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九壹网
马克思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3-03-22 09:45:32 作者: 来自: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内容摘要】我们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全面地理解。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时,应该把教育与人的全面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突出地提出来。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地解决了... 定制论文 发表论文

【内容摘要】我们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全面地理解。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时,应该把教育与人的全面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突出地提出来。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地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就是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技术教育。教育日益成为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从人的需要的类型来看,很明显教育属于人的精神需要的范畴,教育本身又是人们为了追求一定的或更高的物质需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关 键 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白伟涛,赵彩莉,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

一、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在他的整个理论研究中,特别是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地解决了教育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矛盾和难题,就是人、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之前,教育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一个观点就是把教育看作历史的或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者爱尔维修,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欧文,还有大哲学家费尔巴哈等人都主张教育是万能的。马克思批判了以上这些学者主张的教育万能论,他认为社会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中的人是受社会关系影响和决定的,同样社会中的人进行或从事教育活动也是受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因而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教育本身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影响着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到底发挥的怎样,受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对教育万能论的批判,不但没有根本否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恰恰相反,他充分证实了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中起的作用,从而也就从真正意义上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高度估计和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的论述是很多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为天才,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需要的影响。我们知道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和原动力。同时人的需要又取决于分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马克思曾经揭示过这样一个客观规律:要改变和完善人的本性,使人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不得不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训练。马克思自觉地把教育和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联系起来。他说:“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马克思直接把教育和个人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未来教育对所有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应该是生产劳动不断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手段和方法。马克思还从另一方面提到教育对克服和防止人的片面发展的作用。在《临时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临时代表的指示》中,马克思就把小学教育作为对工人及其子女身心过分受摧残的一种“抗毒素”。1869年马克思在一次总委员会会议上发言中提到:“无产阶级的决议起草人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弥补分工所造成的缺陷,因为分工妨碍学徒获得

本身业务中的牢固知识。”[2]这就是把综合技术教育作为对工人片面发展的一种“弥补”办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是把教育看作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不过马克思超越以前先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伟大之处就表现在,他还指出了这个“条件”本身又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有前提的。正如《提纲》中所说: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如《宣言》中所说:教育本身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也没有抽象的统一的教育,只有具体的、性质不同乃至对立的教育,教育本身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因此,不是说所有的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的起促进的作用,有时还恰恰相反。例如,马克思曾对资产阶级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说,资产阶级教育只是把绝大多数人很容易地训练成机器罢了。绝大多数人成了和机器一样为资产积极所服务。恩格斯也说过:资产阶级“让工人受得教育只是合乎工人自身利益的那么一点点”[3]。因此,马克思一方面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对教育的影响”的事实和规律,提出:“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影响。要真正使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服务,教育具有全民化。”“消灭教育只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所服务的教育。”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任何单纯的教育或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根本无法达到上述的目标。人们无数次引证大家都熟悉的名言,就是马克思说,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关系问题,给予了真正科学的解决。他认定: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绝对需要的条件,但又是把教育同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变革联系在一起来考察的,考察了教育这个条件的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根本改造资产阶级教育,改变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影响,并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实行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教育才是人的发展的积极因素,才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究竟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或者说,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和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在多少年中,研究者理解不一,众说纷纭。争议在于:马克思是否提供了这方面的方案,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在1866年,马克思就关于若干问题给临时总委员会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的指示信中,提出:我们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智育;二是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一些东西;三是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能够使得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应根据不同年龄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马克思关于教育内容问题比较集中的专门的论述。具体地讲:它是为当时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争取教育权的斗争所提出的纲领。作为“弥补”和“解毒剂”,克服工人阶级后代身心过分受摧残,保护他们健康成长,提出了最有针对性的最必要的措施,同时,也考虑到当时向资产阶级学校可能争得的也不过这些,事实上连这些也得不到,因而又极富有策略性。他不是给教育下定义,也没有说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更不是对社会主义和主义社会里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提的什么方案。曾经有这些说法,那是不确切的。但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这些论述又远远不限于争取教育权斗争、保护工人后代不受过分摧残等纲领和策略的意义,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它继承了教育历史遗产,增加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反应了当时的亦即现代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高度和要求,因而的确揭示了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必备内容。在主义社会里更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发展。

