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复习模拟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既是长辈们庇护、教.导家族后人的训诚,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张扬。其中劝诚家人遵奉节俭、清廉、薄葬等的“俭文化”,是家训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家训中具有 ① (péng)勃生命力和巨大感染力的内容。
古人认为“俭,立身之本也”,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俭”是求学与为人之本;其次,“俭”是培养君子品德的关键。三千多年来,先人以“俭”为美训示子孙,以“奢”为耻警诚后辈,使得传统美德中的“俭文化”,借助家训的形式 ② ,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文中加点字“庇”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cǐ B.bǐ C.pì D.bì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篷 B.蓬 C.缝 D.捧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绵延流传 B.源远流长 C.流传久远 D.绵延不息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也表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B.也体现了不同阶层、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张扬 C.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D.也表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开阔的眼界很重要。墙角的花,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井底的蛙,当它自我欢唱时,视野就窄了; 。可见眼界狭隘是多么可悲! A.笼中的鸟,当它冲破牢笼时,自由就没了 B.笼中的鸟,若是冲破牢笼,自由就没了
C.笼中的鸟,当它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 D.笼中的鸟,若是安于供养,自由就没了
6.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学校举行“汉字听写大赛”,“活字典”李诗语同学不愿意参加,如果你是学习委员,你会对李诗语同学说:“ ”
A.李诗语,学校举行‘汉字听写大赛’,你怎么就不参加呢?真是不够意思! B.李诗语,班主任要求你必须参加活动,你总不能让老师失望吧
C.李诗语同学,明天学校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如果你能参加,那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D.李诗语同学,学校举行‘汉字听写大赛’,想必你不会缺席吧?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②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②鹅湖山:在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③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从村居风光写起,描绘出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迷人的景象。 B.第二句描写了村内的景物,其中“半掩扉”暗示村居人烟稀少,景色荒凉。 C.第三句中“桑柘影斜”,意思是说夕阳西下,树影在地上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D.尾句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的情景。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戴渊①少时,游侠②不治行检,尝在江、淮③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
重④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⑤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⑥,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⑦之,定交⑧,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戴渊:字若思,晋广陵(今属江苏)人,官至征西将军。②游侠:古代指重义轻生,豪爽好结交,勇于排难解纷,敢于打家劫舍的人。③江、淮:今江苏、安徽地区。④辎重:行李。⑤胡床:一种坐具。⑥锋颍:俊美出众。⑦弥重:更加重视。⑧定交:结为朋友。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尝( ) (2)还( )(3)谓(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2)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
11.戴渊为什么会“投剑归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紧扣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之情的诗句是: , 。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七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鼓励队友,让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5分)
温暖的苇花
丁立梅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会。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湿暖。冬阳下,它像极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折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觉得我的行为好笑,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地叫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 ⑩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
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⑪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祖母说:“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啊,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見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穿在一起,捶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3.文章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4分)
14.文章在记叙“我”攀折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件事时,分别写了农人和父亲的笑,他们“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5.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3分)
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7分)
追梦笛小孩
谢鹤醒
①接手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我还记不清学生名字,可偏偏记住了崔安然。 ②第一次对她刮目相看,是我在某节课讲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随口建议道:“大家周末不妨去收集小说作品及人物。”这种“特珠作业”,学生一般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周一刚上课,我试探性地检查上周布置的作业情况,全班果然鸦雀无声。只有崔安然主动站了起来,讲她收集到了哪些小说作品及人物,并吞吞吐吐地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我当时愣了一下,才表扬道:“全班只有崔安然把我的话当回事,其他同学都忘了这项作业。”
③后来我发现,无论是听讲的专注程度还是写作业的认真程度,崔安然都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然而,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满意的结果——背诵默写总是磕磕绊绊,讲过的题目再做一遍还是错误连篇,每次大考小考,她永远破不了班级后五名的魔咒。
④历史老师无奈地说过:“有次我让大家整理近代史的笔记,别人都是两三张纸就搞定了,你知道崔安然写了多少吗?56页!唉……”数学老师总结道:“崔安然啊……就是单纯的脑子笨。”我还听隔壁班的王梦茹同学说,她俩是发小,上学时崔安然在学习方面就认真而吃力,效果不理想。
⑤我开始格外关注这个“笨”小孩:凌乱的头发,额头上此消彼长的痘痘,瘦小的肩膀……明明是单薄的小姑娘,身体里却像是有使不完的能量,面对大大小小的控折时她波澜不惊,一往无前地继续努力,偶有一丝焦虑掠过,也稍纵即逝。我不知道那压力如山的一天又一天,崔安然究竟是怎么扛下来的……这一切,都令人心疼。
⑥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有一天她忧心如焚地来办公室问我:“老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心想,这个问题难道不该两年前就解决吗?而且,影响她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效率啊!我讲了几句类似“每年都有垫底的学生一鸣惊人”的话来宽慰她,带她扶一扶摇摇欲坠的信心。这孩子倒也好劝,稍微一鼓励,她又能激情满满地奋斗去了。哪怕她的成绩依然徘徊在普高线上下,哪怕班里和她情况差不多的同学都纷纷另觅他途。只有她根本没有考虑过“上高中”之外的任何选择,在她的内心世界里,上高中就是唯一的、远大的、最值得追逐的美好梦想。
⑦最后一次和崔安然单独交流,是6月底中考前三天。我问崔安然:“你有梦想吗?”她脱口而出:“考高中!我就想上高中。”
⑧那年中考成绩公布,各高中开始录取,我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期望她有....个好结果。崔安然终于如愿以偿,被一所普通高中录取了。
⑨今年,我这个“毕业班专业户”又开始面对新一届初三年级学子。偶尔会在班里讲起崔安然的效事,有学生听完感叹道:“她追梦的心可真执着啊!”
