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四学制)解析版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8分)
1.(2分)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讪(shàn)笑 参差不齐(chā)
B.蓦然(mó) 战栗(sù) 众目睽睽(kuí) C.干涸(kū) 深邃(suì) 怪诞不经(dàn) D.剽(piāo)悍 缀(zhuì)行 飘渺(piāo miǎo)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嘹亮 天然气 人声鼎沸 麻木不仁 B.抉别 口头禅 花团锦簇 翻来覆去 C.云霄 度假村 神彩奕奕 刨根问底 D.安详 一霎时 精益求精 美不盛收
3.(2分)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近几年“双11”期间的消费情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不可限量的内需潜力。
B.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C.“燃灯校长”张桂梅,为贫困女孩免费提供教育,点燃了她们梦想的灯,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
D.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高兴、他们、愿意”分别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 B.“鱼塘”“地球”是单义词;“包袱”“负担”是多义词。
C.“狭隘、卑鄙、凶狠、损人利己”都是贬义词。
D.“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6.(2分)下列传统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是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鄙人”“贵姓”属于谦辞,“惠顾”“家父”属于敬辞。
C.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以家信的形式对后辈予以教诲和劝勉是其中的一种。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大多以“右”为尊。 7.(2分)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言。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所写,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脱险的故事,让“我”获得了人生启示:面对远大目标,要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C.《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8.(10分)古诗文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3)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论语》中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9.(4分)古诗阅读。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在诗歌的第一句、第二句用 的手法,气势不凡地写出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共8分) 10.(4分)名著阅读。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1)该片段选自 ,作者是 (朝代)的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故事情节? ............(3)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西游记》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11.(4分)有同学从网上查找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指出关注中学生饮食与健康的必要性。 【材料一】
ㅤㅤ调查显示,95%的学生喜欢吃肉类、膨化食品,88%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吃“洋快餐”,43%的学生每月都吃“洋快餐”,73%的学生选择放学后在路边摊买羊肉串、麻辣烫等食品。 【材料二】
ㅤㅤ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影响健康的十大类垃圾食品: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 (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这些垃圾食品仅提供一些热量,而不提供丰富的营养。长期食用,影响健康。 (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 材料二:
(2)请结合“饮食与健康”这一主题写一句宣传语。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共34分)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理解。 12.(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一狼洞其中 .④屠自后断其股 .
止: 故: 洞: 股: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 ﹣﹣御狼﹣﹣ ”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 (4)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13.(11分)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①段文字描绘雪后山景,从山上、 至 、山腰,是按 顺序来写的。
(2)下划线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3)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可以想象成春天来临后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即便是雪后也只是越发显出济南冬日的温和。 (4)选文主要是写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5)“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理解。
14.(5分)阅读课外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完成下列问题。
ㅤㅤ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
①
②
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孔子辞不受: .②今说景公: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15.(6分)
甜蜜的反击
①星期六的早上,12岁的凯西带着她的弟弟安东尼和托比去参加社区专为儿童举办的“拓荒俱乐部”活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弟弟们跑来向凯西抱怨,那个叫强尼的家伙又来找他们的麻烦了。
②11岁的强尼是个被人收养的男孩,与凯西三姐弟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他是那种令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是老师在找他的茬儿。老师对他很头痛,同学们也对他敬而远之。
③凯西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儿子又被强尼欺负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看来,我们要反击才行了。”妈妈说道。星期天,凯西的妈妈从杂货店买回一袋棉花糖。“这些糖是给强尼的。”妈妈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你再说一遍!”安东尼和托比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④“明天是星期一,上学时每人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妈妈笑着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我们不明白!这就是你说的反击策略吗?”安东尼和托比同声说道。“是的,孩子们。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妈妈解释道。
③④
安东尼和托比不禁都耸了耸肩。
⑤星期一早上,安东尼和托比每人带了两颗糖到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安东尼在操场看见了强尼。他迟疑了一会儿,但还是对强尼招手道:“强尼,过来,给你一颗糖吃。”强尼吓了一跳,然后他迅速跑过来,抓起糖就放进嘴里。在强尼转身离开时,安东尼听到他说了声“谢谢”。
⑥星期二中午放学的时候,托比看见强尼朝他冲过来,赶忙紧紧抓住自己的书包。但是,强尼并没有抢他的书包,而是问托比:“嗨,托比。你有糖吗?你哥哥安东尼昨天给了我一颗糖,味道好极了。”托比松了口气,笑道:“有啊!”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颗原本为强尼准备的棉花糖。从此,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会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
⑦同时,凯西也用另一个方法战胜了强尼。那天早上,凯西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遇到了强尼,她发现强尼一脸坏笑地看着她,知道强尼又要对她说些不中听的话。所以,当强尼准备开口时,她首先大声说道:“嗨,强尼!你今天看起来很精神嘛!”然后,她又给了他一个夸张的笑容。强尼愣住了,张大着嘴巴,却一个字也没吐出来,而凯西朝他挥挥手走了。从那天起,凯西只要看到强尼,就会给他一个微笑,然后说:“嗨,强尼!”不给他任何说粗话的机会。终于有一天,当凯西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做出了回应:“嗨,凯西!”
