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三)
一.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1.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2.古诗词赏析。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此身:指白梅。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1)这首诗运用“ ”的表现手法,诗人以 自况,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2)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的精妙。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偏远落后的永州而作。②杳杳:幽远。
(1)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一句有何深刻的含义?
第1页(共21页)
①
②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说说诗人笔下的白梅有哪些特征。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孤桐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B.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几百寻”突显了孤桐的高大挺拔。 C.“阳骄叶更阴”暗示诗人在政治上得到的阻碍力量越大,信念越坚定。 D.“愿斫五弦琴”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2)这首诗借“孤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6.诗歌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第2页(共21页)
①
②③
A.的这首咏梅词,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一个“她”字就是例证。
B.这首咏梅词翻出了新意,古人写梅花的诗词风格多是“豪放”的,而的这首词却是“婉约”的。
C.一个“俏”字不单描写出梅花之美,更是刻画出她那种旁若无人的“顾影自得”之态。
D.此词塑造了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形象,意在鼓励人们要像梅花一样具有迎接一切艰难险阻的乐观且自信的精神。
(2)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说说“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在词中有何妙用?
7.古诗文阅读。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小红:浅红。③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④梅格,红梅的品格。⑤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1)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邹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页(共21页)
①
②
③④
⑤
①
②③
A.首句写松菊凋败景象,实为衬托牡丹的傲然挺立。
B.第二句中的“独”字用得妙,写出诗人一个人在欣赏牡丹,体现出孤寂之感。 C.这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诗中借牡丹来抒发情感。
D.“咏”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的物象都围绕着“咏”字来展开。 (2)根据诗人的经历,请说说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哪些情感?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材料二】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②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③藉:凭借。④西陆:指秋天。⑤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⑥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材料二】中的“ ”一词准确地点出【材料一】中蝉的特点,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2)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
见 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第4页(共21页)
①②
③
④⑤
⑥
(1)“忽惊空谷有佳人”中,“佳人”指的是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此句流露了诗人 之情。 (2)品析“天寒日暮吹香去”中“香”的含意。
第5页(共21页)
2023年04月20日试用的初中语文组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1.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分析】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这是他的一首思乡、思亲之作。前两句写诗人端着酒杯,面对新开的鲜花,表面上是喜笑颜开。后两句,问花枝和酒杯,则凸显了诗人无亲无友的孤独处境。从全诗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描绘。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找到所要描绘的物象;然后结合背景和上下句的内容,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画面内容。这句诗所描绘的物象为“花枝”和“杯”;结合最后两句的感喟,很容易联想到诗人昔日与故人相处的时光。据此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句话诗人对着“花枝”和“酒杯”来发问,显然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友、无亲,才对着“花枝”和“酒杯”发问,可见诗人内心的孤独。从中我们也能读出,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答案:
(1)示例:左手捻着鲜嫩的花枝,右手高举酒杯,昔日与好友在林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2)示例: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枝”与“杯”人格化,作为诗人提问的对象,突出强调诗人是独自赏花饮酒,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落寞心境,以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6页(共21页)
翻译:
寄情于花,寄情于酒,欣喜花的盛开,左手拿着花枝,右手端着酒杯。 想问问花枝和酒杯,老朋友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呢?
【点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首先应明确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通过修辞手法所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最后结合全诗点名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或是所体现的题旨。
2.古诗词赏析。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此身:指白梅。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1)这首诗运用“ 托物言志 ”的表现手法,诗人以 白梅 自况,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2)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的精妙。
【分析】《白梅》是元代王冕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人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同时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白梅》是元代王冕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诗人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同时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意思是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答案:
(1)托物言志 白梅
第7页(共21页)
(2)以“冰雪”衬托“白梅”的“白”;以“冰雪”表现生存环境恶劣,衬托“白梅”的坚忍耐寒。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比作自己,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偏远落后的永州而作。②杳杳:幽远。
(1)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一句有何深刻的含义?
