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专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释】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二)禁林春直 [宋]李昉①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②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注释】①李昉:宋太宗时两任宰相。②直阁,大臣值班的场所。直,同“值”,值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六句侧重写景,用笔细腻,写出直阁院内春景,表现馆阁宁静安闲的日常生活。 B.首联从馆阁门帘晃动投射的春日写起,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鲜明的对比。 C.颈联以工笔描绘两种景物,黄莺啼啭,燕子翩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扣紧“春”日。 D.尾联回扣题目指向,切合作者身份,以抒发感受作结,也透露出作者做官的微妙心态。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释】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2.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
(四)度大庚岭①
[唐]宋之问
②③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④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被贬到大庚岭时所作。②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③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④翥(zhù):鸟向上飞举. 1.下列句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
B.颔联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这联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庚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C.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要那间。这两句在写景中,正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D.尾联用了西汉贾谊遭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酬周参军 吴均【注】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释】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2.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七)二月四日作①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点明时节,写出了早春风力轻柔、乍暖还寒的特点。 B.诗人借轻柔之风、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的景色。 C.前两句描写春景,为下文诗人抒发自己的情绪蓄势。
D.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衬托出作者虽闲居在家却旷达乐观的心境。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八)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2分)
(九)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近及远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
的图画。
B.颔联用“纵横”与“高下”相对,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由此可见自由宁静气氛。
C.尾联写自己的感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 D.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渊明诗的风格相近。 8.请从表现手法上对颈联作一赏析。
(十)月夜
杜甫
今夜部州月,国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都(f0)州:今陕西富县,安史之乱时,杜甫率领全家避乱的地方。②中:家中的妻子。③云鬓:古时形容女子浓黑柔美的鬓发。 11.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月夜想象远方的妻子独自望月,也暗中表现了自己在长安独自望月。 B.颔联句“遥怜”“未解”两词写儿女尚小,不理解母亲的愁苦,表现诗人内心悲凉。 C.从颈联“湿”“寒”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长时间呆在外面,寄月思人,无比凄苦。
D.尾联表达了诗人期盼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流露出对造成家人分离的战争的痛恨。 12.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之情,表面上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上是写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十一)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节候和地点,早春时节,野草茁长,遍地青青,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
B.三四句写燕子尚未归巢,迷蒙的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晴日艳丽的容光。
C.第二句以问句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的吹拂下,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D.三四句是对春景的具体描绘,细腻而婉转地表达倚阑人的情感,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 1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二)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释】①槎(chá):木筏。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后日相思”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法相似,都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远方,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C.“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 D.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三)江城子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③远,空怅望,过维扬④。
【注释】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ɡuó):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记功。③双阙:指代朝廷。④维扬:即扬州。宋室南渡后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惨重。
1.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本词作者着力渲染了敌人去后扬州的残破。 B.词中的“沙”“草”“天”“路”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景象。
C.词上片前五句描写见闻,下片结尾处点维扬,全词中间部分集中抒情,这种写法能使结构紧凑。
D.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想奔赴沙场、英勇杀敌的报国壮志。 2.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精心刻画发出“悲怨声”的形象。 B.首联由秦筝联想到“秦人悲怨声”,以此渲染氛围,奠定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较颔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D.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此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真切感人。 2.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十五)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宋]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
离人泪。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写秋山行旅图,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 B.首句点出行旅的时令是秋天下雨的时候。
C.“凄凉只恐乡心起”写词人踏上旅途,乡思将起,难以防范,所以内心凄凉。 D.“一声征雁”景中寓情,表达了羁旅乡思。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十六)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①城上西楼②,倚清秋③。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④,簪缨⑤散,几时收⑥?试倩⑦悲风吹泪,过扬州⑧。
