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杆脚手架高度H内 支架沉降观测 支架水平位移 10mm 8mm 10mm 以上项目是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水平位移变形、支架竖向位移情况,及时处理监测结果,向监理、设计、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4、监测方法与技术要点 4.1支撑水平位移 4.1.1 测点布置
沿高大支模区域,即钢管立杆和横杆处布置,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点数暂定为48个,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间距作适当调整。。
4.1.2 监测方法
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地方建立三个可靠的基准点;监测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控制点的稳定性。
以工作基点、后视点的连线为基线方向,建立极坐标系。监测时把全站仪置于工作基点上,测出其坐标。比较前后两次坐标变化量,可得出测点水平位移。
4.1.3 监测仪器
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2ppm。 4.2 支撑竖向位移 4.2.1 测点布置
沿高大支模区域,即钢管立杆和横杆处布置,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点数暂定为48个,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间距作适当调整。
4.2.2 监测方法
埋设:水准基准点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位置,保证在整个监
1
测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柱上标志。
4.2.3监测仪器
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2ppm。 4.3支架沉降 4.2.1 测点布置
沿高大支模区域,在楼板板面设置滥测点,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间距作适当调整。
4.2.2 监测方法
埋设:水准基准点埋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位置,保证在整个监测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现场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墙柱上标志。
4.3 监测仪器
水准仪,标称精度:测角6”。 5、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7.1监测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不少于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施工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
7.2监测频率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下表。
监测内容 支撑水平位移 支撑竖向位移 监测频率 浇筑前 3次 浇筑期间 30分钟/次(约12次) 浇筑完成后 1小时/次 (至稳定约2次) 浇筑完成后的监测时段需2小时 备注 3次 30分钟/次(约81小时/次 次) (至稳定约2次) 说明: 7.2.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7.2.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7.2.3监测数据有突变时,监测频率加密。
7.2.4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2
7.3报警指标
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本工程报警指标初步拟定为(须得到有关单位的确认): 监测项目 报警值(mm) 控制值(mm) 支架水平位移 支架竖向位移 7.4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 7.4.1现场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及其它有关单位。 7.4.2当监测数据超过上表预警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浇筑砼,疏散人员,并进行加固处理。
5 8 8 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