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连拱隧道施工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研究

连拱隧道施工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研究

来源:九壹网
LoW cARBoN WoRLD 2ol3,5 交通建设 【文章编号】2095—2066(2013)10—0291—02 连拱隧道施工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研究 唐宇霆(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通过对莱高速公路中A连拱隧道的研究、现场试验以及数值的模拟计算,我们发现导致地下隧道中地下水渗流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有:隧道的埋深,围岩松动圈的大小,裂隙的发育状况和施.727-序的差别等[_1】,要达到连拱隧道的结构性防排水的优良效果,就要充分重视地下 水渗流场的变化。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并针对连拱隧道结构渗水的问题,通过对主要参数的模拟和计算,提出注浆固结v形区地层, 从而极大的改善地下水渗流层的现状。 【关键词】连拱隧道;模拟计算;渗漏水;结构防排水;渗流场 引声 岩体应力场的变化会导致岩体裂隙几何参数的巨大变 化.同时岩体的几何参数尤其是裂隙宽对岩体的渗流性影响 极大.因此人们对岩体应力场与裂隙岩体渗流场之间的联动 效应已达成共 ̄R[21 由施工导致的连拱隧道地下渗流场的差异和一般分离式 隧道并不一样.隧道结构性防排水所受到的影响情况也不一 样 要从源头上解决连拱隧道渗漏水的问题,并提高运营和使 用的安全系数.对于连拱隧道V形汇水区地下渗流场的研究 变得尤为重要 图1隧道防排水结构设计断面 度场与应力场的改变均能作用到渗流场.三种作用共同发生 从而对渗流场的产生带来干扰。 1工程概况 该隧道长445m,设计行车速度80km/h;单洞净宽9.75m, 行车道宽7.5m.限界净高5m,最大纵坡<3%。隧道位于黄泥塘 4.2数学控制 对于隧道的地层情况和岩体特征,选取等效连续介质渗 流数值模拟计算法,把裂隙中的水流均分到所有岩体中,根据 连续介质要求来讨论,把岩体非连续介质看作是有对称渗透 张量的各向异性连续介质。再由连续性原理可得下式: 背斜北东倾伏端。相对高差120m,岩层在隧道范围内呈单斜 构造,进出口洞顶有居民分布。 隧道范围内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发育,基岩裂隙水主要由 大气降水补给。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泥岩裂隙、层间空隙 与风化孔隙中.设计涌水量是90t/d.实测涌水量是140ffd。 (K )+ ( )+ ̄-z(K )一 鲁 (1) 考虑到各向异性与非均质性的裂隙岩体。而且还存在地 下水补给的情况,采取渗透系数张量描述岩体裂隙的渗透特 征。进而,上式也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2作业方法 隧道用中导洞法,在洞口软弱围岩段采用大管棚等辅助 方法。 3隧道防排水结构设计 图1为示意图 在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设防水层, 通过中墙顶防水层与左右洞防水层连为一个整体.共同形成 鲁cK (K dy + 一+K 仆 +K塑)+ 掣dz ”dx "dy 隧道的防水体系.防水层材料为CCRPⅡ型橡胶板和无纺布。 0 (K )+w一 (2) 隧道排水体系由防水层背后环向软式透水管+50、中墙顶纵 向软式透水管小100、中墙内竖向排水铜管 100、路面下纵向 和排水侧沟共同组成。 此处:h是渗流场中任一点的水头(m);K…K、K 分别是 x、y、z方向的渗透系数(cm/s);Kii是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i,j= (s)。 排水钢管击100和边墙纵向透水软管+100、PVC排水管+60 X,Y,Z);W是地下水系统的源项(cm/s);S 是储水率;t是时间 4渗流场数值模拟计算 4.1裂隙岩体渗流基本特性 隧道的开挖会使得地应力的情况产生变化,并且裂隙在 岩体中的形状特征和存在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在隧道的 其就是裂隙岩体等效连续介质渗流的数学控制方程。 4-3边界条件 以隧道的横断面作为作业模拟模型.模拟模型中隧道的 上土层设定为35m.下土层也设定为35m.从而达到隧道开挖 5~3.5倍的要求。为了更快获得模拟结果,运用二 外围形成围岩松动区。隧道开挖时.将会导致地下水的平衡状 影响区间2.态受到破坏.隧道开挖的方向会有流动的地下水流入,地下水 维平面对数值进行演算.结构与尺寸采用与原型保持一致.力 50m ̄80m,简化地下流场为水平分布并设置 的渗流场不同和围岩变动区有很大的联系且会带来不同寻常 学模拟尺寸为1的渗流运动,主因是非连续介质渗流的高度离散性和各向异 性,再加上虚拟流速跟真实情况之间存在的较大波动。并且温 空隙水压力为0 4.4数学模型建立 交通建没 LOW CAR8t)N WoRLD 2013,5 5.3衬砌后渗流特性 用于分析岩体渗流的数学模型一般有:不连续面网络渗 4.流模型、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以及孔隙裂隙混合介质模型 混凝土因其良好的抗渗性致使采取衬砌施工的隧道.