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August,2009 Vo1.21 No.3 第2l卷第3期 董史《皇宋书录》考略 李慧斌,于 宁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摘要:董史生活在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时期,江西人。受宋代收藏风气影响,董史的收藏也很丰富,但在宋理宗景 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乎没有流传。董史的交游,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至少有三人:赵锐、牟益和曹士冕。 董史的《皇宋书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书录》的成书背景缘于董史个 人对书法的喜好及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 合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董史;《皇宋书录》;宋代书法文献 中图分类号:j2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471(2009)03—0083—04 The Research of Dong ShiS The Record of Song LI Hui—bin.YU Ning (College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Qingdao A 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Dong Shi lives in the period of King Lizong and Duzong in lat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Jiangxi Province.Though he has a rich calligraphic collection influenced by collection practices in Song Dynasty,most of the collections are destroyed by fire in the first year of King Lizong in Song Dynasty(1 260)and few is kept and spread.Judging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Dong Shi has at least three fiends:Zhao Rui,Mou Yir and Cao Shi—mi— an.HisThe Record of Songis an important book devoted to documenting calliraphergs and many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history of calliraphy.The book origginates from Dong Shi奄personal interest in calligraphy.his rich collec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book ̄style is fully illustr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theory and writings in writing history. Key words:Dong Shi;The Record of Song;Song Dynasty calligraphy literature 《皇宋书录》又简称为《书录》,是南宋晚期儒者董史撰 述的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 文献,分为上、中、下三卷及外篇四个部分,前有董史的序。 《书录》所载宋代书家共计二百三十七人,可谓收录丰富。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书录》的研究尚未见专门论文。 王镇远的《中国书法理论史》于南宋的书法理论部分,在对 陈思《书小史》作高度评价之后,认为“董史的《皇宋书录》等 已是评述历代书家的著述,具有书史的性质,然所论范围较 认为董史的《书录》乃资料汇编性质的书论文献,并批评《书 录》于某些书家“溺于记载”。凡此种种,大都浮于表面,未 能真正深入到《书录》中去作研究。