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九壹网
2011年8月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Aug.201 1 第32卷 第f8 Vo1.32 No.8 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 教学改革的思考 吴劲松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校体育学》纳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总体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中,重新审视其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具有特殊的意义.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经验、《学校体 育学》课程发展现状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 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旨在为新时期完善《学校体育学》学科体系、促进其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O11)08-0103-0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l2 年级)课程标准》(现在小学也称为体育与健康)的试行,基础教育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体 育学》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是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是否适 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对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普通高等院校及每一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任何事物都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改革使学校体育发生变化,也要求《学校体育学》随之发生 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学校体育学》课程也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改 革与建设《学校体育学》课程,不仅是培养新一代体育教师的需要,也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这些 认识,本文针对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及体育教育专业《学 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为依据,对现行《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完善,作初步探讨.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6年以来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篇论文和有关教育学专著及教学文件. 1.2经验分析法:根据自身开展《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 学实际,总结分析《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对策. 1.3访谈法:在教学期间与学生交流,对实习回校学生进行访谈,为研究寻找依据. 2讨论与分析 2.1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起步于2O世纪8O年代初,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校 体育的价值与地位日渐提高,原包含在《体育理论》课程中部分学校体育的内容,难以解决学校体育领域里 收稿日期:201l-o3—O5 作者简介:吴劲松(1968一),男,湖北荆门人,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管理的研究. 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迅速发展的需要,当时有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和有关专家 都认识到建立--t-I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学》教材是在1983年l0 月出版,当时作为体育院系的教学参考书,国家教委198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 录”,确立了<学校体育学》学科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的地位.1992与1998 年,国家教委分别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t-J课程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学》为主要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 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学校体育学》课程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 干课程之一.在近3O年时间里,《学校体育学》课程从建立到现在,,发展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必 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师生体育教学活动的 基本依据,它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联系最密切. 从1983年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学》教材到2005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经高校体育教材指导 委员会、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共7部,分别是由钱耀庭(1983、199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 金钦昌(1987、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祥(2OO1年,高等教育出版杜)、周登嵩(2004年,人民体育出版 社)、潘绍伟(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主编,其间教材内容在不断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经验和学习国 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有关专家和学者 们也研究、编著了大量有关学校体育的书籍和专著,丰富和发展了学校体育学的内容和形式.如王则珊主编 的{=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季浏、胡增荦主编的《体育教育展望》,曲宗湖、邹继豪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 国学校体育>,顾渊彦等人主编的《域外学校体育传真》,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的《学校体育教学探索》、《现代 学校与体育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毛振明、赖天德主编的学校体育改革新视野从书(学校 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季浏编写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王华倬编写的《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毛振民编写的《学校体育发展史》,这些成果,为学校体育学学 科内容增添了新的内涵,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探讨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 题和整体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代表了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指导我国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实 践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中小学学校体育及教学带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 部分内容尚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很多方面脱离学校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不能反映当前学 校体育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思想,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能提供指导和帮助. 2.2现行《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落后 我国于2001年实施第八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内容、实施、 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创新和突破.但高校一些任课教师不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 展,因循守旧,缺乏与外界的联系,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对当代学校体育正在进行的改革了解甚少,认为 依赖常识和狭隘的经验就能搞好教育。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实施与实践等对于指导<学校体育 学>课程施教的重要意义,不考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的 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形式,到考试形式的确立,都基本由教师来完成,如果教师不善于学习 与提高,发现问题,我们的课堂就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教堂”,学生的主体需要无法满足,所培养的 学生也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社会的适应,从而进一步加剧客观需要与个体发展之间的 第8期 吴劲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1o5. 