【分析】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前四句的意思是: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根据句意描绘画面即可。
第8页(共21页)
①
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往事如潮,涌上心头。他极想攀折一枝寒梅,赠与友人聊以表达慰勉的情意。可是转念一想,千里迢迢,山水阻隔,这是无法如愿的。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两句诗是紧承上两句发展出来的,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诗人意识到,由于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势将枯萎凋零,于是喟叹:“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 答案:
(1)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夜晚北风吹来阵阵暗香,清晨在浓霜中增添着洁白的光泽。描绘了一幅昂扬向上、生机盎然的画面。
(2)眼看梅花即将枯萎凋零,我将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凋落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译文:
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朵儿映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来抚慰远客?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说说诗人笔下的白梅有哪些特征。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白梅》是元代王冕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人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同时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第9页(共21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冰雪林中著此身”意思是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由此可以看出白梅的耐寒(或坚强、坚韧);“不同桃李混芳尘”意思是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由此可以看出白梅的清高(或冰清玉洁、高洁);“忽然一夜清香发”意思是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白梅的清香(或有香味);“散作乾坤万里春”意思是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由此可以看出白梅的报春之意。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这两句诗将白梅和桃李进行对比,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诗人以桃李反衬白梅,赞扬了白梅冰清玉洁,傲雪斗霜,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同时,这两句诗也运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法,诗人借白梅表达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答案:
(1)耐寒(或坚强、坚韧),从“冰雪林中著此身”可以看出;清高(或冰清玉洁、高洁),从“不同桃李混芳尘”可以看出;清香 (或有香味),从“忽然一夜清香发”可以看出;报春,从“散作乾坤万里春”可以看出。
(2)运用了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赞扬了白梅冰清玉洁,傲雪斗霜,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第10页(共21页)
①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孤桐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B.首联“森森”写出了孤桐的茂盛繁密,“几百寻”突显了孤桐的高大挺拔。 C.“阳骄叶更阴”暗示诗人在政治上得到的阻碍力量越大,信念越坚定。 D.“愿斫五弦琴”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2)这首诗借“孤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分析】《孤桐》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C.正确。
D.有误,“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联系注释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写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前六句表现孤桐的特点: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为人要正直虚心,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坚定信念;万难不屈;“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用典,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答案: (1)D
第11页(共21页)
②③
(2)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坚的人生态度。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译文: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点评】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能不能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6.诗歌阅读。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的这首咏梅词,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一个“她”字就是例证。
B.这首咏梅词翻出了新意,古人写梅花的诗词风格多是“豪放”的,而的这首词
第12页(共21页)
却是“婉约”的。
C.一个“俏”字不单描写出梅花之美,更是刻画出她那种旁若无人的“顾影自得”之态。
D.此词塑造了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形象,意在鼓励人们要像梅花一样具有迎接一切艰难险阻的乐观且自信的精神。
(2)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说说“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在词中有何妙用?
【分析】《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者的操守与傲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CD.正确。
B.有误,《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表现一个无产阶级家乐观豪迈之情。“是‘婉约’的”理解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妙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交代了时间,“已是悬崖百丈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梅花盛开的形象。“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者的操守与傲骨。更好地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及乐观自信的精神。 答案: (1)B
(2)“风雨”“飞雪”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梅花却开的如此绚烂,更好地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及乐观自信的精神。 翻译:
《卜算子•咏梅》():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
第13页(共21页)
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古诗文阅读。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小红:浅红。③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④梅格,红梅的品格。⑤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句,在此,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境界不高。 (1)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象。词刻画了玉洁冰清、不流时俗的梅花形象。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全词托物咏志的手法,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由此产生的懒散心态。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示例:以梅自况。诗人咏梅,实际上是他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在诗人眼中,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词尾“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 答案:
(1)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或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和幽独超逸、自甘淡泊(清冷、自爱)的形象。
第14页(共21页)
①
②
③④
⑤
(2)示例一:以梅自况。诗人咏梅,实际上是他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在诗人眼中,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词尾“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
示例二:借用诗句,对比衬托。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词尾“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梅花与桃李同框,构成对比,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
示例四: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而“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间接抒情,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诗老不知梅格在”作结,抒发作者的议论: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方,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点评】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进行赏析。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第15页(共21页)
咏牡丹(其二)
卞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①卞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邹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据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写松菊凋败景象,实为衬托牡丹的傲然挺立。
B.第二句中的“独”字用得妙,写出诗人一个人在欣赏牡丹,体现出孤寂之感。 C.这是一首借物咏怀之作,诗中借牡丹来抒发情感。
D.“咏”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的物象都围绕着“咏”字来展开。 (2)根据诗人的经历,请说说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哪些情感?
