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下)期中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n) 校o) 潜(pǔ) 选聘(pì补(jià心贯注(qiǎn) A. 园圃....ng) 鞠躬尽瘁(yè) 自衿(jīn) 憎恶(zè(cuì) B. 呜咽....(dì) 荒僻(bì) 愧怍(zuò) 妇孺皆知(rǔ) C. 取缔....n) 酣痛(zhì) 污秽(huì) 亘古(gè然入睡(hān) D. 挚....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嗥鸣 竹秆 不可捉摸 心不在蔫 C. 梨耙 厚道 不以为然 微不足到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B. 丰饶 滞笨 苛捐杂税 目不窥园 D. 攀谈 糟糕 锋盲毕露 当之无愧
3. 经典诗文默写。
(1) ______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 杨花榆荚无才思, ______ 。(韩愈《晚春》) (2) 故园东望路漫漫, 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 ______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 《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 ______ 。
(4) 岑参的《逢入京使》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两句名句是: ______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段后的问题。
①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②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③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④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
第1页,共19页
辆车。⑤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1) 文段中的“他”是 ______ ,是老舍塑造的一个典型文学人物。
(2) 根据示例对①至③句,从内容、语言两方面各写一个批注,表达你的心得体会。 下面是就④⑤句写的两个批注示例。 请你就①至③句写两个批注。 内容:他想要一辆车的心情多么迫切。 内容: ______ 语言:把车比作自己的手脚,生动地表达了他认为拥有车就拥有了自由与的想法。 语言: 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5.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 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不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经过两年多艰苦斗争,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美国远东军和“联合”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自《军史档案》)
【材料二】
《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2022年虎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目前也是2022年票房成绩最高的电影,在影片质量和最终呈现上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制作的天花板”。
演员吴京(饰伍千里)透露了《长津湖》系列影片拍摄背后那些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吴京表示,在拍摄片场的艰苦程度远超以往,但是没有一个演员不配合,所有演员都是心往一处使,只想着如何能够让影片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所以哪怕寒冷刺骨的冬季,哪怕导演还加了
第2页,共19页
好几台制冷的设备,他们却一句苦都不曾喊过。吴京说电影拍摄的过程,和电影本身一样十分精彩。
演员杨一威入组《长津湖》饰演钢七连三排排长何长贵,喜欢把带咬在嘴里的狠角色,上了战场绝不含糊,最终在炸桥任务里壮烈牺牲。杨一威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全程跟进剧组,没有他镜头的时候就去充当群演,吃冷盒饭啃冰馒头,休息不进棚,硬是在冰天雪地里憋出了一身冻疮。杨一威在拍摄期间曾说过:这点苦头算不得什么,但我就想憋着那股劲,进镜头能吼上两嗓子,一切就都值了。
但凡走进电影院里去欣赏过这部《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的观众们一定知道,这部影片在《长津湖》的基础上内容要更加聚焦,而且场景更加真实,战斗的细节和战争的场面还原度都非常好。
(摘自网络《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拍摄故事)
【材料三】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的。但战士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 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1) 结合【材料一】,阐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
(2)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是电影《长津湖》中七连指导员梅生的经典台词,燃爆全网。请联系【材料三】中的画线句说说是什么精神力量使得志愿军战士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3) 联系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在战场上打了胜仗,而且在外交上也赢得了胜利。 B.演员杨一威说这点苦头算不得什么,是因为高票房能带来丰厚的片酬。 C.【材料三】中刻画描写的吃雪场景仅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艰苦生活的缩影。 D.中国人民志愿军和《长津湖》系列影片的演员们都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6. 阅读回答问题。
第3页,共19页
敲门 孙道荣
①“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 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总是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楼。 ②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③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的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社区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 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儿子早已学会了他的敲门方式,“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他则在一旁,赞赏地看着儿子。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和蔼地摸摸儿子的小脑瓜,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拿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④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 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难道这孩子今天没上班?高高兴兴地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
⑤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流逝。每天黄昏,“咚,咚咚,咚——”的熟悉节奏,都会在楼道口准时响起。“吱呀”的门轴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 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一派静好。
⑥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他满心焦急。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他也只好这样想了。
第4页,共19页
⑦晚上 11点多,他们一家才回来。在楼道口,看着1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再一想,太晚了,平常这时她都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⑧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了门,竟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⑨“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了什么事,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道间的脚步声,就想着可能是你们回来了,这就上来看看。好了,放心了。”老人说完,咧开了没了门牙的嘴。
