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分析)
说明:一线教师,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七年级下诗词目录: 一、木兰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竹里馆/王维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逢入京使/岑参 五、晚春/韩愈 20.古代诗歌五首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七、望岳/杜甫
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带答案分析) 班级: 姓名:
一、《木兰诗》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 ) A. 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 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 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
1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游山西村/陆游
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泊秦淮/杜牧 十二、贾生/李商隐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十四、约客/赵师秀
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 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 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 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2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10、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分析:A、建功,但没有接受封赏。
B、“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是错误的。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主题错误。
2、分析:C、句子应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A 分析:互文这种修辞,翻译时要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要意译,不能直译。 4、C 5、B 6、B 7、C
8、C 分析:A是互文;B是夸张;D是反问。
3
二、《竹里馆》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 )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参】
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 )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4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 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 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D.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答案】
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B 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四、《逢入京使》岑参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 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5
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 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 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
6
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 “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 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7
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 “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答案】 1、C
分析:C、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 C
分析:C、错误之处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3、 B
分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4、D
分析: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5、D
分析:A、错误之处: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8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错误之处:“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错误之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五、《晚春》韩愈
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答案】
1、 B 解析:B 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
9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答案】
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七、《望岳》杜甫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10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答案】
1、C 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C 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答案】
1、D 分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11
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2、B “千寻塔”是塔名。
九、《游山西村》陆游
1、下面对《游山西村》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对春天的祈福。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读《游山西村》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答案】 1、 D
分析: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 。错,泛指菜肴。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错,是一种祭祀活动。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错,无去职后的郁闷,农家热情好客,随时来。 D.正确。 2、D
分析:D. 全诗都是写实。错,虚实结合。
12
十、《己亥杂诗》龚自珍
1、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
1、D分析:《己亥杂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归园田居》不相同。
2、 C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十一、《泊秦淮》杜牧
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13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正确
分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错。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2、答: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3、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4、答: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十二、《贾生》李商隐
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14
【答案】 1、C
分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1、对《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B、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C、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仿佛给行人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D、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夸张的修辞,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答案】 1、D
分析:D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15
十四、《约客》赵师秀
1、对《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案】
1、C 分析: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燥的心情。
2、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4、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