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SAB=________dm ;VBC=________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s【答案】v 小 4.00 0.5 快 变速直线
t【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是v=s/t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同样根据公式v=s/t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因为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
(3)小车从10dm处开始运动,到达B点时对应的刻度为6dm,所以,
sAB=40cm,同理sBC=50cm =0.5m;tBC=15:35:23-15:35:22=1s;vBC=sBC/tBC=0.5m/1s=0.5m/s.
(4)由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vAB=sAB/tAB=0.4m/2s=0.2m/s,而
vBC=0.5m/s.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加速运动.
考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及其计算 92.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器材 原理 小车、斜面、金属片、______、停表 ______ 装置 装置 解读 (1)如图所示,斜面一端用木块垫起;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如图所示);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1(如图所示,每小格代表1s); (1)金属片的作用:确保终点在同一位置. (2)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的原因:______. 步骤 (4)根据测得的数据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部,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路程s2(如图所示); (6)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7)将所测数据填入下表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装置图中的数据完成表格: 表格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______ s2______ t1______ t2______ v1______ v2______ 方法 改变 器材/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运用了______法. (1)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中点所用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测出的v2会偏______. (2)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中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中点到达底端的路程和时间,从而计算出做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 法
理由:_______.
s【答案】刻度尺 v 便于测量时间 0.8 3s 0.27
t0.4 2s 0.2 组合 小 不正确 因为这样测得的下半程所用时间会偏长,导致测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偏小
【详解】
[1]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所以还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
s[2]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t[3] 斜面倾角过大会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过短,这样不方便时间的测量;
[4](1)根据上面的装置图可知:
s1=80.00cm-0.00cm=80.00cm=0.8m,
(2)t1=3s,
(3)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s10.8mv1=t==0.27m/s
3s1(4)小车通过上半程的路程: s2=40.00cm=0.4m, (5)小车通过上半程的时间:t2=2s, (6)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s20.4mv2=t==0.2m/s
2s2[5]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出路程,停表测出时间,然后运用速度的公式计算出速度,运用了组合法.
[6] (1)测量小车从起点到中点所用的时间时,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
则会使时间偏大,根据速度的公式可知:测出的v2会偏小;
(2)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小车运动过程,小车所在中点的速度不为零,而这种做法小车开始的速度为零,所以这样测得的下半程所用时间会偏长,导致测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偏小。
93.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 、________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 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________ .
【答案】秒表刻度尺0.180.150.225小车速度越来越快 【解析】 【详解】
(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35:05−10:35:00=5s,总路程s=0.9m,故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t=s
0.9𝑚=0.18m/s;上半段的路程s1=0.45m,小车运动时间t1=5𝑚𝑚110:35:03−10:35: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𝑚1=0.45𝑚=3𝑚0.15m/s;下半段的路程s2=0.45m,小车运动时间t2=10:35:05−10:35:03=2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𝑚2=2𝑚0.45𝑚=0.225m/s;(3)综上所述,可以2𝑚得出的结论是:小车速度越来越快。
【点睛】
(1)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2)本题的思路是: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t算出平均速度;(3)结合各段的速度大小,得出结论.
94.某同学为了研究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分别对行驶在公路上的三辆汽车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该同学观察到小轿车运动得最快,大客车其次,卡车运动得最慢。
s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答案】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 4、7或5、8或6、9
【详解】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的数据,在通过相等的路
程时,小轿车用时短速度快,大客车用时较长,速度慢,所以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7或5、8或6、9的数据,在所用时间相同时,客车通过的路程远速度快,卡车通过的路程较小速度慢,所以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点睛】
重点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可以通过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大小来比较快慢,也可以用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
95.某中学8年级一个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降落伞在空中的滞留时间长短问题的科学探究: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择的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保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落的高度和伞的面积______,改变伞的形状,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如果每次实验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只改变研究与他是否有关的量来探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__.
【答案】相等 控制变量法 【详解】
(1)要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必须保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落的高度和伞的面积相同,只改变伞的形状,这样才能正确进行探究实验.
