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杰 孙建俊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8期
大多数的学生一提到学习,总会表现出一种排斥的心理,导致在课堂中无法专心学习,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造成学生会有这种表现的因素较多,如: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自我肯定导致自信心缺乏等等因素,追根究底还是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迫切解决的问题。
正视学生课堂教学中存在厌学的问题,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途径,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探索,运用恰当、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激励被评价对象不断进取、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动机大体分三种:一种是怀着大学梦进入高职班,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一种是想毕业以后找一份好工作,他们认真学习专业课、实习课,对文化课兴趣不大;还有一种纯粹是来混日子的,这部分学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不爱学习。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课,有睡觉的、玩手机的、说话的等,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才不情愿地学习。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个别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
二、原因分析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
1. 内因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大家对于学习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甚至有排斥的心理,另外,进入职专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不良的学习方式也已经形成和习惯,因此,进入职专后若想尽快改变大家的这些不良学习方式比较困难,同样,学生也无法尽快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
2. 外因
对于每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怀揣的对新学校、新环境的美好憧憬而来,如果这段时期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会有助于之后的学习,然而由于大多数教师都忽视的这一重要时期,再加上,在后期学习中教师管理不严格,讲课方式传统缺乏创新,对学生缺少更多的关注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甚至磨灭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措施
1. 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当学生不在排斥上课,就会滋生想听想学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状态中。每位学生的性格迥异,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同,
作为老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做到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与学生采用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教师要认真对待
学生表达的每个想发,对的观点要给予鼓励,不对的要积极引导,长此以往,在这样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率和质量也会有质的提升。
2. 因材施教激发内在的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采用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只需认真听课,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不高,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有少数学生能够自主的投入的学习中,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平平,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对于这一类学生,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生,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比如:按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和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还可以经常与他们沟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给予正面的回应,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重获自信。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此外,中技班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时很难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这一点上,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兴趣技能竞赛”等学习方式,以此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3. 恰当及时的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教室不仅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的评价语,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取心,此外,也可以通过学生个人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让学生看清自己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要找到改进方式,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重新构建我们的课堂,重新构建我们的高效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