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解
2006年湖南卷要求考生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如下: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此题依据2006年语文科《考试大纲》的精神,采用标题作文的形式,并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做了一定,要求考生依据命题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细读此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依然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想,自觉站在考生的立场,与考生一道去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导考生写出自己应有的真情实感和体验认识,但采用的命题方式是标题作文,而不是往年的“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
标题作文,是广大考生特别熟悉的一种命题形式,但今年这道标题作文不同以往。以往的标题作文,只是给出个标题。今年这道题,在给出题目之前先列出了“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然后叫考生以“谈意气”为题作文。这也就意味着,命题对考生的立意有一定规定——你既可就三个义项比较全面地谈“意气”;也可只取其中一个义项来谈“意气”,但不能脱离命题这三个义项而随意发挥。
命题虽列出《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意气”一词三个义顼,但要审好题,还需考生调动自己的积累,细心体味这三个义项。
“意气”,一词的第一个义项是“意志和气概”。“意志”指的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如意志坚强,意志薄弱,不屈不挠的意志。”“气概”指的是“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如吟英雄气概,气概非凡,” “意志”“气概”合用,便构成了“意气”的第一个义项。就这一层意义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一种向上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如意气风发,意气昂扬。
“意气”一词的第二个义项,是“志趣和性格”。“志趣”指的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性格”指的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懦弱、粗暴等。” 就这层意思说,“意气”一词,多用来指朋友间的相知相识,如意气相投。
“意气”一词的第三个义项,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个义项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年轻人,容易偏激,任性,事后又免不了以“意气用事”自责。
以上解说,并不意味考生审题时要去“背词典”,而是试图通过条分缕析的分析,让考生明白,“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分别指向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交友”和“处事”。命题虽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对“意气”一词三个义项作了说明,但一眼就能概括出“精神面貌”“交友”和“处事”这三个方面,也还是需要水平的。很明显,命题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明确“意气”一词的三个义项之后,接下来便是角度的选取。前面说了,这道题,既可就三个义项作比较全面的论述,也可取其中—个义项来谈“意气”——这就有个角度选择的问题。
考生一般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最有体会、最便于发挥的角度来写。例如,你对年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最有感触,或是对年轻人的交友有着独特的认识,或是对年
1
轻人的偏激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选择最有体会、最便于发挥的一个角度来谈,写作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角度的选择只是解决了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立意,“文以意为主”,—个好的立意,对文章是至关紧要的。立意应基于自己的生活感受,脱离自己的生活感受,文章就容易写得泛;立意还应建立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才能写出新意来。如交友,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强调“意气相投”,但在特定情况下,“意气相投”也可能成为坏事,这就有个正确对待“意气相投”的问题。又如,一般情况下,“意气用事”不是好事,但在特定情况下,“意气用事”也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就有个正确对待“意气用事”的问题。总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具体的分析,才能把文章写得充实、深刻。考生如选取几个义项联系来谈,如,“新时代的青年要意气风发,不要意气用事”,“我 们不要意气用事,而要意气风发”,“朋友间既要意气相投,又不要意气用事”等,选取两个以上的义项来谈,各义项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拼凑。
命题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还涉及选材的问题。
今年的作文题,是个很“生活化”的命题,其中三个义项都直指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直指年轻人成长过程三个重要的方面——“精神面貌”“交友”“处事”,考生应该是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整体上呈现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如,要考生写一篇议论文,他们大多会以一段漂亮的排比句开头,然后不管命题需要不需要,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一路写来,最后简单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不少教师乐于传授这样一种模式,很多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模式。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文风。去年,在全国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评审会上,有专家就曾指出,湖南以“跑的体验”为题,北京以“说安”为题,两个命题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从报刊发表的优秀作文来看,考生们根本不顾命题要求,都按上述模式一路写来。专家们呼吁,大家应抵制这种不好的文风。所以,湖南卷这三年来一直都在强调,考生应联系自己的经历、感受、体会、认识来写。
“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不意味着不能写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关键是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如,谈及年轻人应具的精神面貌,考生可能会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能会想到李贺《致酒行》中“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还可能会想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甚至还会想到陶渊明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很正常的,其至是很精彩的,关键是能切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如果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不能视为好文章,
今年作文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义项,不仅对考生审题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行文上也应有所讲究。
由于写的是议论文,行文应有一定的逻辑性,如单纯以抒情线索为行文,就不像议论文了。由于“意气”一词有三个不同的义项,在行文中,“意气”一词的运用,必须保持与论题的一致,才不致逻辑紊乱。
要求写“议论文”,是对多年来“不限文体”的一种反拨,作为一种导向,我们在评卷时应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但对文体的界定还宜宽泛点,一些夹叙夹议的散文仍应视为议论文。
[湖南省2006年高考作文评卷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