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雨① 杜甫 
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 
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 
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 
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 
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骢 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 B.颔联中“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C.颈联中“汗血“在本诗中指“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 D.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 
5.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诗歌阅读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人言“浮云流水”
转眼而逝,但不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 
B.“怨入”承上句,主要写“美人”之怨。美人香销,其怨随东风化为芳草,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感。 
C.颈联想象当年隋宫景象,以残柳“点缀”行宫,自见历史对其的嘲弄;“露叶”冠以“空”字,自见诗人慨叹之情。 
D.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娓娓动听。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此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7.本诗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① 杜甫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 :何将军,郑广文好友。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有凄凉之感。 B.颔联将“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 C.第六句中的“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 D.本诗中诗人山林做客显得放松随意,与《客至》中诗人因菜少酒陈略显歉意不同。 9.明人汪瑗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 一寸金 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首二句突出了两蜀地势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其中的“井”与“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井”同义。 
B.“控西夏”指出两蜀地处西北军事对垒要冲的形势,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下阕多处运用典故,推许地方的施政理念,费项他的政绩,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翁。 
D.结尾表达对治蜀即将升迁到朝廷高位的祝愿,表明这首词是作者进呈给地方的投献之作。 
11.上阕是怎样展开对成都风物的描画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江南曲(节选) 罗  隐①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②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③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注】①罗隐:曾参加十多次进士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②银船:银质船形酒杯。③鸂鶒(xī chì):鸟名,形似鸳鸯。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重在写景,描写了江上的云霭、青色的远山等景色,充满了江南特征。 B.第三句“水国”照应前两句内容,表达情感的“多愁”“有情”是本诗的诗眼。 C.“夜槽”句从饮酒的角度来刻画诗人的形象,用酒满杯来诠释诗人内心情感的浓烈。 D.七、八句用鸳鸯鸂鶒呼唤不动、在春风中睡眠来写诗人强烈的归隐思想,以此照应前两句。 
13.诗歌五、六句除了用典,还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鸣。 
[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②噭:同“叫”。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且孤征”一句以“孤征”承“日暮”,让人倍觉凄凉。 B.本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一样,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 C.尾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 D.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了声音。 
17.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颈联是如何体现这句话之深意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释】①此词约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在春末夏初开白花,花凋谢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于是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体现了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夜啼这个凄苦的情景烘托词人有家归不得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等意象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19.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