⑧一年后,强尼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已经变为一个好学生了,而凯西、安东尼、托比以及强尼的同学也都和强尼成了好朋友。凯西知道,强尼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
(选自2013年第18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文章结尾处“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妈妈”着笔不多,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4)“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你同意文中这一观点吗?请简述理由。(80字以内)
四、作文。(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16.(50分)亲爱的同学,当你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时,妈妈已为你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你遇到挫折愁眉不展时,老师的开导使你重现灿烂的微笑;当你心事重重而闷闷不乐时,
同学的关心和热情会扫去你的心头的乌云……这些小事,你可能不曾留意,不曾动心,但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以“我感恩,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根据你的考虑,先把题目填完整。 (2)要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17.请以“那件小事激励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字数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ㅤ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与试题解析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8分)
1.(2分)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讪(shàn)笑 参差不齐(chā)
B.蓦然(mó) 战栗(sù) 众目睽睽(kuí) C.干涸(kū) 深邃(suì) 怪诞不经(dàn) D.剽(piāo)悍 缀(zhuì)行 飘渺(piāo miǎo)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参差不齐”的“差”应读作“cī”;
B.有误,“蓦然”的“蓦”应读作“mò”,“战栗”的“栗”应读作“lì”; C.有误,“干涸”的“涸”应读作“hé”; D.正确。 故选:D。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嘹亮 天然气 人声鼎沸 麻木不仁 B.抉别 口头禅 花团锦簇 翻来覆去 C.云霄 度假村 神彩奕奕 刨根问底 D.安详 一霎时 精益求精 美不盛收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正确。
B.有误,“抉别”中的“抉”写作“诀”。 C.有误,“神彩奕奕”中的“彩”写作“采”。
D.有误,“美不盛收”中的“盛”写作“胜”。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分)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分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解答】A.随声附和: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该成语为贬义词,褒贬不当;
B.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该成语与语境不符; C.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该成语使用正确;
D.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近几年“双11”期间的消费情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不可限量的内需潜力。
B.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C.“燃灯校长”张桂梅,为贫困女孩免费提供教育,点燃了她们梦想的灯,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
D.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
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B.有误,一面对两面,删去“没有”; C.正确;
D.有误,关联词误用,将“才”改为“就”。 故选:C。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高兴、他们、愿意”分别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 B.“鱼塘”“地球”是单义词;“包袱”“负担”是多义词。 C.“狭隘、卑鄙、凶狠、损人利己”都是贬义词。
D.“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修辞手法等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
【解答】A.有误,“愿意”是一个动词,不是副词; BC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整理,掌握其各自特点,结合词语和句子进行辨析。
6.(2分)下列传统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女娲是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鄙人”“贵姓”属于谦辞,“惠顾”“家父”属于敬辞。
C.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以家信的形式对后辈予以教诲和劝勉是其中的一种。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大多以“右”为尊。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贵姓”是敬辞,询问对方姓名时的用语。“家父”是谦辞。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7.(2分)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言。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所写,讲述了“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脱险的故事,让“我”获得了人生启示:面对远大目标,要一步步做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C.《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10分)古诗文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论语》中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注意“澹”“竦峙”的书写) (2)淫慢则不能励精(注意“淫”的书写) (3)学而不思则罔(注意“罔”的书写) (4)海日生残夜
(5)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6)何当共剪西窗烛
(7)夜阑卧听风吹雨(注意“阑”的书写) (8)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注意“昼”的书写)
【点评】默写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时不能写错别字。
9.(4分)古诗阅读。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在诗歌的第一句、第二句用 对比 的手法,气势不凡地写出了作者 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分析】《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诗句中“悲寂寥”与“胜春朝”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是: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答案:
(1)对比 乐观豁达
(2)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一只白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豪迈、激越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点评】诗歌描绘画面题: 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共8分) 10.(4分)名著阅读。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1)该片段选自 《西游记》 ,作者是 明代 (朝代)的 吴承恩 。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故事情节? ............