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 书法文献进行专门研究。 一、董史考证 (一)董史的生平及里籍 《皇宋书录》的作者董史,其生平、里籍问题,古人或有 言及,皆未能予以全面澄清,尚待进一步解决。《宋史》无 窄。”丁国祥《两宋书学研究文献述略》一文,也只用二百余 字简单叙说了《书录》,没有考证,也没有发现和创见。曹宝 传,且在宋以后的文献著录中多有讹误,尤其以《四库全书》 本的著录误认为是“董更”最有代表性,当是传抄中因字形 相近讹误所致。《四库全书・提要》云:“《书录》三卷,宋董 更撰。更字良史,不详其里贯,自称闲中老叟,盖未登仕途者 麟先生的《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在“南宋晚期的书论”部 分,有关于《书录》的考证,较前人有所收获,但也过于简单,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李慧斌(1977一),男,吉林柳河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书法博士。研究方向:书法史与书法创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卷 也。”不仅如此,《四库全书》本中有多处关于“董史”的字样, 也都成了“董更”了,这说明《四库全书》所据底本不是善本。 但此考证却是错误的。因为绍兴二年(1132)参加廷试的 “庐陵董良史”距《书录》成书之淳韦占二年(1242)有110年, 距成淳乙丑又重新抄录成书的时间即度宗成淳元年(1265) 更有133年,恐怕董史不能活这么长时间。所以,绍兴二年 参加廷试的“庐陵董良史”并非《书录》之作者“董史”,而是 另有其人。 (二)董史的交游与书法收藏 知不足斋丛书所收《书录》,后有鲍廷博的跋,对董史的生 平、里籍作了考证: 右《皇宋书录》三篇……篇首署名董史,不系里籍。详 阅下篇,所列多江西人,于杜良臣下,复缀以小跋云:“窃比 《华阳国志》之列窭儒贫女,莫不成具,故处乡郡耳目,所接 不敢偶遗。”…始知西江实其乡国,而尚未悉何郡也。有后 《序》称“闲中老叟董更良史”,颇疑“更良”为字,而“史”其 董史的交游,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至少有三人:赵锐、牟 益和曹士冕。赵锐和董史都是豫章人,尝与董史讨论书法。 名也。及观它书目,亦有以董更著录者,久未能明。今检《江 春销夏录》载适适堂董氏旧藏《捣练诗帖》,中有闲中叟一 诗,及洪都董史良史收藏印记,于是知其隶籍洪都。而序中 更字为史字转写之讹,无疑矣。以未得它本印证,不敢遂改, 其他谬误略正其可知者,余仍旧贯。 … 从鲍氏的考证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一是《书录》 的作者本名应该是董史,字良史,“董更”乃传抄讹误所致; 二是董史的里籍是江两洪都,洪都即今天的江西南昌。另据 记载,又有署“豫章董良史”、“东湖董史”的,查《中国古今地 名大辞典》,三个名称皆是江西南昌;三是董史号“闲中 老叟”。 此外,关于董史的生卒年,由于文献资料没有明确记载, 所以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董史生活在南宋末年 理宗、度宗时期。这一点从董史写的《书录》后记中可以得 到证明:“庚申之火,藏书荡尽,而《书录》已不复存”,“咸淳 乙丑之夏,乃能以旧录为寄”。这里“庚申”是宋理宗景定元 年(1260),“成淳乙丑”是宋度宗成淳元年(1265)。 不但如此,这些史料还町以考正清代大学者余嘉锡《四 库提要辨证》考证之误失。余嘉锡引南宋人的文献《夷坚甲 志》的内容,认为“绍兴二年(1132),庐陵董良史廷试罢”之 “董良史”就是《书录》的作者“董史”。《四库提要辨证》卷 十四云: 《书录》三卷。宋董史撰。史字更良,不详其里贯。嘉 锡案:董史,《简明目录》卷十二作“董更”,知不足斋丛书第 十六集刻有董史《皇宋书录》三卷,鲍廷博跋云:“篇首署名 董史……亦有以董更著录者,而序中更字为史字转写之讹无 疑矣。”鲍氏此言甚核。然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六固云: “董史字良史,号闲中老叟,有《皇宋书录》三卷,淳化(按, “化”乃“祜”之讹。淳化乃北宋太宗年号。)壬寅自序。”则樊 榭所见≮皇宋书录》本不作董更良,鲍氏所据底本自误耳。 余更考之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卷下云:“豫章士友董良史家 有法帖石本数卷。”又《夷坚甲志》卷十云:“绍兴二年,庐陵 董良史廷试罢,旨红象道人作卦影。及唱名,张子韶九成为 榜首,良史在三甲。”则良史之里贯出身,皆有可考。《夷坚 志》征集乃已佚而仅存之书,近世吴兴陆氏始刻行,纪晓岚及 鲍氏皆未之见也。 由引文可以看出余嘉锡对自己的考证,尤其以征引《夷 坚甲志》的史料为据来证明董史的生平、里籍是颇为得意的, “杜良臣字子卿,豫章士人也。