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05修辞(原卷版)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05修辞(原卷版)

来源:九壹网


专题05 修 辞

【知识储备】 1.【初中常见八种修辞辨识】 名定义及分类 称 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教材中典型例句 【明喻】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宗璞《紫藤萝瀑布》) 【暗喻】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流沙河《理想》)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拟人】例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拟物】例句: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鲁迅《“公理”之所在》 【成分之间排比】例句: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句子之间排比】例句: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夸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冰心《观舞记》) 【扩大夸张】例句: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方。 比 分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 喻 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比 定义:比拟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把人当成物来 写,或者把此物当成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 拟 分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②拟物:还有一种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排 比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分类: ①成分之间的排比 ②句子之间的排比 没有 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借喻】例句: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分类: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①扩大夸张:即将事物故意向大、多、高、强处说。 【缩小夸张】例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 张 ②缩小夸张:即将事物故意往小、少、低、弱处说。 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即故意将后出现的事说成之前或现在出现的。 定义:对偶是汉语所特有的,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长征》) 【超前夸张】例句: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正对】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 对 偶 相同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对、相似、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相关或相承的意思。 ——《改造我们的学习》 分类: ①正对:即上下两句意思相似或相关,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理,互相衬托、互相补充。 ②反对:即上下两句表示相反、相对的关系,互为比较、对照。 ③串对:即上下两句存在着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两联顺连而下,又叫“流水对”。 【反对】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自嘲》 【串对】例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连续反复】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间隔反复】例句: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刘和珍君》) 【设问】例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二项实践中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定义: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反问】例句: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傅雷《傅雷家书》) 反 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分类: ①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 ②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设 问 反 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实际上在考试中很少单独对修辞手法进行考查,常融合到其他题型和试题中,以考查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部编版教材落实修辞知识讲练的原则和方式】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对常见修辞的学习基本体现出“让修辞知识的学习与课文范文和课文练习联系起来,使课文教学与知识性学习不再相互孤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知识性学习与练习相辅相成,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相互促进”这一原则,以落实课标的要求。修辞常出现在课文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中,增加了修辞基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突出了修辞知识体系建设的新特点。

【考点透视】(1)修辞手法的表达和应用;(2)赏析修辞或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3)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4)修辞手法的辨识

【题型概述】根据对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结构的分析,中考试卷基本分为“基础积累(积累运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综合性学习”“作文”这五大板块。而修辞类题目在这五大板块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考查均有所涉及。考查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表述形式为主。 【分类精讲】

本专题将着重讲解在“基础积累(积累运用)”“语言表达”这两个版块中所涉及的常见修辞及其考查点,使我们能从中获得启发,有所收益。其他版块涉及到的修辞涵盖范围广泛,题型多样化,将在后面的“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作文”这三大版块集中详细讲解。

(一)修辞手法的表达和应用。即要能够明辨常见修辞的特点,并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各种修辞在表达上的作用。这一考查点所占比例最大,题型也更灵活一些。 例1.(2020·辽宁朝阳)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绿菌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D.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

例2.(2020·北京)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中国水周”的宣传,准备举办“京华水韵”展览。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展览内容分三个单元,同学们为这三个单元分别拟写了标题和引言。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第三单元 人水相亲,古都添画意

①生态补水后的永定河重新焕发青春,绿头鸭、白天鹅逐水而来,给京城增添了勃勃生机。②经过治理的大运河碧波荡漾,人们可以观赏白鹭在河面翩翩起舞,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③遁入地下多年的转河“重见天日”,河水清浅,弱柳扶风,像一幅恢宏壮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到别样的清新。④曾经被填埋地下近半个世纪的玉河,如今穿街走巷,波光粼粼,宛如闹市中的一条玉带,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去处。

第三单元引言的四个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你认为其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例3.(2019·北京)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下面小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路线示意图上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迷人的曲线,扣人心弦,使人赞叹,感人肺腑。 ....B.每当想到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先贤,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弥足珍贵。 D.“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必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荣、文明的新乐章。

例4.(2020·北京昌平区二模)学校开展“知我长城,爱我中华”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四位同学攀登长城后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惨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城,你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你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花草原,跨过浩瀚沙潢,奔向苍茫大海。 ....B.长城,你历经千年风霜、人世沧桑,你用厚重的历史讲述文明的发展,你就是一首清新淡雅的诗! C.长城,你千百年来屹立于此,你那坚固浑厚的灰墙里蕴含着什么?难道不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吗? D.长城,你是举世闻名的建筑,是华夏大地古老文明的象征。你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笑迎四方来客。 ....例5.(2020·重庆A卷)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风与湖水握手,漾出轻柔的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6.(202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山水诗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孟浩然的《春晓》借雨后的落花抒写 淡淡的怜惜,玉维的《竹里馆》借竹林的幽静表现内心的澄明。边塞诗雄浑开阔,悲壮高亢。高适的《别 董大》写挚友离别,洋溢着前程万里的信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塞外奇观,表现雪中送 客的不舍和为国戍边的豪情。山水诗派的牧歌情调与边塞诗派的英雄气魄,构成了盛唐诗坛的别样风貌。 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对偶句。

田园骚客寄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塞诗人放歌风雪,《别董大》诉说离情,抒发戍边人豪迈雄心。

例7.(2020·重庆A卷)将情思融入景物之中,景物就成了意象。请参照示例,从备选景物中任选-一个, 写一句用意象表达情思的话,修辞和句式不限。

示例:月一一月,一条银色的扁担,这端挑着天涯,那端执着故乡。 备选景物:落叶 大海 夕阳

(二)赏析修辞或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即能够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或词语。

例1.(2020·河北)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 ①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抗争。 ②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③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 ④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我选第____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19·河北)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要根据每种修辞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修辞方法作用的答题要求是:既要点出该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又要写出在文中具体的表达作用。从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重点是理解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例1.(2020·北京燕山一模)3月17日开始,大批外省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完成使命,陆续撤离。-位武汉网友写了一段致谢的话,下面四个选项中对其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月的湖北格外阴冷。环湖大道上,秀颀的红杉孤立湖畔;树木掩映中,雄伟的黄鹤楼寂寞伫立;滔滔江水上, 宏伟的长江大桥黯然失神……

后来,你们来了!你们来了!席卷四面八方的暖流而来,怀揣医者赤子之心而来,抱着不胜不还的誓言而来,如磐石,像泰山!你们用力量把力量传递,用胜命把生命点燃。虽不见面容,却深信那防护服下有最美的面孔;虽不曾相逢,却懂得那白衣之下有一颗颗滚烫的心 !