⑩ 又上来看看?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告诉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1) 请围绕“敲门”这一核心事件,根据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年轻人每天准时敲门——① ______ ——② ______ ——推销员敲门老奶奶误以为是年轻人——年轻人有事没去敲门,老奶奶因担心去敲年轻人的门。 (2) 简要分析年轻人和老奶奶各有怎样的形象? (3) 细读文章,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
②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一派静好。 (4) 请结合全文,说说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 结合本文第⑩段以及课文《老王》两段文字的内容,归纳它们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杨绛《老王》)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7. 阅读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
第5页,共19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 非耕难,乃子之术谬⑦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
(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息:呼吸。②哂(shěn):讥笑。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④予:我。后文中“子”是“你”的意思。⑤术:方法。⑥仆:向前扑倒,泛指倒下。⑦谬:错误。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微颔之 ______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 .③农夫之惰也 ______ .④行者服而去 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公亦以此自矜 .B.以钱覆其口 .C.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D.蒙辞以军中多务 .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
(4) 【甲】【乙】两文都以事说理,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⑥
③
④
⑤
第6页,共19页
8.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 ______ ,又含 ______ 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 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被要求学习“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青松自有青松的壮美,梅花自有梅花的风韵,草自有兰草的温柔。我们没必要一味仰视别人而贬低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也有与不同的长处或优点。
请以“不一样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或班级。 ③书面整洁。
八、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10.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多一块陶冶情操的砺石,..多一份战胜困难的力量,多一个锐意进取的伴侣。③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④如何选择和认识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 (1) 第①句的标点有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2) 从词性角度来看,第②句中加点词“砺石”“伴侣”是 ______ 词。 (3) 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11. 七年级(2)班正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活动一:拟写宣传标语】写一句你知道的抒发家国情怀的诗句或名言,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7页,共19页
(2) 【活动二:补写活动过程】班级将开展一次“爱国诗词朗诵会”,请你将本次朗诵会的活动过程补充完整。
环节一:小组成员分类搜集爱国诗词 环节二: ______ 环节三: ______
环节四:评委对朗诵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3) 【活动三:拟写推荐理由】学校将组织一场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班级推荐的曲目是《歌唱祖国》。结合下面歌词内容,请说说你的推荐理由。(60字左右)
《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推荐理由: ______
(4) 【活动四:书写爱国情怀】把下面画线文字书写在田字格里。 岁月长河 激荡民族精神,百年沧桑 砥砺家国情怀。
第8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n”; 【解析】A.有误,“潜心关住”的“潜”应读作“qiáB.有误,“憎恶”的“憎”应读作“zēng”;
C.有误,“荒僻”的“僻”应读作“pì”,“妇孺皆知”的“孺”应读作“rú”;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B
【解析】A.有误,“竹秆”的“秆”应为“竿”,“心不在蔫”的“蔫”应为“焉”; B.正确;
C.有误,“梨耙”的“梨”应为“犁”,“微不足到”的“到”应为“道”; D.有误,“锋盲毕露”的“盲”应为“芒”。 故选:B。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根据词语的意思或平时的积累作答。
汉字有许多汉字同音异义,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出错。因此,理解字词的意思是解答错别字辨析题的关键。
3.【答案】【小题1】朔气传金柝
【小题2】惟解漫天作雪飞,双袖龙钟泪不干 【小题3】独坐幽篁里 【小题4】壮士十年归
第9页,共19页
【解析】答案:
(1)朔气传金柝(重点字:柝)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双袖龙钟泪不干
(4)独坐幽篁里(重点字:篁) (5)壮士十年归 (6)马上相逢无纸笔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小题1】祥子
,“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小题2】他想用自己的拼命拉车,自己的劳动,买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没有自己”把自己比作陀螺,形象的刻画了祥子拉车的辛苦和无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片段判断人物的能力。从“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可知“他”是《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祥子,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就能做一个有尊严的劳动者。
(2)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分别回答。“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可以看出祥子为了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不怕吃苦。 答案: (1)祥子。
(2)内容:他想用自己的拼命拉车,自己的劳动,买辆属于自己的车。 语言:把自己比作陀螺,形象的刻画了祥子拉车的辛苦和无奈。
第10页,共19页
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5.【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解析】(1)要求结合【材料一】,阐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学生可运用筛选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作答。
根据“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经过两年多艰苦斗争,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确定答案: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做出了伟大贡献。
(2)要求联系【材料三】中的画线句说说是什么精神力量使得志愿军战士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与“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都用朴实的语言点明了志愿军战士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根源: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与幸福。 (3)要求联系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CD.正确;