(3)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西
游记》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取经归来的故事。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根据选段中提到的“大圣”“”“沙僧”“唐僧”等几个人物可知选段出自《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积累。选段记叙的是唐僧逐走悟空一事。导致此事发生的情节是,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可概括为:“尸魔三戏唐三藏”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性格的分析。悟空还有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精神。知道弼马温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就反下天庭,自称齐天大圣。被玉帝擒住后,老君欲用丹炉将其炼化。四十九日后悟空逃脱,一路打到南天门。玉帝无法,请出佛祖。面对佛祖,悟空也敢与其赌斗。这些都反映了悟空不畏强权,富于反抗精神的特点。 答案:
(1)《西游记》明代 吴承恩
(2)“尸魔三戏唐三藏”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示例】大闹天宫时,面对神通广大的天兵天将,面对权力至尊的玉皇大帝,面对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孙悟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一直打到凌霄宝殿。从中可以看到孙悟空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4分)有同学从网上查找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指出
关注中学生饮食与健康的必要性。 【材料一】
ㅤㅤ调查显示,95%的学生喜欢吃肉类、膨化食品,88%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吃“洋快餐”,43%的学生每月都吃“洋快餐”,73%的学生选择放学后在路边摊买羊肉串、麻辣烫等食品。 【材料二】
ㅤㅤ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影响健康的十大类垃圾食品: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 (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这些垃圾食品仅提供一些热量,而不提供丰富的营养。长期食用,影响健康。 (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吃垃圾食品; 材料二: 长期食用垃圾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 (2)请结合“饮食与健康”这一主题写一句宣传语。
【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从材料一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吃垃圾食品。从材料二可知,如果长期食用垃圾食品会影响健康。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围绕“饮食与健康”的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主题突出,朗朗上口。 【解答】答案:
(1)示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吃垃圾食品;长期食用垃圾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 (2)示例:科学饮食,健康生活。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共34分)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理解。 12.(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一狼洞其中 .④屠自后断其股 .
止: 通“只”,只有 故: 以前,原来 洞: 打洞 股: 大腿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4)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分析】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非常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他看到的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中主要堆积着柴火,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
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狼也很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只。
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以前,原来。 ③句意为: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④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股:大腿。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径:径直。犬:像狗一样。句意为: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②句重点词语有:乃:才。寐:睡觉。句意为: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屠户和狼斗争的过程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文中的狼非常狡猾,但最终被屠户杀死,根据这些内容写自己受到的启示即可。 (1)①只②以前,原来③打洞④大腿
(2)①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②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3)①惧狼;杀狼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点评】第(2)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3.(11分)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①段文字描绘雪后山景,从山上、 山尖 至 山坡 、山腰,是按 空间 顺序来写的。
(2)下划线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B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树尖上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3)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可以想象成春天来临后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即便是雪后也只是越发显出济南冬日的温和。 (4)选文主要是写 A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5)“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文选自《济南的冬天》,主要描写了雪后的小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解答】(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分析。此段抓住写景的方位词语,如先写树尖——山坡——山腰,不难看出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到介绍的。
(2)本题考查修辞分析。“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故选:A。
(5)本题考查词语及思想感情分析。“秀气”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的可爱,强调了济南雪后山景美丽而娇弱的情态,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答案:
(1)山尖 山坡 空间顺序 (2)B (3)D (4)A
(5)强调了济南雪后山景美丽而娇弱的情态,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最后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怜爱之情。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理解。
