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内驱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导入要富有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导课要多样新颖,可以通过诗歌、小品、音乐、图片、录像等方法进行。巧妙的导入就会给严肃的课堂注入一缕新鲜的空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巧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内容充实、具体、丰富多彩,但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概念时,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例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资料展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出趣味性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有了理性的认识,达成共识,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效果。 3.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思想性。许多概念抽象,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成课件,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等融合起来,创设出意境,多方面激发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部分
内容时,我先播放了《春天的故事》,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进入了较好的学习境界;我再结合歌词的内容,充满激情地讲述深圳改革开放的过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们充分理解了对外开放的正确性,理解了为什么把对外开放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4.采取分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交往互动能力、协同互动能力,只有和谐互动才能充分展示个体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力。由于小组中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所以对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学生不仅要学会主动展示自己,还要让别人认可自己。如提出思考题“你认为西安事变是释放蒋介石还是扣押他?说明理由。”,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明确任务后,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向全体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理由,经过全力攻坚、和谐互动、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效果。 5.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新的教学观念提出,我们的历史课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多种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求知。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热爱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课堂上师生平等友好,师生共同探讨学习,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师生共同探
讨,学生理解得深刻,也记得牢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6.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科书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都很强,因而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备课时考虑到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启迪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某一案例的辨析能力,可采取命题竞赛、分组讨论、社会调查、演小品等方式,使学生在多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雄辩口才,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7.关心和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是教学中的弱势群体,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在课堂上暂时处于劣势地位,思想上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我们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要能理解和宽容学困生的稚拙之处,要“阳光普照”,不要有“阴暗角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地面向全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困生,一视同仁,就要从精神上给学生一颗热爱、宽容的心、鼓励的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使他们有“我能行,我要学”的心理欲望。 8.体验成功,以乐激情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好“赞美”这一强心剂,增
强其学习的信心和毅力,让其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体会到“我能大胆提出问题,我真了不起”“我真聪明”“我又进步了”“老师为我高兴”等。一旦如此,我们的学生就会大胆质疑,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创新欲望。教师评价学生时要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到自信和自豪感。由此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改变课堂的主角地位,变课堂为学堂,变苦学为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其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平县张百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