【分析】诗歌第一句写草堂前的松菊凋零,一片衰败景象,第二句却写了西园的枯枝牡丹独自挺立,二者对比鲜明,突出了牡丹的坚韧。三四句借物喻人,借枯枝牡丹的坚韧有节,来表达诗人的高尚气节。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独”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自是枯枝存劲节”描写的是枯枝牡丹坚劲的气节,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故人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 答案: (1)B
(2)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与感激。 译文:
草堂前的松菊凋零破败,西园的枯枝牡丹却傲然挺立。是因为枯枝牡丹有坚劲的气节,
第16页(共21页)
①
②③
只有依依不舍的等待着守边爱人的归来。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材料二】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②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③藉:凭借。④西陆:指秋天。⑤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⑥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材料二】中的“ 高洁 ”一词准确地点出【材料一】中蝉的特点,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 ..(2)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分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第17页(共21页)
①②
③
④⑤
⑥
《在狱咏蝉》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狱咏蝉》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蝉》作者托物寓意,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材料一中的“高洁”点出材料二中蝉的特点,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写蝉声高远播,意在表明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会扬名,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 和高度自信。《在狱咏蝉》作者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借“玄鬓”“白头吟”抒发自己时运不济的满腔无奈与愤懑之情。 答案:
(1)高洁 托物言志
(2)①虞世南《蝉》写蝉声高远播,意在表明自己才华出众,无需靠什么,自会扬名,流露出自信、清高之情;②骆宾王《在狱咏蝉》写蝉因“露重”而不能高飞的艰难处境,实则抒发自己时运不济的满腔无奈与愤懑。 译文:
《蝉》: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在狱咏蝉》: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
第18页(共21页)
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点评】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
见 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忽惊空谷有佳人”中,“佳人”指的是 梅花(梅) ,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此句流露了诗人 惊喜 之情。 (2)品析“天寒日暮吹香去”中“香”的含意。
【分析】梅在中国文化中是君子的形象,咏梅之作大都赞其傲霜斗雪,自强不息,所谓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此诗亦属这一类咏作,但全从周围写去,写尽环境的艰苦以反衬梅花的品质。空谷二字写其寂寞孤独,更表现其遗世。佳人喻梅花,亦喻才志美好的理想人格。后两句略含愁怨,似有生不逢时之叹,故于诗中表现出缠绵凄婉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诗歌理解。结合题目《见梅》,表明诗人整首诗的描写对象应是梅花,因此这里的“空谷有佳人”,“佳人”便指梅花。其次从修辞手法看,最容易混淆的是拟人与比喻。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比喻是把本体比作喻体的过程,且是不同类的事物。这里明显是借花喻人,并非是把梅花当作人来写,因此选择“比喻”更合适。从而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中字词赏析。回答“香”的含义,因此从本义、语境义、中心义三方面回答。诗文主要写梅花,这里的“香”可指梅花的香气。而作者写梅花,必然有托物言志之意,因此这里傲然挺立的梅花所散发的香气,也与诗人的气质与精神有关,因此香气可指作者的才华抱负。而“天寒日暮”和后文的“是冰霜”“不是春”则表明了环境的困苦,对应到作者自身,便是生不逢时的悲凉。
第19页(共21页)
答案:
(1)梅花(梅);比喻;惊喜。
(2)既指梅花的香气,也指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对即可) 译文:
白云绕着山冈,溪水绕着山村,忽然惊喜,空谷中有位佳人。天寒日暮,微风吹去芳香,到处都是冰霜,无处寻春。 【点评】如何解答辨析诗歌内容的问题。
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
第20页(共21页)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