⑩是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执着追求梦想比什么都重要。就像15岁的崔安然,我坚信,她终将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中的两个省略号均表示语意未尽,意在言外,蕴含着对崔安然学习认真但效果不理想的无奈。
B.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
C.第⑧段中加点的两个“任何”,体现了“我”对崔安然的期待——希望她有个好结果,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D.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以“我”的口吻叙述了崔安然经过努力,终于圆梦的故事。
18.“笨小孩”的“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列举出来。(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8分) 材料一:“超五星”的三星堆
①残缺的黄金面具、彩绘的青铜头像、巨大的青铜神树……2021 年春天,随着一件件神秘文物的陆续出土,三星堆遣址再次聚焦世人目光。②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遣址距今约5000至2800年。几千年来,它沉睡于成都平原一隅,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被一位村民“悄然唤醒”。经过数次发掘,其出土文物数量之惊人,造型之精美,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③文物众多且精美就能让其“吸睛无数”?事实远非如此。“高颜值”的背
后有许多未解之谜,令我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叩问——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面具,为什么造型如此奇特?高耸的青铜神树,是对太阳的崇拜,还是对鸟的崇拜?这些神奇的器物,构建起古蜀人怎样的精神世界?……有关专家表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樸式的重要实物例证,足以位居世界顶级考古发现之列。
材料二:考古热下的冷思考
①考古现场拆盲盒,直播现场问专家,视频平台飞“弹幕”……今年的三星堆考古,真是“热爆”了。
②昔日“冷清”的考古,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炽热”?除掉文物本身自带的 “热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③相校往年,今年网络直播和新闻报道不再“冷清清”。大家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考古互动中,同步知晓许多相关知识。“古蜀先民太土豪了”“青铜器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考古揭开面纱,网友深度互动。考古不再 “冷门”,文物不再“高高在上”。
④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关键。以前,物质条件缺乏,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本国文化的美好。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富足,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传统文化。内心不再“冷冰冰”,表现就会“热腾腾”。
⑤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应有的热度,我们期待更多有价值的“冷” 变成这样的“热”。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9.今年的三星堆考古“热”是哪些条件促成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点加以概括。(4分)
20.如果要将这两则材料编入有关“三星堆”的图书,它们适合一起放人下面哪一章节?请做出选择并简述理由。(4分)
A.诗意三星堆 B.魅力三星堆 C.故事三星堆
四、名著阅读(10分)
21.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1)《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不属于阿长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2)根据句子写出相应的人物。(3分)
①“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她”是 ②“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
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他”是
(3)分别写出《朝花夕拾》中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4分)
五、写作(50分)
22.请以《 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D 2.В 3.A 4.C 5.C 6.C 7.B
8.描绘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9.(1)曾经(2)返回(3)告诉,对……说(每小题1分,共3分) 10.(1)戴渊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都处理得恰当适宜。(2分)
(2)你的才能如此出众,也做抢劫这种事吗?(2分)
11.戴渊因陆机的赏识而感动,所以“投剑归机”(1分)。戴渊是一个有才能、知错能改的人(2分)。 参考译文
戴渊年少时,一派游侠作风,不检点品行操守,曾在江淮地区劫掠商贾游客。陆机休假返回洛阳,(携带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渊指使一些少年抢劫(他)。戴渊在岸上,坐在胡床上指挥手下行动,都处理得恰当适宜。戴渊的神情姿态俊美出众,即使干抢劫这种事情,神气也显得不同一般。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的才能如此出众,也做抢劫这种事吗?”戴渊(听了)就哭了,丢掉佩剑归附了陆机,(戴渊)言辞非常慷慨。陆机更加重视他,(两人)结为朋友,(陆机给他)写了推荐信。渡江以后,(戴渊)官至征西将军。 12.(1)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3.①“我”采苇花做装饰用;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每点1分,共4分)
14.农人笑,是觉得“我”攀折苇花没有什么用处(1分);父亲笑,是笑“我”把极普通的苇花插人花瓶当作宝贝(1分)。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苇花比作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给人温暖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1分)。
16.苇花曾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日子;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变为艺术品,继续为人们做贡献。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奉献精神,以及温暖、温柔、和气的精神气质,也都让作者喜欢。(6分) 17.D
18.崔安然认真完成“我”布置的周末作业——收集小说作品及人物;虽然崔安然的背诵默写情况总是不如人意,但她仍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别人整理近代史笔记只需要两三张纸,崔安然写了56页;中考前她问“我”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我”稍加鼓励,她便信心满满。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9.众多且精美的文物;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接地气的考古传播方式;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注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4分)
20.选B(2分)。材料一介绍了三星堆考古成果的巨大价值,这是三星堆具有魅力的内在条件;材料二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三星堆热”的重要原因,这是展现三星堆魅力的外在条件(2分)。
21.(1)C(2)①阿长(长妈妈)②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③范爱农 (3)(示例)温馨的回忆: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怀着温情回忆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真实再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形象,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感激和敬意,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理性的批判:在《五猖会》中,鲁迅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经历,渴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激动兴奋与不得不背书的扫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压制和摧毁儿童天性的封建强制教育的憎恶和批判。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