14.(5分)阅读课外文言文《孔子见齐景公》,完成下列问题。
ㅤㅤ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
①
②
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孔子辞不受: 推辞,拒绝 .②今说景公: 游说,说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分析】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给他,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①句意:孔子推辞不接受(赠地)。辞,推辞,拒绝; ②句意:时下我游说景公。说,游说,说服。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是这种;亦,也;已,停止。 句意: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通读文本,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的原因是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答案:
(1)①推辞,拒绝;
③④
②游说,说服。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在翻译文言文基础上体会作者写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多读。同时也要加强诗歌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写作背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要学会鉴赏。 15.(6分)
甜蜜的反击
①星期六的早上,12岁的凯西带着她的弟弟安东尼和托比去参加社区专为儿童举办的“拓荒俱乐部”活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弟弟们跑来向凯西抱怨,那个叫强尼的家伙又来找他们的麻烦了。
②11岁的强尼是个被人收养的男孩,与凯西三姐弟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他是那种令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是老师在找他的茬儿。老师对他很头痛,同学们也对他敬而远之。
③凯西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儿子又被强尼欺负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看来,我们要反击才行了。”妈妈说道。星期天,凯西的妈妈从杂货店买回一袋棉花糖。“这些糖是给强尼的。”妈妈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你再说一遍!”安东尼和托比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④“明天是星期一,上学时每人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妈妈笑着对安东尼和托比说道。“妈妈,我们不明白!这就是你说的反击策略吗?”安东尼和托比同声说道。“是的,孩子们。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妈妈解释道。安东尼和托比不禁都耸了耸肩。
⑤星期一早上,安东尼和托比每人带了两颗糖到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安东尼在操场看见了强尼。他迟疑了一会儿,但还是对强尼招手道:“强尼,过来,给你一颗糖吃。”强尼吓了一跳,然后他迅速跑过来,抓起糖就放进嘴里。在强尼转身离开时,安东尼听到他说了声“谢谢”。
⑥星期二中午放学的时候,托比看见强尼朝他冲过来,赶忙紧紧抓住自己的书包。但是,强尼并没有抢他的书包,而是问托比:“嗨,托比。你有糖吗?你哥哥安东尼昨天给了我
一颗糖,味道好极了。”托比松了口气,笑道:“有啊!”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颗原本为强尼准备的棉花糖。从此,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会带上两颗糖,一颗给自己,另一颗给强尼。
⑦同时,凯西也用另一个方法战胜了强尼。那天早上,凯西在教学楼的走廊上遇到了强尼,她发现强尼一脸坏笑地看着她,知道强尼又要对她说些不中听的话。所以,当强尼准备开口时,她首先大声说道:“嗨,强尼!你今天看起来很精神嘛!”然后,她又给了他一个夸张的笑容。强尼愣住了,张大着嘴巴,却一个字也没吐出来,而凯西朝他挥挥手走了。从那天起,凯西只要看到强尼,就会给他一个微笑,然后说:“嗨,强尼!”不给他任何说粗话的机会。终于有一天,当凯西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做出了回应:“嗨,凯西!”
⑧一年后,强尼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已经变为一个好学生了,而凯西、安东尼、托比以及强尼的同学也都和强尼成了好朋友。凯西知道,强尼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
(选自2013年第18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文章结尾处“有人给了他转变的机会”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文中“妈妈”着笔不多,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她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
(4)“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你同意文中这一观点吗?请简述理由。(80字以内)
【分析】凯西姐弟三人被强尼欺负,妈妈却让他们带糖给强尼吃,于是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带糖给强尼吃,凯西主动跟强尼打招呼,并致以微笑。最终强尼成为一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者无敌,慈悲心会降伏一切的恩怨,当我们以仁慈之心对待敌人时,敌我冲突有可能会终止,化敌为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根据第五段和第六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带糖给强尼吃,根据第七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凯西主动跟强尼打招呼,并致以微笑。 (2)本题考查插叙及其作用。细读第二段可知,本段交代强尼“收养男孩”“问题学生”的特殊身份,以及其经常找凯西三姐弟麻烦的事实,属于插叙,从而引出了下文妈妈教给姐弟三人用仁慈感动对手的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可作答。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概括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具体分析。根据文中强尼欺负她的儿子,她却让儿子带糖给他吃可知她是一个对人宽容的人。根据她教育孩子“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让孩子学会了宽容,赢得友谊可知她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4)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一般不要求统一答案,只在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应同意题目中的观点,理由可以围绕慈悲心会化解恩怨,可以化敌为友来表述。 答案:
(1)(4分)①安东尼和托比每天上学时都带糖给强尼吃;②凯西主动跟强尼打招呼,并致以微笑。
(2)(3分)插叙(1分).交代强尼“收养男孩”“问题学生”的特殊身份,以及其经常找凯西三姐弟麻烦的事实(1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1分)。
(3)(4分)①对人宽容(写富有爱心或以德报怨也行).文中强尼欺负她的儿子,她却让儿子带糖给他吃;②教子有方(或善于引导孩子化解矛盾).她教育孩子“对敌人仁慈,你就有打败敌人的可能”,让孩子学会了宽容,赢得友谊。(形象和文章内容各1分) (4)(6分)同意。仁者无敌,慈悲心会降伏一切的恩怨,当我们以仁慈之心对待敌人时,敌我冲突有可能会终止,化敌为友。(持肯定态度,理由充分)
【点评】所谓顺序是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记叙文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类型。