(2)多个变量共同影响一个变量时,每次实验都要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只
改变研究与他是否有关的量来探究问题,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96.为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小波用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小波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应该选择图_____ (选填“乙”或“丙”) 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让两个纸锥从更_____的地方开始下落;
(2)小波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 下落过程,如图丁所示;
①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 B.
C. D.
②已知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照片的缩放比例为1∶30,则纸锥经过
B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_____m/s;
(3)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影响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影响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质量的大小有关
①小波在某次实验中看到B纸锥先落地,从而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对此,你认为小波所得的结论_____(选填“可靠 ”或“不可靠”),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
②为了验证猜想二,“不同”)简要的做法是选择形状_____(选填 “相同”、质量_____(选填“相同”、“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
【答案】乙 高 A 1.5 不可靠 没用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 相同 不同
【详解】
(1)[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
[2]比较下落快慢,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如果高度太矮,时间差距不明显,所以应从更高的地方开始下落。
(2)①[3]由图丁可知,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在相同时间下落过程先变大后不变,可知纸锥先加速后匀速,因此A图像符合题意。
②[4]由图丁可知,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C间的距离为1cm,所以纸锥由B到C的实际路程为
1cm×30=30cm=0.3m
时间为0.2s
st0.3m=1.5m/s 0.2s(3)①[5][6]实验(1)中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因此不能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小明所得的结论是不可靠的,要科学的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锥角大小关系,应该:用质量和半径相同的,锥角不同的两个纸锥做实验。
②[7][8]为了验证猜想二:影响纸锥下落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质量的大小有关,应该: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如果质量不同的纸锥速度相同,说明最大速度与质量无关,如果质量不同的纸锥速度不同,说明最大速度与质量有关。
97.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 (2)根据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判断小球的速度是否变化。
【答案】(1)小球沿斜面下滑通过前半段的路程S1和时间tl,通过全程的路程要S2和时间t2 (2)v=S/t
【解析】 【详解】
答:(1)必须收集的数据有:前半段的长度s1,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t1;全程的长度s2,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t2,前半段路程的速度v1,全程的平均速度v2;
(2)根据v1=t1
1s
v2=t2
2s
比较v1与 v2看速度是否变化。
9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如图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___ 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 (填“大”或“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AC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s【答案】v= 小 减小 大 变速 2.4
t【详解】
s(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即根据该公式进行速度计算;
t(2)[2][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s(3)[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t算出的速度偏大。
(4)[5]由图知: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相同路程时,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
[6]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
s=120cm=1.2m,
时间t=5s, 平均速度:
v==
st1.2m=2.4m/s。 5s99.测定沿斜面运动的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测量路程用 ;测时间用 ,测得斜面全长为80cm,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它的底端所用的时间为5s,小车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用时间为3s,请你将数据填入下表.
路程s/m s1=0.8 运动时间t/s t1= 平均速度m•s﹣1 v1= s2= s3=s1﹣s2=
t2= t3=t1﹣t2= v2= v3= 【答案】刻度尺;秒表;见表格 【解析】
试题分析:(1)从速度的公式v=可知,要想计算出速度,应该需要工具测出距离和时间.
(2)斜面全长为80cm,小车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由此便可以计算出全程、上半程和下半程,已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5s,小车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用的时间为3s,由此便可以计算出t1,t2和t3,最后再利用公式v=计算速度.
解:
(1)要想计算出速度,应该知道距离和时间,需要利用刻度值测距离,利用秒表测试间,因此需要的器材为,刻度尺和秒表.
(2)已知斜面全长为80cm, 全程s1=80cm=0.8m,
下半程s2=s3=s1=×0.8m=0.4m,
又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5s,小车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用的时间为3s,
所以t1=5s,t2=3s,t3=t1﹣t2=5s﹣3s=2s, 由此可知: v1=
=
=0.16m/s,
v2==≈0.13m/s,
v3===0.2m/s.
填表如下: 路程s/m s1=0.8 s2=0.4 s3=s1﹣s2=0.4 运动时间t/s t1=5 t2=3 t3=t1﹣t2=2 平均速度m•s﹣1 v1=0.16 v2=0.13 v3=0.2 故答案为:刻度尺;秒表;见表格.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距离和时间的测量,并可以利用公式v=计算速度,在代入数值的时候应注意要一一对应.