矛盾。造成恶性循环. 2.2.2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学 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大都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能力及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 养.通过近几年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情况了解,许多实习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已 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高,许多同学连教案都写得不象样,其个中原因主要是过于偏重课堂教 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师从头至尾讲授学校体育相关理论和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和规律.把知识看作是 一种外在的强加物,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及未来从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获得“死”的知识的同时。也 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变成一句空话. 2.2.3教学内容空洞、抽象 首先,《学校体育学》教材偏重于系统知识和理论的阐述.一本教科书质量高低,不在于讲述内容的深 浅,不是讲的内容浅质量就低,讲的内容深质量就高,而在于是否能使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 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将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现行《学校体育学》部分内容,即使反映了当前学校体 育改革中的经验和思想,但也与实践脱节,对于没有《学校体育学》基础与理论的学生来说,难于理解,例 如,学校体育学教材中体育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 式课程等,教材用一大堆理论说明了其属性、内涵,但具体如何区分,学生都很难判断,对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不能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依样画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结果,克隆的只是其外壳,而不知其如何运用,教师只靠将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输送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有 无学会、学懂。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2.2.4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之间缺乏联系 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专业术科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学校体育学》中的理论与方法缺乏 有机的联系,例如,学生在学习篮、排、足专业技能时,教师仍旧采用专业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使学 生对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本身缺乏直观认识与了解,甚至误解;由于两者之间缺乏联系,在实际的术科学 习过程中,《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学不致用,造成了学生在教学实习乃毕业之后的实际工作中从师素质欠 缺、教学方法不当、组织措施不力、对所上的体育课无整体认识等弊端,中小学校往往要花大量时间“亡羊 补牢”. 根据程云峰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系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术科多学科少是目前体育院系课程 设置的主要特点之一,体院术科与学科之比为l:0.667,高师为1:0.818,与之相比较,日本为1:2.333,加拿 大1:2.241,从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为什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会示范,不会教学的原因所在[2]. 2.2.5评价方式不能够体现发展的需要 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 合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要课堂上听话、记笔记、认真听讲,平时成绩就高;考试前,每人一份同样的复习 资料,只要考前突击就过关,这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也使教师得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而无法调整自己的教法内容和要求. 2.2.6课内外结合不够 《学校体育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一门课程,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习准备活 动、自学活动、教学观察与评价等活动都可以在课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却较少重视课 外的作用和效果,即使有一些课外作业,由于没有具体的要求、评价措施来规范,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较 2011 差,很少有人主动地搜寻各种相关资料、综合地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外作业徒有形式. 3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学校体育学》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要始终坚持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下到中小学校实习与工作,对学生的 职业能力与从师素质是一个高标准的实践与检验,通过实习与工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及中小学校意识到 的问题,将是我们未来要改革与修正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总结的这些经验与理论,将促使我们进行课程与 教学的改革,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够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需要相协调、和谐;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相适应。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是 科学发展观理念下学校体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3.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代社会,生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进度越来越快,因此要求人们以随时准备学习和掌握 不断更新的知识.在体育学科中,以往靠“只要掌握运动技术,就能吃一辈子老本”的传统观念早已过时,本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教育情境,教师欲实施有效的教 学,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学》的认识层次,有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与发展,不能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仅 要做到专业精深,还要不断更新,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教、学、练相结合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 不断总结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一套方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学》更好地为培养体育教育人 才服务.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 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学校体育学》课程要紧扣教育实习,从内容上准确地反映出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而现行的《学校体育学》在这方面虽有所反映,但内容却过于陈旧、死板,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应该缩小学生 与教育实习之间的距离,掌握教育实习中需运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多让学生参与教师角色扮演,阐述观点、讨论、发 言等过程,发展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校体育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争取一定 的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观看优秀体育教学案例,并分组讨论、评价,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 观看体育与健康课,或是各班级合成大班请中小学体育教师讲课、传授经验,通过各种形式,使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 3.2开发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教材 教材应当是在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前提下该学科领域中先进原理、先进经验、先进方法的综合体.根据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良好的学科内容(包括教材)应满足以下6条标准:①完备性.即能 充分地、全面地反映当前社会对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科学、生产、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 方向;②充分性.