渗  目前,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以其计算结果直观、实用被广泛 透系数相比地层较低.可以有效的阻止地下水向隧道内渗流.隧道内的涌水量的减少,使得隧道内地下水位的降幅变缓,同 的运用于各种工程中 实际应用中,依据渗流数学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的组合 建立起隧道渗流场的数学模型.同时对模型中的隧道结构进 行平滑处理。原型隧道的埋深普遍大于计算边界条件值,为方 时使得空隙水压力的降幅随之变缓,地下水在隧道边界处的 流动方向向水平向转变 混凝土的衬砌收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不密实的问  便计算。孔隙水压力作水平考虑.同时考虑隧道中墙上方V形 题,又由于处理施工缝、变形缝等防水工作的软肋比较难把控.区域渗透系数变化(计算模型见图2、图3)。 图2计算简化模型示意图 图3 FLAG计算模型 4.5模型参数确定 表1中的数据是隧道围岩参数,依据水力学原理,空隙水 压力与地下水位的关系为: u=3'wh 此处:U是渗流场中任一点的孔隙水压力; 是水的密 度;h是渗流场中任一点的水头。 表1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岩性 ①Ⅲ级围岩 ②Ⅳ级围岩 弹性模量(GPa) l5.O 1O.O 泊松比 O.25 0-30 凝聚力c(MPa) 1.0 O.7 摩擦角 (。) 39 35 密度(kg/m ) 2650 2650 渗透系数(em/s) 64×104 64x10 4.5.1开挖前渗流场特性 隧道未开挖时,该处地下水以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行运动.且 地下水的分布受地质构造、岩石属性、地形地貌等等自然因素的 影响。根据模型的计算,隧道横断面范围内的地下水压力呈水平 分布.且孔隙水压力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5.2开挖后未衬砌前渗流场特性 围岩中含水层的结构会在隧道开挖后发生损坏,一些地 下水的管道也会因此裸露出来 由于变化了的水动力和平衡 情况下的围岩力学加上其他水体的共同作用会使得静止的岩 体力学产生流动现象。并且,要维护新动态的稳定,就要对岩 体力学的状态实施再次分配。岩体裂隙在发生此种变化的时 候,新的地下水渗流通道也随之产生了。 地下水通过渗水通道不断向隧道I晦空面流动并最终进入 隧道.其主要表现有:由于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位的降低,导 致孔隙内压力下降.促成隧道周围区域降低区的形成。不在范 围内的区域被隧道影响.在隧道的横断面,孔隙水压力对称分 布.孔隙水压力零值也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向下推移。 292 衬砌的渗透系数在1 ̄10-8和1×10 。之间采取对比性计算 在1X10 cm/s和l ̄10 oem/s之间渗透系数的变化.减少 了流入隧道的地下水量,,具体表现为空隙水的压力降幅变 缓。地下水的渗流运动能够出现新的动态平衡源于与隧道保 持一些距离的孔隙水压力重新分布为正常。 4.5.4 V形区域注浆处理后渗流特性 连拱隧道中墙上方有一V形区域.该区域依据计算表明 为水害危险区域,周围的水会不断的向此地聚集。人为的行动 改变了V形区的围岩的自然规律,变得更加松散.围岩的松散 致使裂隙形成,日积月累成为连拱隧道严重漏水区域 为了处 理好漏水区域,注浆技术采取了新的方案.实施后,V形区域 的围岩和空洞得到了填充以及加固.从而降低了该区域的渗 水系数.减少了该区域的储水量同时增强了结构的防水能力 . 取渗透系数10 m/s和10 oem/s的模拟实验.观察渗流场的 变化.从计算结果来看,对V形区采取注浆后,地下水渗透系 数明显降低,孔隙水压力与之前相比大幅增加.分布状况也趋 于合理。 该隧道130m严重渗水区域都使用了V形区注浆技 术,灌注材料为超细泥浆。经过2年多的观察.确定了该技术 的事件成果。案例的成功说明,对V形区注浆能够解决该区域 的透水的问题.为连拱隧道中墙渗漏水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 行的方案。 5结束语 连拱隧道的建筑与施工非常困难.结构防排水的施工工 程没有达到指标的话,将会给未来带来新的问题.再次维修也 会更加艰难,更加昂贵。多次实践证明,隧道建设中“宜分不宜 连”,如实际状况不允许,面对连拱隧道的建设必须加强对隧 道中墙V形区域的处理.采用注浆技术.保证隧道渗水系数处 于安全线以内.从而保障隧道的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梁峰,卢义玉,康勇,付彩霞,何正.渗流引起的隧道施工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以环山坪大跨度隧道为例 .岩石力学与工 程学报。2007(S1):02~O3. [2]李武,朱合华.连拱隧道典型裂缝、渗漏水病害调查与分析研究I J1.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15~16. 【3】刘志春,高新强,朱永全.裂隙岩体隧道非均质、各向异性等效渗流 模型及应用『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O1):O9—10. 收稿日期:2013-4—27 作者简介:唐宇霆(1972一),男,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铁 路专业项目管理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