100.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
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便于减小____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测量产生的误差.
(3)如图,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 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4)如图,小组的成员分别画了小车从A运动到C的几个图像,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____
s【答案】v= 小 时间 40.0 0.2 C
t【详解】
s(1)[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t(2)[2][3]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避免斜面太高时,小车运动速度太大,运动时间太短,难以测量,即减小时间测量时产生的误差;
(3)[4]由图可知: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sAB=80.0cm-40.0cm=40.0cm
[5] 小车从B到C经过的路程为:
sBC=40.0cm-0.0cm=40.0cm
小车从B到C的运动时间为:
10:35:05-10:35:03=2s
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BC=
sBC40.0cm==20.0cm/s=0.2m/s tBC2s(4)[6]小车由静止释放,在重力、支持力、摩擦阻力作用下,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沿斜面做加速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图像的斜率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
五、计算题
101.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
(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1) 80m (2)0m 【详解】 (1)∵v=,
∵汽车行驶的路程:s1=v车t=20m/s×4s=8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2﹣s1, ∵s=
=
=0m.
答:(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8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0m.
102.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0.5s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
【答案】340m.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声音传到较近的峭壁的时间是:t1 =1/2×0.5s=0.25s, 声音传到较远的峭壁的时间是:t2 =1/2×1.5s=0.75s,
所以声音传到两边峭壁用的总时间是:t=t1 +t2 =0.25s+0.75s=1s, 由v=s/t知道山谷的宽度是:s=vt=340m/s×1s=340m.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知道回声的路程是人到山崖距离的两倍,然后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求解.
103.太阳光传到地球上时间约8min,求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多少m?合多少km?
【答案】(1)1.44×1011 (2)1.44×108 【解析】 【分析】
知道光的传播时间和速度,根据公式v= 【详解】
s,求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ts∵v=∴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ts=vt=3×108m/s×480s=1.44×1011m=1.44×108km,
104.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辆汽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8:00从上海进入高速公路,8:40到达苏州,驶出高速公路,上海到苏州的路程为84km。该车是否超速?
【答案】见详解 【详解】
该汽车从上海到苏州的时间
2t=40min=h
3汽车从上海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s84km/hv===126km/h2 th3已知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因
126km/h>120km/h
所以该汽车超速。 答:该汽车是超速的。
105.如图为一种工作椅,工作椅上表面光滑且始终保持水平。上面放置一长为3 m的刻度尺。刻度尺的右端与椅子右端对齐,左端A与靠背B相距也是3 m。已知刻度尺的质量为600 g,刻度尺的底面积为300 cm2。求:(g取10 N/kg)
(1)刻度尺的重力是多少?
(2)刻度尺以2 m/s的速度向左匀速滑动,经过多长时间刻度尺撞上靠背? (3)刻度尺以大小为1 m/s的速度弹回,向右匀速滑行。若刻度尺对工作椅的压强为p,则从刻度尺刚弹离靠背起计时,过了4 s,压强p为多大?请在图乙中画出0至4 s压强p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答案】 6 N 1.5 s 300 Pa
【解析】(1)根据题意知道,刻度尺的质量是:m=600 g=0.6kg,所以刻
度尺的重力是:G=mg=0.6kg×10N/kg=6N;
(2)因为刻度尺左端A与靠背B相距s=3m,由v=s/t知道,刻度尺撞上靠背的时间是:t=s/v=3m/2m/s=1.5s;
(3)刻度尺反弹回来直到尺子右边沿和椅子右边沿对齐的时间是:
t′=s′/v′=3m/1m/s=3s,在此过程中,尺子对椅子的压强是不变的,且压强是:p=F/S=G/S=6N/0.03m2=200Pa;