答题方法:(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四、作文。(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16.(50分)亲爱的同学,当你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时,妈妈已为你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当你遇到挫折愁眉不展时,老师的开导使你重现灿烂的微笑;当你心事重重而闷闷不乐时,
同学的关心和热情会扫去你的心头的乌云……这些小事,你可能不曾留意,不曾动心,但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以“我感恩,我 快乐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根据你的考虑,先把题目填完整。 (2)要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自己因为感恩而收获的某种心理体验。比如,我感恩,我快乐;我感恩,我自豪;我感恩,我成长等等。创作本文,自己的感恩应是写作内容的重点,表现的主旨是自己因为感恩而产生的心理体验。需从生活中取材,选材贵真贵精,写出真情实感,以情动人。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思路点拨】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从生活中截取几个画面,这几个画面应是自己因为感恩而心里觉得××,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是一个微妙的表情,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目的要突出,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 【解答】【例文】
我感恩,我快乐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日出,一次又一次花开,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14个春夏秋冬。在这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我一直在幸福中成长。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与我擦肩而过,不留一丝痕迹;也有人使我难以忘怀,感激终生。
感恩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抚养我长大。在我受到打击后,担心我,替我操心的是他们;在我取得成绩的时候,默默开心的是他们;在我劳累的时候,给我做可口菜肴的也是他们。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是他们用心在哺育着我,我一天天长大,他们却一日日变老……父母脸上的皱纹,是我刻上的,在这其中的辛酸与汗水,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对待父母,多一点孝敬,多一点体贴,用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会了我知识,教会了我做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是他们用心血浇灌着我幼小的心灵。忘不了,忘不了他们谆谆的教诲。是他们告诉我:爱拼才会赢。于是便有了我在理想道路上的拼搏进取;是他们告诉我: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于是便使我宽容谅解他人,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是他们告诉我:用微笑面对一切。于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它,勇往直前,决不认输。对待老师,多一点尊敬,多一点服从,用成绩报答他们的付出。
感谢同学,是他们在我受伤的时候安慰我,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我们携手并肩,蓬勃向上。我们手牵着手在梦想的田野里自由奔跑,在青春的舞台上自由飞舞。张扬个性、开拓创新,我们齐心协力,创造辉煌。对待同学,多点关心,多点帮助。让我们在有限的年轻的日子里,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感激对手。是他们和我在竞争同进步。我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友谊。他们时时告诉我:要认真、要努力,不要被别人落在后面。面对挑战,我勇敢地接受,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坚持。对待对手,多点友好,多点感谢。让我们在争先恐后的比赛同进步。
感谢偶像。是他为我树立了榜样,我要向着他的方向努力前进。是他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人生没有不可能的事,我能走的路,你也能走。于是我发掘自己的潜力,扬长避短,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面对偶像,不盲从,不疯狂。学习他身上好的地方,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人生路上,值得感激的人何止几个,我们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点评】这篇散文主旨显豁,结构明朗。开篇语言饱含情感,是一个总起。中间部分依次感恩父母、老师、同学、偶像,并且在各部分用细节展现为什么要感恩他们。详略安排恰当,语言的流畅自如也能看出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
17.请以“那件小事激励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字数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ㅤ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眼是“激励”,我们接着思考,“谁激励我”“因为什么事而激励我”,由此可知最好写一篇叙事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主题。要对具体的事情做细致生动地描述,描写人物要细致,可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细致刻画,以突出人物形象。行文时可以开篇点题,引领下文,文中语言要优美、生动,合理运用修辞,文末再次扣题,使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解答】
那件小事激励着我
温暖是黑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让迷失方向的人走向光明;温暖是雪地里的一个火堆,让寒冷的人们感到扑面的热气;温暖是沙漠中稀有的一滴水,让口干舌燥的人感到甘甜。
寒冬来临,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格外得冷,不时地用手捂住嘴,好暖和一些。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老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去。
虽然是在对面,但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手被冻得通红,那红色,好似火一般。当她认真地清除了好几张广告纸之后,又继续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右手举起来,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她微微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不清除它?她是在偷懒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却又见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我原以为她会把那张纸清除,却没想到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见此,我更加疑惑了,便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上面写着:何某某,78岁,女……
疑窦揭开,我瞬间明白了一切。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雪花仍如鹅毛般飞舞着,让我不再觉得冷了,而是感觉格外地温暖。
冬天是寒冷的。但它也会让人感到温暖,正如那两位清洁工一般,这世间的那种浓浓的暖意,是源自于那火一般炙热的心。正是这种“神圣”的火,点燃了我心中的那一瓣瓣心香。我想,它的温暖足够激励我的一生。
【点评】本文写了两位清洁工在寒冷的大街上清除墙上的小广告,却没有清除墙上的一则寻人启事,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不再寒冷,而是感到浓浓的温暖,激励“我”成长。文章叙事完整,中心突出。开由和结尾前后照应,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