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初考试
历史参
1.C 材料中“封建”均是根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机政治统治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王权”,也未涉及“日趋完善”,故排除B、D。
2.C A项、D项属于史实,B项属于史论。C项属于史识,是符合题意的。
3.A 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A项正确;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不可能沿街开铺,故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C项错误;对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D项错误。
4.A 按照材料提供的两点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突出人的地位和强调民的作用是当时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家学说中民本思潮的重心,故A项是正确的;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推动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但是其是突出天的地位和君的作用,B项错误;宋朝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天的地位和君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故C项错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统治者能够更好地对待百姓、巩固统治,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则更多地是为了开启民智、促进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 项错误。
5. C 黄宗羲猛烈批判君主制度,揭露君主是 “天下之大害”,但他并没有提出推翻君主,而是通过加强法治和监督来君权,是对传统的修补,C项正确。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项错误。
6.D 孔子强调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而苏格拉底强调平等的对话,故展示出不同的教学形式,这应当属于他们的教学环境不同,D项符合题意。
7.C 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D。
8.C “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仅反映医学成就.A项错误,“推广”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的关注,B项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项正确“成功解决了 ”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项错误。
- 1 -
9.B
10.B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知这种见解更强调“内因”,故B项正确。
11.B 1921年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然后逐步改正左倾和右倾错误并逐步成熟的时期,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由幼稚走向成熟,B项正确。
12. A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均有大幅降低,这是协定关税带来的结果,说明当时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故答案为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问题”的要求,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税率的变化,没有涉及商品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
13.A 材料“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 “很多妇女参加是因为家庭原因”,说明初妇女在男女地位与平等问题上,深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14.D 据材料吴藴初代表的是民族资本家,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的阻碍,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的竞
争激烈与材料“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体现了当时中国已有专利权意识,说明有相关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故C项错误;据材料,吴藴初 “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可知,吴藴初的目的是为了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实业救国,这受到郑观应商战思潮的影响,故D项正确。
15.D 材料重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A错,“一国两制”是创制;B. 不属于政治制度;C错,建国初期便建立属于“民主存量”。 16.C
17.B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不是完全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自我规限本来可由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说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给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体现了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故B项正确;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不是联邦制,故C项错误:中国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并没有改变国家单一制的结构,故D项错误。 18. “不满意测试”指的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推行的“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A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的十个部落地域的划分标志着地域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希腊的古典时代一般定义为雅典最后一位僭主被推翻的年份,即公元前510年,至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的公元前323年,与题目所述史实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
- 2 -
误;“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对待民主的敌人,属于雅典的直接民主形式,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D项正确。
19.D 据材料“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可知材料强调加强的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体现出对地方的权力进行控制的意思,故D项正确。
20. D 据材料“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可知,材料反映出智者学派忽视社会道德对人性的合理规范。故D项正确。
21.B 智者运动时期还没有教,不存在喜爱耶稣的问题,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因为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既主张人文主义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会势力妥协的情况,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圣经》至上,因信称义,反对教皇权威,宗教是非理性的,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但是批判天主教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2.B 自由主义主张由市场自发的调节自身的问题,只充当“守夜人”,权力的运行受法律。A、D 都体现国家干预,与题意不符。C项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与材料不符。 23. A “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A项正确。“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即和传统的 “自由放任”的国家“决裂”,不涉及公平竞争的信息,B项错误;“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农业方面的措施无关,C项错误;“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整顿银行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24.A 结合材料中的“为东方落后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范例”可推出其分析视角属于现代化史观。本题容易误选B项,原因在于材料对十月主观动机的分析是从史观的角度出发的。C、D两种史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5.A 根据材料“以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来组成人体、背景和空间。”可知该绘画是现代派绘画。故A 正确。
26.B A项,材料无法体现电影技术的进步,排除; B项,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由材料可知看电影吃爆米花原先是禁吃,后来流行起来,并风靡全球, 这表明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消费日益大众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享受,符合材料,正确;C项,材料无法说明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困难,排除; D项,材料无法体现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排除。 27.C
- 3 -
28.C 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以美苏两极格局为主导,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所以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与题干中所示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日本,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和中国崛起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故D项错误。
29.C 根据材料中著作的“光谱能量”“热辐射”等信息可知该科学家是普朗克,其量子理论推动了半导体和激光技术的发明,故C项正确。
30.B 材料中“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不等于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架构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表明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故B项正确;会突破法律,与材料中“法律、管理和文化架构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但并非主张不应受制于,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31.(25分)(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3分)
成因:中国较早确立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主义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较早形成了民本观念(3分)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3分)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1分);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3分) (3)19世纪40-90年代:洋务派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主体,承认有不如西方之处;促使洋务运动开展(或有利于向西方学习),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学术为主体的社会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本位受到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有利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向。
20世纪40年代:强调保留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理论初步成熟。(12分)
32. (15分)(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2分)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2分)
- 4 -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分)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分)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2分)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2分)
(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2分)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