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求教南 研|蔸 承潮 懑- 口乃 一一智 慧 从《论语》看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生 0李 娟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 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所以他教育弟 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思想,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 子,说:“弟子,入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特首次明确提出来的。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 馀力,则以学文。”即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 达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在《生命教 做人言行要谨慎,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他教育弟子学习《诗 育》一书中主张,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 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中可以看出孔子 生命教育虽然现代教育的新概念,但是在中国却有着深 想通过《诗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意志和感情。这种思 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中, 的粲然光辉。 想也体现在他对子张的教育之中“恭,宽,信,敏,惠。恭 人。”现代教育中的尊老爱幼、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宽容 , 就有许多精辟的关于生命教育思想的论述,依然闪烁着生命 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也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 慈心以及感恩教育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想的内涵——仁。“仁”字共出现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核 从为官一方面说,孔子的为政治国给后世为官者以深刻 的启示。孔子答子张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即坚 心,“仁”统率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 智、刚、勇、毅等多种道德规范。不过孔子并没有给“仁” 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只是比较宽泛地体现在孔子的为人为 守职位,不松懈倦怠,执行政令要忠实。“苟正其身矣,于 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段话也是强调做 师为官的一些原则之中。 官从政首先要自己先正直的道理。孔子回答子夏问政: “无 从为人一方面说,孔子主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 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一 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说明有仁德的人才能 点对现代社会的官吏有影射作用。孔子再回答子张问 安心于过穷困生活,实现仁德。“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政:“尊五美,屏四恶。”“无美”即“君子惠而不费,劳 而不怨,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与现在倡导的为老百姓 说明一个人如果有志于实行仁德,那他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要谦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主忠信” 特别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句,更启示人们 办实事,清正廉明,亲民爱民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观之,孔子具有终身教育理念,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习教育思想。孔子的有关学习的理论是相当丰 看出孔子讲求忠诚和守信用的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 贯穿一个人的一生,道德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境界就更高了,正如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富的,关于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 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孔子的为人处世原则对后人 而言堪称楷模。 问”“笃信好学” “博学而笃志”“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 仕”“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等,教 给我们许多关于学习的优秀品质诸如勤奋刻苦、博览群书、 活到老学到老,其中包含继续教育的辨证思维: 眭相近, 习相远”更凸显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 从为师一方面说,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 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 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 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传不习乎”等到现在依然是治学法宝。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于学习内容的“游于艺”中“艺”是指礼(礼节)、乐(音 得更为重要 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术(算术) 孔子的敬畏生命思想。世间万物皆有生命,敬畏生命是 ~六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种境界。其中最经典的是“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连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鱼和宿鸟都舍不得伤害,可见孔子的慈爱之心,其中也包含 名”等,可见孔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人的伞面发展 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思想。冰心曾 性原则。 、 在《谈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生命像向东流 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 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 孔子的学习教育思想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尤其是 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了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 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教育工作者以指导性意义。 孔子的智慧教育思想。我觉得孔子的关于君子的理论是 最好的智慧教育理论。“君子不器”,教人要全面发展。 人,学会合作。“君子无所争”教人以平常心态对待现实。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人说话谨慎,行动敏捷。 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曹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教人在道义上学会团结 蜿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 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 的一一泻千里。这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教人外 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 在美与内在美同步发展。“知者乐水,仁者乐LI】。知者动, 不惧”,其中哲理更是深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生命又像一 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 他也许长在平原上,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和“知者不惑,t二者不忧,勇者 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策略,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 教人要胸怀宽广。“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昕思聪,色思 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 貌,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 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 义。”“九思”使人豁然开朗,堪称为智者的经典。尤其是 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足以使每个人惊醒,读“九思”, 如醍醐灌耳。 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 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 孔子的智慧是一种从极朴素的I刍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火智慧 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黄莺清 孔子的合作教育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 和”、“切切偬儡,怡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偬 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 儡,兄弟怡怡”“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群” 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张晓风的 《敬畏生命》中“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 即合群,读《诗》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相交,培养 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 锻炼人的合作的本领。在全球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合作 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 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日趋丰富与多元。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 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里,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这使我们思考人与人、国 孔子与两位现代作家都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现代社会 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也失去了做人的 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都要学会合作,才能生存。 孔子的磨难教育思想。孔子的这种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 原则,吸毒、自杀、沉湎于网络,欺骗造假等,甚至危害社 颜回的评价之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会危害人类。这些都使我们反思如何回归“人之初,性本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l”“饭疏 善”的原生态理念。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多元的丰富的,在提倡珍惜生命、热 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今天, 《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思想仍然 我如浮云”,这一则更传递出他的以苦为乐的思想。“太宰 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同样也说明逆境出人才 不失为现代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西方哲学家 的道理,“亚圣”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它道出了生命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的一种本真的、自由的状态。新时期的教育只有尊重生命、 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观点也许是源于此吧。“骥 关注生命、呵护生命,给生命放飞的自由,才能使生命在教 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先生称赞的是千里马吃苦耐劳的品 质,有才能的人如果再有这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更可贵了。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之时能够说f_}:“君子周穷”的 参考文献: 话,以及.“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观点,也包含着对 育中诗意的存在。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待的正确态度,尤其是在现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使我们 看到了古代圣贤的一颗平常心。现代人已经耐不住贫穷和寂 寞,追求的是富贵与名权,那种浮躁与攀比似乎在印证着某 [2]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种肤浅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磨难教育就显 (李娟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