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内容资料
3.标点符号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预习要点
(1)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区别。 (2)掌握标点符号的书写格式与体例。
①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②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③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④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3)“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3.达标练习
1.下列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叙事。
B.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C.“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D.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2.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①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②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③奉献,就是不能照顾个人的利害得失④求真,就是敢于坚持真理⑤创新,就是敢于思考⑥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 、探究案
(一).导入:相传,明代才子徐文长外出访友,在友人家居留多日,却毫无辞归之意。友人便在客厅写了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明知是逐客令,却把纸条声念了一遍,友人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又留他多住几日。请用恰当的标点符号把徐文长的意思表达出来。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 二)、解课标读
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共有十六种,包括七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九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中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文句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能力。考查以客观题型为主,一般是选择题,选出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赋分一般不少于2分。
( 三)、复习要点
点号,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和语句 的。
2.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如:每年的五月初五,我们都要赛龙舟。 3.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如:老奶奶,您去哪里?
4.叹号[! ],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如:挫折过后必定是柳暗花明般的惊喜!
5.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桌子上有苹果、香蕉、荔枝等水果。 6.分号[;],表示一句话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如:学习欣赏,必须打开心灵的窗户;学会欣赏,首先要学会尊重。
7.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如:瓦的解释很简单: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
注意:书写这几种点号时都要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用一个格。 标号,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1.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如:当年的我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配套K12内容资料
1.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如:青春是短暂
配套K12内容资料
2.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的话。如:流泪可能是牛、马等动物伤心或者感激到极致时的唯一表现(鳄鱼的眼泪除外)。
3.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话。如:我想起儿时冬天穿的“芦靴筒”──一种用稻草和芦花编织而成的鞋。
4.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如:沿街的蜀绣、蜀锦、竹编、木雕……都会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
5.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如:韩寒的第一本书《三重门》累计销售超过200万册。
注意: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占一个格。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但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占两个格。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
(四).方法与技巧 常考标点符号用法指导 1.问号
(1)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后面不用问号
错误示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用逗号而不能用问号。 2.顿号
(1)不要在概数间误用顿号 错误示例:一天才走五、六里。
“五、六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路程,中间不能用顿号,因为一加顿号便成了“五”和“六”并列。
(2)连词前不要误用顿号
错误示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等前面,均不用顿号。应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3)集合词语之间不要误用顿号
错误示例: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集合词语,不能用顿号隔开。 3.分号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1)句中未用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
错误示例: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句内点号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没用逗号直接用分号。 (2)不要在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错误示例: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2)某某说,在引用的话中间,不要误用冒号
错误示例:“这样做对不对?”刘主任大声说:“不对。”
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3)句中短暂停顿不要误用冒号
错误示例:他为什么总是说:“我疼你,我要保护你”之类的话?
“我疼你,我要保护你”充当“话”的定语,并一起充当“说”的宾语,动宾之间停顿小,不应用冒号,也不能用其他点号。
5.引号
(1)如果引文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错误示例:王说:“咱不能把功劳当资本,向党和人民要好处”。 这里的引文是完整的话,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内。
(2)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 错误示例: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引文是作者话的一部分,本身不,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外。 6.书名号
不是书名不要滥用书名号
错误示例:《国际书法展览》最近在郑州市河南省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刊物名等,“国际书法展览”是一个展览名称,不是书名,不能用书名号。
7.省略号
省略号和“等”“等等”同时使用之误
错误示例: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弟、表妹、同学……等。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省略号和“等”“等等”都表示列举的省略,不能同时使用,或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 (五)、考点“典”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B.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C.“很好,”我父亲叫到,“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中“什么”表示疑问,后面用句号;“就这么个侏儒”表示惊讶,后面用感叹号;“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是后一句的主语,中间用逗号。”A项中考查顿号的运用,“大并套小并”,“小并”就用顿,“大并”就用逗号。“双凤朝阳”和“龙凤呈祥”是小并,用顿号,“彩画”与“图案”是大并,要用逗号。C项中考查冒号的用法,“叫到”前后都有说的话,应用逗号。D项中考查冒号、引号、破折号的用法。 【参】B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思路点拨】B项考查正确运用顿号的能力,“十七、八岁”这里表概数,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A项考查问号用法,为了突出问题,每个问题后都用问号。C项考查引号的用法,这是完整的引用,句号应在引号里面。D项考查括号、书名号的用法,括号表注释,应紧跟在被注解的内容之后。书名要用书名号。 【参】B
3.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A. 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 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
C. 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 ”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 有的地方搞文化下乡,可群众没品过文化味 ,没见过文化人,有的地方盖起了文化宫、少年 宫,却是“文化宫里少文化,少年宫里无少年”。
【解析】A项中冒号用于提示下文,且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联系所学知识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所以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句子是陈述语气,而非疑问语气,所以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D项句式是“有的……有的……”,属于复句内并列的分句,所以第二个“有的地方”前的逗号应改为分号。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六).板书设计
①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②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③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④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3.“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七).作业布置
1.下列语句中标点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B.我们曾被认为是没有担当的80后和90后,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新青年,我为自己代言。
C.从长远看,不仅读书写字需要态度端正、严谨认真,我们做任何事情何尝不是如此?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D.“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主题教育基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
B.“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C.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D.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 B.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星期六去呢?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C.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D.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八).拓展交流
6.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段时间,为国捐躯的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遭到无端调侃和曲解,这是个别人罔顾史实、臆想战争的结果,是对历史的歪曲。
B.对于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件,我们不仅要反思安全事件发生时当事者应该怎么做,还应反思安全危 机发生前管理者做了什么?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D.有的地方搞文化下乡,可群众没品过文化味,没见过文化人,有的地方盖起了文化宫、少年宫,却是“文化宫里少文化,少年宫里无少年”。
7.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8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法国作者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语段(一)中的画线语句,是从说“布告牌传出坏消息”转换到说“‘我’上学的情形”;语段(二)中的画线语句,是用“最明白,最精确”解释“最美的语言”。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语段(一)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甲】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语段(二)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乙】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甲】破折号   【乙】破折号          B【甲】逗号     【乙】句号
C【甲】破折号   【乙】句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 点拨:
1.注意标点符号相似用法的区别。
2.对标点符号的判定,要结合语境、语意。7、标点符号
配套K12内容资料
配套K12内容资料
参
达标练习:
1.C   2.D    3.D        拓展交流:
6. C 7 , ? , ;     8A
配套K12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