1.智育或精神教育。关于这方面的思想是多少代先进思想家、教育家们都提出了的。他们为之献身,梦想以此开发民智,把人们从无知、蒙昧、迷信中出来,但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在理论上,他们没有搞清楚智育的真正意义,甚至连科学的本质也没有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超越了前人,马克思他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科学工作。对此恩格斯还给予了马克思先生一个光荣的“科学巨匠”的称号。在社

会实践中,不断地刻苦钻研最终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义奠基于科学之上,用科学来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及的道路和条件。他和恩格斯一起,真正解决了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本质和作用问题。科学是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反映,同时科学也是人们正确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产物和工具。而且,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科学本身一种十分积极和的力量。马克思反复揭示并论证了:社会生产发展到大工业时代,已经不再建立于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而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上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与社会生产发生了密切联系,智育或科学教育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中心内容。劳动者的片面发展主要就表现在知识和科学离开了他们并同他们对立。克服劳动者片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求科学与劳动者重新结合起来,这样智育和科学教育也就成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中心内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是这样。马克思还精辟地论述了:智育或教学活动是区别于“最初生产科学”活动的“再生产科学”的活动,指明了它的特殊性质和认识上的巨大优越性。这对智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方意义。

2.体育。不断从事体育活动,这是古已有之的。体育活动本身也是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他本人特别重视工人阶级尤其是贫困劳动人民及其后代的身体健康,在这一点上,他和历史上剥削阶级教育体系中的体育的观点有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从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总原则出发,也论述了体育和生产劳动的关系,这对于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体育,科学地解决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在《反杜林论》恩格斯中尖锐地批判了杜林以劳动代替体育、进而否定体育的错误理论。恩格斯指出:“关于体育,我们这位根本的变革家是什么也不愿意知道的。因此,他也只能告诉我们几句话,例如:青年人和老年人应该在工作这个词的最严格意义下工。”[4]另一方面,马克思也驳斥了体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主张。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生产劳动对于身体健康和体育的重要意义。他预见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自由的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关于马克思的体育思想还应特别提到恩格斯晚年即13年写的一篇文章《欧洲能否裁军》中所发挥的见解: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预防劳动对人的片面性的影响。

3.技术教育。技术教育,也称综合技术教育,这可以说是马克思关于教育内容理论的新贡献。不仅教育史上是没有的,而且跟他同时代教育家斯宾塞更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综合技术教育来。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力发展到大机器工业,生产过程和技术不断变革,在资本主义更可怕地再生产着旧式分工的条件下,却发生旨在“消灭旧分工”的“变革酵母”。这种旨在消灭旧分工的变革酵母是什么?马克思从当时萌芽形式中就看出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发展前途及其作用,做出了理论的概括。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所达到的历史发展的高度,还可以通过同蒲鲁东的主张对比而显示出来。蒲鲁东主张实施一种多方面的手艺人的教育。他“建议工人不要只做别针的十二部分中的一部,而要顺次做完它的所有的十二部分。据说,这样工人就可以得到做别针的从头到尾的全部知识”。蒲鲁东的拥护者,第一国际的成员,法国教师保尔?罗宾试验过所谓多种工艺教育的理想,在巴黎附近设立了学校,教给儿童二十种手艺——装订工、厚纸工、细木工等等。据他说,人类将会全面发展起来。马克思批判了这种教育思想,指出它是历史的倒退,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大工业已经消灭了专业职业的凝固性并显示出了普遍性和全面性。因此,以综合技术教育代替手工艺教育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这三件事,马克思在1866年的指示中提出时,主要是作为向资产阶级学校所要求的东西,作为对付童工身心过分受摧残的“一种必要的抗毒素”。但是,根据马克思赋予的新内容加以丰富和发展,则正如马克思关于工艺教育所说的“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即在社会主义和主义学校里,将“占据应有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又的确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三、在实践中践履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同样我国教育的发展在转型期中也凸显出各方面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践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对人的异化和片面发展的积极扬弃,它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全面的充分的体现,同时人的体力和智力、精神和道德层面获得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肯定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联系十分密切,但两者又不是同一概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不断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并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审美和劳动能力等等。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这一理论,教育本身还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比如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分工等。同时,还应注意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因此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虑教育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的类型以及主导需要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物质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最重要的,没有物质需要的激励和刺激就没有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精神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就是教育。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社会阶层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同时教育又是打通各阶层之间流动的一个重要通道,以防出现社会阶层的固化。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卷)第2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