B.有误,根据“演员杨一威入组《长津湖》饰演钢七连三排排长何长贵,喜欢把带咬在嘴里的狠角色,上了战场绝不含糊,最终在炸桥任务里壮烈牺牲”可知,演员杨一威说这点苦头算不得什么,是因为他被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希望自己把他们的精神呈现
第11页,共19页
给观众。 故选:B。 答案:
(1)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做出了伟大贡献。
(2)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与幸福。 (3)B
【材料一】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意义。【材料二】介绍了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成就。【材料三】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了“我”和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谈话。
第一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二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第三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解答内容理解与概括问题,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确定重点句段,最后筛选提炼关键词作答。
6.【答案】【小题1】年轻人带儿子去老奶奶家敲门
【小题2】老奶奶接儿子电话没听见敲门声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筛选出文章中有关“敲门”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根据文章第③段“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内容可知,第①空可填“年轻人带儿子去老奶奶家敲门”;根据文章第④段“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的内容可知,第②空可填“老奶奶接儿子电话没听见敲门声”。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相关事件概括人物形象即可。根据文章第①段“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回家去吧”和文章第③段“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和蔼地摸摸儿子的小脑瓜,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拿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的内容可知,老奶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根据文章第①段“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和第③段“社区找到他时,他欣然接受了“的内容可知,年轻人是一
第12页,共19页
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A.句子中“惊出一身冷汗”“又重重地敲了几次”“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都是对年轻人的人物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在没能及时看到老奶奶时的紧张、担心和慌张,正是因为年轻人对老奶奶是真正的关心,所以才会如此手足无措。因此在表达效果上,表现出了年轻人对老奶奶的关心和爱。
B从描写方法来看,句子中“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一派静好”,从描写方法来看,是环境描写,通过“一派静好”的环境,烘托了敲门声、开门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也烘托了敲门声和开门声传递出老人安好信息时人们宁静的心情,表现了“他”无私助人的良好品质。“余晖斜洒,微风轻拂,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的“一派静好”景物,从侧面烘托了“他”美好的品质。从修辞手法来看,“大大小小的光斑在草木上嬉戏跃动”是拟人手法,赋予阳光光斑以人的情趣和情态,写出了光斑闪耀灵动、美丽动人的特点,与“他”闪光的心灵相似。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要求从内容和结构对第④段的作用进行分析。内容上,“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难道这孩子今天没上班?高高兴兴地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写了老人儿子只能通过电话关心老人,推销员敲门只是为了推销产品,他们对老人的“关心”显然不如“他”的关心更直接、更贴心,突出了“他”对老人真心帮助行为的高尚无私。“老人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兴奋地想,难道这孩子今天没上班?高高兴兴地打开了门”,可见老人对听到“他”敲门声的激动兴奋,侧面烘托了老人对“他”的依恋信赖之情。结构上,“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为“他”每天按时敲门的原因作了解释,也为下文有一次“他”无法按时敲门作了情节上的铺垫;“发生过几次小意外”还为文章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阅读。两个文段都是送老人下楼的描写,表达的情感有共同之处。“又上来看看?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告诉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是他们共同的牵挂”第⑩选段写老太太不放心年轻人,晚上多次敲年轻人的门,据此理解“共同的牵挂”的指他每天准时敲门喊应老人,他对老人的关心得到了老人对他的牵挂。老人敲他的门,以此互报平安。突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牵挂”的主题。“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
第13页,共19页
脚步声……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写出了“我”对老王身体的担忧和关爱之情,老王临终前一天,拖着病体到“我”家来送鸡蛋和香油,可见邻里感情的深厚。由以上分析,可知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感情。谈感受,可从邻里友好互助方面来谈。如:只有邻里相互关爱,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心换心,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才能建设成和谐美好的社会。 答案:
(1)①年轻人带儿子去老奶奶家敲门 ②老奶奶接儿子电话没听见敲门声 (2)老奶奶:和蔼可亲;年轻人:善良、乐于助人。
A.“惊出一身冷汗”“又重重地敲了几次”“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生动形象的地出年轻人(3)
担心、害怕的心理,体现了年轻人对老奶奶的关心和爱。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光斑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斑的灵动、美丽的特点,静美的环境烘托了“他”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或:这个句子运用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渲染了宁静温馨的气氛,烘托了“他”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4)在内容上,把老人的儿子只能用电话关心“她”及推销员敲门推销的行为和“他”平时习以为常对老人的帮助作比较,突出地表现了老人对“他”依恋,进而写出“他”对老奶奶的真心帮助。在结构上,描写敲门的小意外,为下文展开写因故无法按时敲门作铺垫。
(5)示例:两段文字分别写了他送老人下楼和“我”送老王下楼的情形,表达关爱邻里、播种友善才能收获更多美好的情感。在生活中,我们关心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本文通过写老人和年轻人相互敲门,彼此提醒、牵挂的事情,表现出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关心和爱。说明只有邻里相互关爱,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心换心,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才能建设成和谐美好的社会。
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7.【答案】【小题1】点头,慢慢地,懒惰,心服口服
【小题2】A 【小题3】略 【小题4】略
第14页,共19页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