【注释】①金陵:南京。②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③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④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⑤簪缨: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⑥收:收复国土。⑦倩:请。⑧扬州:地名,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景,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B.“夕阳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C.这首词下片由写景转到委婉地谈论国事。 D.“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十七)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③。此身如传舍④,何处是吾乡! 【注释】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④传舍:驿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那样的悲伤。 C.“故山”两句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有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何处是吾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2.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十八)[甲]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释】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
[乙]清平乐
【宋】晏殊
金风①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②花残。斜阳却照阑干③。双燕欲归时节,银屏④昨夜微寒。
【注释】①金风:秋风。②紫薇朱槿:紫薇、朱槿皆是花名。③阑干:栏杆。④银屏:银饰屏风。
1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开头两句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京,时令是在冬季。
B.乙词以“细细”形容金风,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 C.甲词中一“换”字表现出词人想寻求解脱,而他又明知这不能换来真正的快乐的悲哀。 D.乙词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使词中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的内心的感伤。 18.请你说说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2022—2023学年下学期中考语文总复习训练三
古诗词阅读专题 参
(一)1.B (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
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1.【解析】选B。“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首联写馆阁春日辉照,帘幌轻明,静谧恬淡的气氛。
2.全诗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悦的心情,结尾二句则转而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2分)(意思对即可)
(三)1.A(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2.示例: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四)1.C(解析:没有正面表达感情)
2.首联写度过大庚岭诗人停下车来,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这“一望”的“一”字,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五)1.【解析】选D。“刚劲”错误。
2.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
(六)1.D
2.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七)1.D【解析】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形容的是“飞碟鸣鸠”,反衬了自己落职闲居的苦闷。
2.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八)1.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九)1.D 【解析】“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表述不正确。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语言平易,淡静有味。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并没有用“含蓄隽永之语”。 2.“鸡鸣午”“犬吠昏”,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村的静谧、和谐。表达了作者的山村宁静、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颈联“静憩鸡鸣午”说的是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村民的悠闲恬适。这种用“正午时的鸡鸣”来表现山村之静的手法叫“以动写静”,手法是“衬托”;“荒寻犬吠昏”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既表现山村之静谧,又体现山村的和谐,也运用了衬托。幽静的山村,人们闲适自在的生活,正体现作者在尾联中流露的对这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之情。综上所述归纳概括即可。
(十)1.C(把“诗人”改为作者的妻子) 2.作者如此曲折构思的笔法,含蓄表达,能令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思亲想家的怀念之情无比深沉。
(十一)1.A【解析】诗句“苏溪亭上草漫漫”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仲春时节,不
是“早春时节”。故选A.
2.通过对浓郁而迷蒙的暮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沉重而忧郁的怨别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分析作答。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燕子不归春事晚”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诗人沉重而忧郁的怨别之情。
(十二)1.【解析】选C。C项,错在“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草草杯盘”虽然字面上是指粗劣而简单的酒肴,但字里行间并无愧疚之意。只是表明临别匆匆,无心吃喝,或只是对自己准备的酒肴的自谦之语。
2.①惜别之情,相思之意。这是送别词,“后日相思”直接点明了别后将有的思念情怀。②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地角天涯”写路途遥远,“冥冥四月黄梅雨”讲天气不好,这就暗示了朋友行程的艰辛,表现词人对朋友的牵挂。③对朋友的叮咛与劝诫。词人希望朋友莫贪钱财,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④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希望朋友有良好政绩,前程远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十三)1.A(着力渲染敌人去后扬州的残破有误)
2.“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十四)1.D
2.①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十五)1. B(从“霁”可以看出是雨后初晴的日子,而不是下雨时)(2分) 2. 表达了词人的羁旅乡思之情。
(十六)1.C(是直言国事,而非委婉)
2.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情感,也是流露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表
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之情。
(十七)1.B(“凭将清泪洒江阳”抒发了词人思人、思乡、离别、宦游等复杂情感;“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抒发的是知音难觅的感叹。)
2.在送别之际,词人频频劝酒,以解离愁;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为下文酒后抒发感慨做铺垫。
(十八)1.A 【解析】 第一首词上片开头两句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京,时令是在深秋。 2.甲词作者通过描绘秋天景象营造了瑟瑟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乡之切和对友情的珍惜。 乙词通过描绘作者在小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忧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