即应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成分,既能说明基本理论、规律、概念及最重要的实践技能的特 点,又是通用的、综合技术的、前瞻性和充分的成分;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即有的放矢;④符合大纲规定的 课时.即教材分量要与分配的课时相适应,合理组织,精选内容;⑤符合该领域的国际经验.要求能借鉴国际 经验,将本国状况同发达国家相比较;⑥符合当前学校可能的物质条件[3】. 因此,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并要广泛的阅读、收集有关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全面的了解当前国内 外学校体育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外学校体育改 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信息,根据教材结构、内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合理 组织教材,不能简单地将抽象、空洞的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作为教科书和学术专著 8期 吴劲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 思考 ・107・ 不可能与实践同步地相提并论,新课程和新知识正经历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地完善,期间已经积累了许多成 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及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内容.如,小学大课问的实践、高中选项教学的实践、中小 学校本课程开发等等,其它如教学课例、活动录像、图片等视听教材也应与之相随而设,及时地反映学校体 育工作实践的发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和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3.3加强术科教学、学前教育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联系 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也需要各门学科共同努力.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专业学生的术科专项学习,一般需要两年至三年的学习,同时,在专项学习中,大多院校均安排了一定的随 堂实习(不等于教育实习)教学实践,但实践都是基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术科教师不够重视, 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练习为主,没有考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需要.学生们在校学 习,需要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共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需要了解他们将赴岗位的体育教学特性,因此,他 们的知识和能力应当是全面而有层次(中学、小学)的,而这些特性恰恰就是原本他们遇到时感到陌生与茫 然的东西.因此,加强术科教学(随堂实习)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学 校体育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术科学习与课堂实习中,对学校体育学知识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将大 有帮助. 《学校体育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发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其己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其重要性与 术科教学一样重要,目前来看,轻视与弱化《学校体育学》课程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凸显,应增加教学时数,或 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课(20~40人),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各项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重点研究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校体育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培养的 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学校,从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看,有部分学生进入到幼儿园从事教学,如 今,幼儿体育游戏课程在全国的开展,受到家长、学校及学生的欢迎,社会和学校对人才的需要发生了变 化,作为体育师资培养的体育专业院系,也应将学前体育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学校体育学》课程,将培养学 前体育教育人才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3.4改革评价体系。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建立全面、客观、准确、实用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评 价,打破最终以考试来决定综合成绩的情况,组织重点章节,开展专题学习与活动,例如,体育教学过程组 织、体育课例评价、说课能力等等,以说课专题内容学习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内容及要求等,在课外 准备或练习,然后利用课堂内时间,学生分小组试讲后,组织学生上台前练习、分小组评价等,最后,学生们 共同分析、评议,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课和评课、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教师根 据各专题课内外表现打出学生的分数,按一定比例综合化评价体系,评估出学生的平时分数。再与期末考 试相结合,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改变评价形式,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 生就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布置相关专题作业,要求学生课外主动搜集资料,通过课内外结合形式。 提高自身能力,并将课外学习活动与作业,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个评价指标.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利用 课余时间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 开展提供了保证. 4结语 改革的步伐一日千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对未来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体育学》课 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诚然,《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社会对人 才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职业及实践能力为基础,认真研究与总结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 验,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1-57. [3]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On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School of he tPE major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WU Jin-song (Facul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basic educ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School satisfied pe(’- ple 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raining objectives,to re—examine the content fo heitr teaching or the rationaliy of tscience,it has very special significance,the research to the scientiifc devel- 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 to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xperience,today S Physical Edu- catoin f o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atus quo.combined tll the Physcial Education of chool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China S PE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ofSchoo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aims to improve he new pertiod,PhysicalEducation ofSchool subjec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reform f io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erence. Key words: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l aEducation ofSchool;curriculum reform (E D.:0,K)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