接下来的1s,露在椅子外面的长度是:s″=v′t″=1m/s×1s=1m, 尺子此时在椅子上的长度是:L=L尺-s″=3m-1m=2m, 设尺子和椅子的接触面积为S′,则3m/2m=0.03m2/S′,故
S′=0.03m2×2m/3m=0.02m2 ,
所以此时尺子对椅子的压强是:p′=F/S′=G/S′=6N/0.02m2=300Pa; 故0至4 s压强p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如图: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重力、速度、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关
键是明确尺子在移动过程中接触面积的变化。
106.小明一家驾车旅游经过某处时,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所示,求:
(1)若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揭阳市用了0.6h,则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揭阳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100km/h;(2)0.75h. 【详解】
(1)由交通标志牌知,“净月潭60 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净月潭路程为60 km,
小明爸爸驾车从此处到达净月潭用了0.6 h,所以车的平均速度:
vs60km100km/h. t0.6h(2)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从标志牌到净月潭这段路程,速度不能超过80 km/h,所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净月潭的最少时间
tS60km0.75h. v80km/h107.小红一家人去桂林旅游,美丽的桂林山水令小红全家人十分陶醉。在两座相距s米的大山之间, 小红爸爸大喊一声,小红听到了好几次回声,心里十分快乐。小红测出了头两次回声时间间隔是 t 秒,则他们离两座山的距离各有多远?(已知声速为 v 米/秒)
【答案】
2svt2svt, 44【详解】
解:设他们离较远的一座山的距离为s1,则有
2s12ss1t
vv解得,他们离较远的一座山的距离为
s1他们离较近的一座山的距离为
2svt 42svt2svt 442svt2svt答:他们离较远的一座山的距离为,离较近的一座山的距离为。
44s2ss1s108.一次张先生去出门办事,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车上电脑自动计费器上打印出的车费。试求:
(1)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2)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单价按超过起步价内路程后开始计算,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
【答案】(1)72km/h(2)3km 【详解】
(1)由车费可知,
1t=7:35-7:30=5min=h;
12出租车的速度:
6kmsv=1=72km/h;
ht12(2)若该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交费16元,超过起步价的为6元 则在起步价外行驶的路程:
s′=
6元=3km;
2元/km则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为:
6km-3km=3km。
答:(1)出租车行驶的速度为72km/h; (2)在起步价内最多能乘的路程为3km。
109.草原上,一只野兔在草地上以15m/s的速度向前方60m处的树洞奔跑,一头猎豹在野兔后方40m处奔跑追击野兔,猎豹若想追上野兔,其速度应不小于多少?
【答案】25m/s 【详解】
野兔到洞口的时间
s160mt1==4s
v115m/s猎豹若想追上野兔,所用时间不能大于4s,其最小速度
ss1s260m+40mv2==25m/s
t1t14s答:猎豹若想追上野兔,其速度应不小于25m/s。
110.如图所示为直-9型舰载直升机。该直升机有效载荷1 863 kg,最大起飞质量3 850 kg,最大续航时间5 h,下表是直升机航行时所受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g取10 N/kg)求:
(1)直升机上升时机翼上方的压强________机翼下方的压强; (2)直升机以最大起飞质量水平匀速飞行时的升力_____; (3)该直升机3 min竖直上升至756 m高空的平均速度____;
(4)当直升机以8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巡航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_____。
速度v(m/s) 0 20 100 00 40 400 60 98阻力f/N 1 600
【答案】小于 3.85×104 N 4.2 m/s 1.28×105 W 【详解】
(1)由于机翼都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机翼上表面的路程大,所以空气通过机翼上表面的流速大、压强小,通过下表面的流速较小、压强大,所以机翼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
(2)直升机以最大起飞质量水平匀速飞行时,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与升力是一对平衡力
升力
F=G=mg=3 850 kg×10 N/kg=3.85×104 N
(3)直升机竖直上升的平均速度
s756mv==4.2m/s
t360s(4)由表知道,直升机以8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巡航时所受的阻力为1 600 N,此时牵引力等于阻力,即
F牵=f=1 600 N
故直升机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WF牵sPF牵v=1600N80m/s=1.28105W
tt答:(1)直升机上升时机翼上方的压强小于机翼下方的压强; (2)直升机以最大起飞质量水平匀速飞行时的升力是3.85×104 N; (3)该直升机3 min竖直上升至756 m高空的平均速度4.2 m/;
(4)当直升机以80 m/s的速度水平匀速巡航时,发动机的输出功率1.28×105 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