善小篆,见重一时。笔法精 妙,考究古学为详。赵锐者,幼与子卿友善,尝谓余言,子卿 幼日见窗纸有篆字者,亦辄割而取之,可以见其嗜学也。”… 牟益字德彰,能画善篆书。“余亡友牟德彰,画人能品, 晚年尤喜篆,书深究古文,尝取《石鼓》、《诅楚》、《钟鼎》等 文,为《辨证》一编,以纠前时释文之误,未脱稿而君遂 亡。”…据《书录》卷中的记载,牟德彰还为董史编著《书录》 提供一定的书法资料,以备参考。“淳韦占庚寅冬,有蜀士李某 者避乱豫章,自言家世以书擅名,谓……”,“牟德彰因余编 《书录》,得此一事,以广所闻。”…又《式古堂书画汇考》记载 了牟德彰所画《捣衣图》长卷,后有董史小楷八行的题跋。 并且,后附有“蜀客牟益德彰”于嘉熙四年庚子(1240)良月 既望写的题跋,很有价值,录文如下: 戊戊春(嘉熙二年,1238)寓番易安国僧舍,尝作此图, 积日月而后成,虽不自以为奇,念为之勤,非知音不妄出。后 二年(嘉熙四年,1240),携至豫章,遂归连帅文昌吴公。是 岁秋,馆于东湖董良史圃中,复为此纸,视前增人十树四,砧 杵之上,又加屋焉,始题数语于后,聊披阅以自娱。良史既 见,有欲得之色,而不言,仆日:“子欲之乎?”日:“是所愿而 不敢请。”仆日:“子以我为难乎?”嬉戏鄙事,取之于己而不 竭者,于朋友又何难,遂举以遗之。良史好古博雅,藏书万 卷,古玩名帖罗列几格。乃欲以此图错置其间,犹肆筵设席, 水陆毕陈而山肴野蔌尚所不弃,窃喜小道,独有所偶于是。 这段内容说明,董、牟二人在嘉熙四年秋,于董史园圃中 有一次聚会,内容是围绕着牟益所作的画作而展开的。而且 从文中可以进一步证实董史字良史的事实,东湖为其隶籍, 并且董家是很富有的。 曹士冕,南宋末有名的帖学家,著有《法帖谱系》。而 《法帖谱系》的撰述正是和董史互相讨论考订而成书的。并 且,董史一直保存着《法帖谱系》最初的刻板。“曹士冕字端 可,昌谷之后。谦逊嗜学,博参古法,服膺《兰亭》。尝与余 论书云:‘今人尚不知有唐,无问魏晋。’可以知其志趣矣。” 从《书录》原文可以看出,董史有十几处直接引用了曹士冕 论书的语句,即文中出现的“谷中云”。而且从《法帖谱系》 卷终的两则题跋来看,二人的交往是很密切的。 “余酷耆古学,留意法书名迹几三十年,颇以鉴赏自居。 赏集前贤文集、小说、法帖之说为《考》一卷,以便检阅。淳 祜甲辰(四年,1244)冬,因侍陶斋曹公,相与稽订法书源流, 3期 李慧斌,等:董史《皇宋书录》考略 85 多所未闻。他日出示《谱系》一编,日:‘视子所记如何?’予 日:‘博矣。’乃请而刻之梓。东湖董史书”。 又跋:“庚申冬,邻火煽虐,潜心阁残焉。初余颇惜此板, 不以它板杂,特储之阁,逮是他板获免秦祸而《谱系》反为荧 惑下取,岂固有数耶。余藏书满阁,古帖名碑秘之宝刻藏中, 一旦灭没于涨天之烟焰,生平目力事力心力为之一空,恨郁 无已,几成怨天,虽然天其可怨耶。因念曩与谷中校雠参订 以成此书,谷中已矣,书可共传。遂访旧本于友间,欲复板而 行之。月樵刘氏慨然授所藏,俾就此志,嗟夫!予家名迹已 如梦幻,诛茅盖头,政以为窘,顾切切于不急之务,痼疾尚堪 疗哉。板成载志之末,时则景定壬戌(三年,1262)夏五月 也。史。’’[ ] 这两则题跋不仅能说明二人的交往非常密切,而且友情 深厚。由题跋也可以得知董史的书房名为“潜心阁”,并且 董史还有一部著述,就是《集前贤文集小说法帖之说考》,但 未见有著录和流传。 宋代士大夫的收藏风气很盛,无论是图书古籍,还是法 书名画,均为藏家追逐的目标。在这样一种风尚的影响下, 董史的收藏也是很丰富的。正如其自述的那样,“余酷耆古 学,留意法书名迹几三十年,颇以鉴赏自居”,“余藏书满阁, 古帖名碑秘之宝刻藏中”。这一点从《书录》中可以找到直 接的印证。如卷中“李骘”条称:“余藏李骘草书《文赋》一 卷,石刻李时雍真迹数行,非虚得名也”;“邵仲恭”条云:“余 家藏其小字《游景叔墓碑》,刻于京兆武功县,字体清劲。又 有《消灾经石刻》,皆其书也。后又得其手帖数纸,实为佳 玩”;“米芾”条谓:“史家藏米芾墨迹刻帖拓本”;“葛蕴”条: “以余故家藏颇多”;“蒋璨”条:“余家藏数帖皆有韵度”; “杨无咎”条言:“余家率更《邕禅师塔铭刻》,后有其亲题云。 余又收其文集,世所不传,后毁于火,深可惜也”,等等。 曹士冕撰《法帖措系》也记述了董史收藏法帖的情况, 卷上“鼎帖不知处本”条称:“豫章±友董良史家,有法帖拓 本数卷,与《淳化帖》规模相似,而笔意差弱,似不逮所见诸 本,且不知所出,姑识于此,以俟识者。”又卷下“绛本旧帖又 一本”条云:“董良史家所藏本,第九卷大令书,字画亦误,独 面字有右边,转笔异于它本,且不与旧本同也。”可惜的是,董 史的这些收藏,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 乎没有流传。 二、《皇宋书录》的成书及体例 (一)《书录》的成书过程 《书录》的成书背景,首先是董史个人对书法的喜好及 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才使得《书录》得以成 书,而且保证了此书的学术含量。不过《书录》成书后,却经 历了不幸。下面就《书录》成书的具体时间、被烧毁的时问、 及又重新抄录成书的时间等几个问题作一考证。 