②句意: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 ③句意:这个农夫真是太懒惰了?惰:懒惰。 ④句意: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服:心服口服。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介词,凭,靠。 A.以:介词,凭,凭借; B.以:介词,用; C.以:介词,把; D.以:介词,用。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无,没有;惟,只是。句意为: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非,不是;难,困难;乃,而。句意为: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甲文通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无他,但手熟尔”和卖油翁酌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指出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乙文根据“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分析,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做事要掌握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答案:
(1)①点头;②慢慢地;③懒惰;④心服口服。 (2)A
(3)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②困难的不是锄地,是你的方法错了。
(4)甲文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
第15页,共19页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嫡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有个农民在田里锄地,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块田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锄地,你可以向我示范锄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话都说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锄地的困难。”
农夫说:“困难的不是锄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答案】【小题1】《折杨柳》曲调
【小题2】折柳送别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把握。“折柳”既指“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散”意为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以致“满”洛城,勾起了无数旅人的情思。 答案:
第16页,共19页
(1)《折杨柳》曲调;折柳送别
(2)“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参考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词理解词的内容,从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9.【答案】
不一样的我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会再有另一个我。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没有你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的万种魅力,也没有驰骋疆场纵横江湖的豪情,但我有蓝天般宽阔的视野,白云般飘逸的思想,鸟儿般轻盈的歌唱,雄鹰般不息的志向。既不自伤于自己的卑微,也不妒嫉别人的高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我要做的就是,展开翅膀,在自己的天空上自由飞翔。
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他揭示了人们思想上普遍的想法,即总是遗忘所拥有的,而珍惜未得到的。每个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事物的特殊性就如此。在选择别人的优势和抛弃自己的劣势之间,我选择本色。
牡丹雍容,荷花冰洁,梅花傲骨,兰花素雅;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峨嵋秀;北国万里雪飘,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你能说荷花不比牡丹,兰花不如梅花?你能说华山不比黄山,峨嵋不如泰山?你能说江南不比北国,牧笛不如驼铃?世间万物各有各的魅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自然这万物的主宰,创造了人类和自然这两个庞大的和-谐体。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品尝着清凉的甘霖,感受着苍穹赋予的美景,一个而高贵的个体,我,难道再去抱怨得到的不够?
第17页,共19页
“真正的美玉总是存在瑕疵,只有赝品才完美得令人无可挑剔。”这真是一句发人深省的格言。优点正如顺境一样占据了我们的半生,而那些缺点却也能给生活带来奇异的色彩,正如逆境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一样。对于我的缺点,我喜爱这些无伤大雅的瑕疵。虽然有了它们会让我显得骄横,甚至有些欺人,但我会恰当的运用,让“骄横”和“欺人”也有些“可爱”或“戏谑”的意味,有了这些缺点,我才是我;不抛弃这些缺点,因为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从容地面对生活,坚强地面对挑战,理智地面对人生。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以“不一样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里的关键词语是:我、不一样。也就是写一篇表现我和别人不同之处的文章,可以是行动的不一样,可以是思想观念的不一样,但此处的不一样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而不是黑暗的方面。如你可以追问,为什么一样的年龄,一样的班级,别人那么开朗阳光,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却不能?“我”该怎么办?也可以反思,“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我”虽然内向胆小,但“我”安静沉着,细致认真,“我”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照样可以是特别的一个。这样的题目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但是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注意,既要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要写出与别人一样的地方。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篇文字优美,同时能引出“我和别人不一样”这一论题。尽管这是一篇议论文,但里面很多的语段写得异常精彩,脱离一般议论文文字相对较为刻板的特点,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10.【答案】【小题1】名
【小题2】 【小题3】 【解析】答案: (1)将感叹号改为问号。 (2)名
(3)将“选择”和“认识”调换位置。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反问句,感叹号应该为问号。 (2)本题考查词性的判断。根据语法知识积累,第②句中加点词“砺石”“伴侣”是名词。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第④句语序不当,应将“选择”和“认识”调换位置。 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
第18页,共19页
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11.【答案】【小题1】主持人开场宣布活动开始
【小题2】选手上台朗诵诗词
【小题3】这首歌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非常适合这次歌唱比赛。 【小题4】 【解析】答案:
(1)示例:位卑未敢忘忧国。(注意“卑”的书写) (2)示例:环节二:组长进行汇总,并整理归类 环节三:每组的同学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诵
(3)示例:这首歌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非常适合这次歌唱比赛。
(1)本题考查诗句、名言积累。解答时,写出抒发家国情怀的诗句或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根据活动的程序来设计活动步骤。活动过程可以从搜集诗词,组织朗诵,评选结果等步骤分析。结合环节一和环节四的提示,环节二和环节三应该从“组织朗诵”的环节设计。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从歌词内容看,这首歌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的爱,与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的主题相契合。 设计活动时,要考虑活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19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