脏表面有白色斑块,覆盖白色膜状物。病理组织学可观察到在心脏、脾脏、肺、肾脏、胰脏、小肠、直肠等组织器官中有大量髓细胞样瘤细胞。
4.诊断。禽白血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如16周龄以上的鸡渐进性消瘦,死亡率低,内脏器官有肿瘤形成,肿瘤组织成淋巴细胞浸润等,可初步诊断为禽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组织学检查等。在日常诊断中由于缺乏特异性,前两者很少使用,但在净化种鸡群,特别是净化SPF鸡群时,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禽白血病作出确诊还有赖于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中的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放射技术,也可制作组织切片进行抗原检测定位。
1.概述。马立克氏病主要引起鸡淋巴组织增生,以虹膜、肌肉、皮肤、外周神经、性腺、各种脏器单核细胞性浸润和形成肿瘤为特征。该病在急性爆发时常有鸡无名死亡,多数出现共济失调、肢体麻痹等症状,后期脱水、昏迷、死亡等,给规模化
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流行病学特性。马立克氏病的自然宿主以鸡为主,鹌鹑也是其重要的自然宿主,其中母鸡比公鸡更易感,但非禽类动物不易感。目前,国内主要的蛋鸡品种和某些肉鸡对马立克氏病病毒均高度易感,幼雏的早期感染可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年带毒鸡常呈隐性感染,并向环境持续排毒,因此病鸡和带毒鸡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染源。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感染,一些带毒的尘埃可长距离迁徙传播。 3.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1)临床症状。马立克氏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在体内潜伏较长时间,以8~9周龄的鸡发病最严重,种鸡和产蛋鸡一般在16~20周龄表现出临床症状,少数情况下,直至24~30周龄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四个类型。
内脏型:呈急性爆发,特征是体内一种或多种脏器发生肿瘤病变。起初,患病鸡无明显症状,渐渐消瘦,冠髯萎缩并逐渐暗淡,被毛脏乱,后期精神萎靡,极度消瘦,最后因器官衰竭而死。
神经型:坐骨神经受侵害时,最早看到的症状为步态不稳,甚至完全麻痹,蹲伏在地,呈劈叉姿势。翅膀处神经受到侵害时,表现为病侧翅下垂。控制颈肌的神经受侵害则表现为头颈歪斜或下垂。
眼型:出现于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消失。表现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俗称“鱼眼”。
皮肤型:在颈部、背部、翅膀、尾部上方及大腿皮肤出现典型性肿瘤病变,表现为羽毛囊肿大,并以此为中心,在皮肤周围形成淡白色小结节或瘤状物。
(2)病理特征。剖检可见心脏表面和切面有黄白色的斑块,脾脏明显肿大,表面和切面有小米粒大白色斑点,卵巢表面分布有灰白相间的团块,胸部肌肉表面弥漫分布有豆粒大小结节突起,呈黄白色,腺胃体积肿大,腺胃壁出现显著增厚,黏膜
乳头消失不见,表面伴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形状不一的溃疡灶。病理组织学变化可以观察到组织中大量淋巴样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个体大小不一,细胞质嗜碱性,常有空泡,核浓染。
4.诊断。由于马立克氏病症状及病变特征较为复杂,且与淋巴白血病和网状内皮增殖病发病较为相似,因此需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等作综合诊断,其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在实践临床诊断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制片和染色,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而进行诊断。 禽白血病的肿瘤细胞由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含有大量圆球形嗜酸性颗粒。J型白血病和淋巴白血病常发生法氏囊的肿瘤性病变,少见皮肤和神经性肿瘤。鸡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细胞由大小各异、成熟程度不一的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和马立克细胞的混合群组成,在组织学上形态各异,着色不均,多见核象。另外,病变部位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禽白血病和马立克氏病的鉴别诊断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剖检,结合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肿瘤标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1.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禽白血病主要靠世代垂直传播,先天感染鸡群由于免疫耐受无法进行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不断向环境排毒,成为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因此疫苗免疫不是预防该病的首选方式。
在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中,可以采取病原净化的方式建立SPF种鸡群,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群全面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来实现对该病的有效防控。通常做法有:选择无LLV的优质父母代禽场进行引种或购进苗鸡,防止垂直感染;做好禽场环境、用具、进出人员及车辆的消毒,防止该病的水平传播;选用合格的疫苗产品,根据免疫程序做好常规免疫,尤其要做好相关免疫抑制疾病的防控,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对鸡群进行血清学抗体监测,淘汰阳性鸡,建立无LLV替代群。 2.马立克氏病的防控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用疫苗预防马立克氏病已
有30多年历史,从HVT单价苗到Ⅱ型SB-1加HVT双价苗,后是Ⅱ型301 B-1株加HVT双价苗,但随着马立克氏病毒力和致病性的不断增强,接种疫苗的鸡仍能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来预防该病:选育生产性能好的抗马立克氏病病毒品种;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及接种途径,防止母源抗体干扰,确保免疫效果;做好出雏室和育雏室的消毒,防止早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