如今,困局已破,归期将至。千里驰援,你们用温暖的手点亮荆楚大地;万里相送,我们用虔诚之心感念英雄。 来年春日,相约武汉,看樱花烂漫,叙兄弟情长!

A.第一段第二句运用拟人和排比,主要是为了表现冬天武汉环境的凄清。

B.“你们来了!你们来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援汉医疗队的期盼和医疗队到来后人们喜 悦、激动的心情。

C.“如磐石,像泰山”既写出了医护工作者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也暗示他们的到来坚定了疫区人民的信心。 D.文段多次使用感叹号,感情强烈而真挚,主要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激、赞美之情。

(四)修辞手法的辨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对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进行选择,或辨识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来看,辨识类题目相对较少,并逐渐弱化。这类题目在近三年已经融入综合性学习或语段阅读中,在此不赘述。

例1.(2020·北京四中九年级阶段测试)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秘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主义的精神。(反问)

【名师支招】

1.【初中常见修辞失误辨析】 失误一:比喻(借喻)与借代混淆

【防范】比喻重在“喻”,借代重在“代”;比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比喻中的借喻可变成明喻形式。 【示例】

①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②杆子里面出政权。

【解析】①句是借喻的修辞方法,只出现喻体“翡翠”,用“翡翠”来比喻绿色的海浪。此句可变成“绿色的海浪像翡翠”。②句“杆子”是借代,用“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因为“武装斗争”必须得用杆子。 失误二:比喻与比拟混淆

【防范】首先是性质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而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其次,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示例】 ①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②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③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解析】①句属比喻。②③句则属比拟 失误三:设问与反问混淆

【防范】反问与设问有如下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3)设问自问自答或不答,反问则是寓答于问,答在其中。 【示例】

①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解析】①句属于反问;②句则属于设问 失误四:对比与对偶混淆

【防范】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

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示例】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②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解析】①对偶 ②对比 失误五:对偶与排比混淆

【防范】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中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不重字。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示例】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解析】①对偶 ②排比

2.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解答思路: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填本体) 比作(填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4)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实战演练】

1.(2020·福建莆田华侨中学中考预测卷)

舌尖上的美味。莆田美食品种丰富,历史悠久。下面两句是用来赞美莆田特急美食的,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把 下句补充完整。

上句: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 下句:莆田焖豆腐烩百味口口口口

2.(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拔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2019·吉林】下列句子与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遥远的大海上,那里海水蔚蓝得像最美丽的矢车菊,清澈得像最纯洁的水晶。(安徒生《海的女儿》) A.一丝苍白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牡丹,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张抗抗散文》)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C.阿拉尔海上的岛屿,就像平底锅里的煎饼一样,平平地排在水面上,岛屿的边岸低得几乎看不见了,岛上什么生物也没有。(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

D.“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柯灵散文》)

4.【2019·重庆A】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讲台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 操场 林荫小道

5.【2019·山东泰安】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请从“幸福 自信 成长 土壤 感恩 成功”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

6.(2020·上海黄浦区格致中学)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该名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淼,山色迷蒙的优美画面。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该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跟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该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山色随着季节的变化变化的特点。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7.(2020·长沙郡中学毕业诊断性评价)下列修辞手法运用及表达效果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干态万状,惟妙惟肖。”(句子使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各种形态,生动形象。)

B.“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句子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的美好品质。)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句子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鲜明生动地塑造了凶恶残暴的刽子手与怯懦愚昧的华老栓形象。)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句子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边塞的雄伟壮阔景象。)

8.(2020·昆明滇池中学八年级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本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9.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雪花儿,似仙女散花,翩跹着,旋舞着,抱成团,扭成朵,攒成球……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 B.在暴雨中,这群马疯狂地向前奔驰,仿佛要踏住那闪电……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群马狂奔的速度与气势。

C.石像的姿态应该怎样,面目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雕刻家者好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雕刻家认真进行艺术创作的态度。 D.那阳光滴滴答答,小心翼翼地从林间洒落下来,照着我的肌体,生怕晒黑我的皮肤。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林中阳光温和的特点。

10.(2020·江苏镇江中学中考阶段性测试)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几天前,我来到乡下,欣赏到一派乡村的春色:①绿油油的稻田衬托着金黄的油菜花,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袅娜的垂柳,淡淡的绿荫掩映着朴素的白墙黑瓦,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美丽。轻轻走入田野,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②温暖的阳光下, 斑斓的蝴蝶调皮地追随着行人上下飞舞,是那样地让人留恋。③四月的乡村到处都呈

现出一派生机,简直就是一首生意盎然的园交响曲。三月之初,这里还下着大雪,想不到春色还是如约到来,而且比往年更美丽、更妖娆。④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和幸运吗?

A.①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春天的乡村清新、美丽的特点。 B.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蝴蝶翻飞惹人留恋的情景。 C.③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乡村生意盎然的特点。 D.④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