今所见《书录》的几个版本中,其原《序》都缺了后部分, 而这部分正好是得知《书录》成书时间的关键。《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云: 其书成于理宗淳祜壬寅,后景定元年庚申毁于火,度宗 成淳元年乙丑(1265),从曹氏得其旧本,乃重加修校,复成 此编。原本书未有“至正丁未三月录办”云云一行,盖元时 华亭孙氏所抄存者,后辗转传录讹脱益甚,自序亦已残缺不 可读,检勘诸本并同,无可校补,今姑仍其旧焉。 由此可得知,《书录》“成于理宗淳{右壬寅即二年 (1242)”,“后景定元年(1260)庚申,毁于火”,“度宗咸淳元 年(1265)乙丑,从曹氏得其旧本,乃重加修校,复成此编”。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四也认为:“《书录》三卷,淳{;占 壬寅董史自序。”也就是说,在清中期的时候,所传《书录》之 版本,还存有原序写作的时间。并且由《书录》的后序也能 进一步说明,原书被烧毁后是如何重新编定的: 庚申之火,藏书荡尽,而《书录》亦不复存,念始者编类 非一日,采摭非一书,功成而废,唯切怅怅。因忆曩时此 《录》之成,惟匡庐曹谷中称之,盖尝转写,寄声昌谷,因致此 意。成淳乙丑之夏,乃能以旧录为寄,用克修校,复成此编。 或可传之好事,以毕予志也。是岁冬至,史书。 “庚申之火”,董史在《法帖谱系》的后跋中说得很明确: “庚申冬,邻火煽虐,潜心阁残焉。”所以,现在能够见到的传 下来的《书录》的版本,是后来重新编定的,而非原本。余绍 宋在《书画书录解题》卷十二“著者时代及著书年份表”中认 为,“董史是理宗时人,《书录》在淳祜二年成书,寻毁于火, 至成淳元年得旧本复抄之”。不过,董史在据曹氏所藏原本 重新抄录的过程中又加了部分内容。这一点,从卷中“李 骘”条引录牟德新的话“淳事占庚寅(淳韦占十年,1250年)冬有 蜀士李某者避乱豫章”及卷下“胡世将”条“庚申(景定元年, 1260年)火,碑遂毁不存”所记述的时间来看,都大大晚于 《书录》成书的淳事占壬寅(淳柘二年,1242年),但这正好在重 新抄录成书的咸淳元年乙丑(1265)之前。 《书录》成书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 志》均未见收录,《文献通考》也没有予以著录。原因何在 呢?《四库全书提要》所云或可解惑:“殆以晚年所辑,书虽 成而未出,故世不得见欤”。这也许是此书不为世人所重的 一个重要原因吧。到了清代,修《四库全书》时才开始收录: 《书录》三卷(浙江昊玉墀家藏本)。其书皆纪宋代书家 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载艺祖至高宗,中篇载北宋书 家一百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有所见辄抄于帙,故 不复以人品高下为铨次。凡诸书所有评论书法者,悉加采摭 汇次每人之后。更加外篇附于卷末,所载女子六人,盖仿《华 阳国志》窭儒贫女有可纪者,莫不成具例也。《录》中所纪, 虽未为赅备,而征引典核,考据精审,亦殊有体裁,非泛滥搜 寻者可比。 《四库全书》所言“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十人”有误,实 为一百八十人。不过,《四库全书》对《书录》的价值还是肯 定的。又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亦收录此书,在跋中云: “右《书录》三篇,钱塘郁君佩先抄自小山堂,赵氏以贻余者。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l卷 原本有‘至正丁未_二月十四日录办’一行,知在元时刻本已 难得矣。上篇脱二十四行,中篇脱十六行,序文亦残缺 不完。”。 作为专门著录考订古代书画文献专书之余绍宋的《书 画书录解题》,于第一类《史传・历代书史门》就列有董史的 《书录》。余氏据知不足斋丛书本加以著录考证: 是编专纪宋代书家姓氏,凡三篇。上篇载帝之能书者, 中篇记北宋书家,凡一百八十人,下篇记南宋书家,凡四十五 人。诸家有评论及之者,皆采次诸人之后。又有外篇,记女 子之能书者。所载书家及所辑评论,间有为他书所未见,足 为考订之资,不仅以体裁完善见长也。前有淳祜壬寅自序, 后有成淳乙丑跋。” 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余绍宋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董史的 《书录》作出客观论述,指出此书不仅“体裁完善”,而且“所 载书家及所辑评论问有为他书所未见,足为考订之资”,对 《书录》的评价很高。事实上,《书录》也的确有着这样的 价值。 (二)《书录》的体例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将董史的《书录》划分在“史传” 类中,认为此书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的专门性质的断代 书法史文献。