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来源:九壹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以学校自身资源为基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求存,凸显特色,开拓创新”的专业办学理念;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具体做法: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明确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加强培养健身、休闲运动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营销与管理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健身俱乐部)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灵活柔性的培养模式,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课程比例力求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公共能力课程(754学时)、专业能力课程(1520学时)、发展能力课程(612学时),三类课程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53%、21%;二是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力度。通过整合,确定了本专业7门核心课程,加大了核心课程的资源配置和建设力度。三是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对开设课程进行了优化。本专业开设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团操、私教、户外运动、健身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加大了健身类与休闲类课程的比例。

2、加大实用性课程比例。从2013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健美操专修改成团操专修(包括健美操、瑜伽、器械健身、私教等),加大了课程比重(320增加到340课时),增加了综合实践时间(68学时)。

3、从课程实施来看,由侧重于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加大了实践类课程比重,培养学生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1

4、运动训练课程化。从2009起,体育系成立了10个运动项目训练队,训练时间列入课表,保证了训练队常年系统的训练。一方面,系统的训练提高了学生专业运动技能,为今后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竞赛,扩大了本专业的办学影响。本专业啦啦操队、健美操多次参加国内外表演与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啦啦操队参加了2011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闭幕式演出、连续五年获全国冠军;健美操队2013年获中国大学生两操锦标赛啦啦操团体第二名、健美操团体第四名。 5、在沿海等大城市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分别在北京、广东、福建等大城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健身俱乐部),2014年,我们健美操专业学生全部派往北京、福建、广东的健身俱乐部进行实习,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在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技能型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本专业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主要依据,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我们力求做到:

1、围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特色人才这条主线运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在岗实习提供保证,使本专业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加强本专业实验室建设,通过优化组合、整合和更新,使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实验占主导地位,为本专业学生在实验、毕业论文中进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平台。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路径

1、坚持“三个符合度”原则,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航标,也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具体依据。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

2

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体育职业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特点,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需要遵循人才培养工作的三个符合程度:

(1)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的符合程度。 (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的符合程度。

(3)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与具体要求的符合程度。

我们在修订 2014 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对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正确把握和对社会体育人才市场深入调研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实践性、职业性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 55.13%。

(2) 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部分发展能力课程进行改革。将健美操专修改成团操专修(包括健美操、瑜伽、器械健身、私教等),加大了课程比重(学时数从原来320学时增加到340课时),增加了综合实践时间(增加了68学时)。

(3) 整合专业核心课程(7门),减少了专业课程门数。

2、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出发,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入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构建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的“认知实习-课程实训- -毕业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职业规划教育安排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出现“闲、茫、懒散”的状态

3、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如在《体育经济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等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的试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研讨式学习,组织学生到健身俱乐部调研,邀请行业人员现场教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边学边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工作技能,完成全部项目的教学内容后,可基本具备上岗能力。

3

四、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业本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