《书录》在体例上是比较完整、严谨且有自身 特点的。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及外篇四个部分,前又有 董史的序。上卷首记宋代帝王善书者六人,载录太宗、仁宗、 徽宗、高宗四人资料较多,并间有董史的评论;中卷从江南后 主李煜至卡十庭之列北宋书家一百八十人,书家众多,征引评 说亦有轻重,尤其于宋四家着墨较多;下卷从米友仁至钱塘 释思齐共四十五人,包括南宋书家三十四人、释家十一人I夕 篇专载女子能书者六人,这是《书录》在书学文献体例和书 法史观念上的一大突破。四个部分共计书家二百三十七人, 可谓收录丰富。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董史的《书录》 是“以体裁完善见长”。“是编专纪宋代书家姓氏,凡三篇, ……诸家有评论及之者,皆采次诸人之后。又有外篇记女子 之能书者。所栽书家及所辑评论问有为他书所未见,足为考 订之资,不仅以体裁完善见长也。” 可以看出,余氏对《书 录》的体例是肯定的。 《四库全书・提要》也认为,“其书皆记宋代书家姓氏, 分上、中、下三篇。……有见辄抄于帙,故不复以人品高下为 铨次。凡诸书所有评论书法者,悉加采摭,汇次每人之后,更 为外篇附于卷末。……录巾所记,虽未为赅备,而征引典核, 考据精审,亦殊有体裁,非泛滥搜寻者可比。”进一步言之, 《四库全书》认为《书录》在体例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卷 目严整、层次清晰;二是不以人品高下为书家铨次;三是诸书 所有评论、悉加采摭汇次;四是征引典核、考据精审;五是附 置外篇,完备。事实上,《书录》在体例上也的确达到了 这样高的水平,有很高的学术含量。 如果说《书录》在体例上是结构严谨的话,即主要表现 为既有纵向上的书家时间排序,也有横向的某一书家的集 评。那么,从学术层面来看,《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 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合的学术思想,这也是《书录》在 体例上的一个内在的特点和亮点。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首先,《书录》按照宋代书法史发展的先后时间序列进 行编撰,表现在先帝王、次北宋、再南宋,最后附录女子善书 者,并且在某一时段内也是按照书家先后排序的。这就保证 了《书录》在体例和结构上的完整性,更体现了董史的书法 史观。 其次,董史在序列书家并采摭汇次前人有关书家的评论 时,不是仅仅限于抄录,而是若对某一书家有所感的话,还要 进行一定的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真知 灼见。 最后,《书录》不仅载录了宋代的主要书家及时人的评 论,而且还著录了部分书家的书迹,这为研究宋代书法史提 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反映了董史的收藏。这就使得《书录》 在保存宋代书法史料上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初步统计, 《书录》著录的书迹有五十多种,而且大部分为不是很知名 书家的书法作品。这就进一步说明,董史要为“一般”书家 列传和留名。 ①原文为“盖尝阅华阳国志,虽窭儒贫女有可纪者,莫不咸具,余于 是窃有志焉,故处乡郡,苟耳目所接不敢弃也。” ②按,余氏所言“下篇记南宋书家,凡四十五人”有误,四十五人并非 全是南宋书家,其中释家十一人中有几人是北宋的。这是《皇宋书 录》在体例上的唯一缺陷。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44、 645 643 643 636 645,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95—796. [3]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十五・南宋[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3. [4]曹士冕.法帖谱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4. [5]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一十二)[M].北京:中华 书局,1986:368、370, [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12、2. (责任编辑:步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