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卷第5期 浙江树学学报 Vol、6,No.5 2006年9月 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Sep、2006 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凌伟荣 (浙江树学人文学院,浙江板.州310015) 摘 要:在2O世纪中西文化;中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提出了以 “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主张。这一文化选择深深地影响了,qs}时期的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的 伤痕、寻根、新写实等小说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对我们如何真正实现文化的现代抉择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化选择;新时期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14(2006)O5—0098一O5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可以认为是 意识下的民族自大病、礼治文化下的主奴根性,仁学 文化转型时期,一是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 框架下的个体性的丧失,以及传统文化熏染下 期,一是新时期再度出现文化热潮的十年代。 的“静”的人生主张,鲁迅明确提出:“是故将生存两 尽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不同,但两者还是 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 呈现出了许多相似之处:即文化背景上的封闭到开 其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作出了一个以“立 放,理想价值的失落与重构,以及终极意义上对 人”为核心的文化反省和选择。这是他置身于中国 “人”的不懈关注。这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 近现代转型的大潮中,对中国人如何最终摆脱奴役 为有利的背景。 和贫困:迈进“世界人”行列这一严峻现实问题不断 在近代中国遭遇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特 探索与思考的结果,是他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 定历史时期,如何对待由终极关怀的失落而引发的 程对人类及人类个体的存在意义这一具有终极性意 意义危机,以及在意义危机当中如何寻找新的价值 义问题: 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这一文化选择也深 支持,建构新的意义系统,往往成为当时“先进的中 深地影响了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他的全部 国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理想的一个显著标志。 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围绕着“立人”——发现人、解 同时,在这当中也深刻地反映出他们在意义危机当 放人一一这个主题而进行,而且在半个世纪之后的 中各自对建构新文化路径选择的不同价值导向。鲁 新时期:艾学中产生了强烈的回应,这其中既有继承, 迅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早在日本留学期 也有超越。 间,他就已经自觉地关注以“国民性”问题为核心的 一、反思与批判——价值层面上 文化命题,而当第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正纠缠于“体与 用”、“道与器”之类的论争中时,他却率先完成了自 对“人”的重新发现 身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化,并以他那独特的历 新时期文学是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而 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 逐步展开的,随着政治一文学一体化模式的松动,原 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着与第一代“先进的中 本在十:分逼仄的话语空间中的价值观念开始出现分 国人”截然不同的文化思考。有感于中华民族中心 化甚至解体,在一种新的历史时间意识和文化空间 收稿日期:2006一O4一O4 作者简介:凌伟荣(1970一),女,浙江余姚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凌伟荣: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意识的交互作用下,文学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独特的 话语方式的同时,对人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 诚如周扬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中所言:“人们迫切地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 高人的价值”,对人的价值、尊严、利益、幸福、发展、 自由的肯定弘扬和对曾高居人之上的官方意识形 态、国家政权对于人和人性的压制摧残的否定批判, 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这是鲁迅以“立 人”为核心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重要 的链接点。 “立人”作为鲁迅文化哲学的核心主题,其所 “立”之“人”是一个摆脱了一切束缚的自由个体,所 谓“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而当他把 “人国”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文化形式来表述的时 候,也就是把人的自由和人的主体性的建立作为历 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对于刚刚从“”的阴霾中 挣脱出来的国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尤其是揭开 了“”这块遮羞布后,愚昧的信仰、无知的狂热、 盲目的崇拜、对未来虔诚而又空洞的追求等种种弊 病暴露无遗,我们被这个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 的历史大倒退震惊了,更为可悲的是,这种倒退的力 量来自内部,源于我们民族自身性格的不完善。因 此,鲁迅在本世纪初所做出的重构以“人的自由和人 的主体性的建立”为核心的文化建设的思考便成了 新时期作家的一个集体情结,这是新时期作家在经 历了现代化挫折之后的一种理智认识和主动选择。 随着“”的结束,广大知识分子怀着极大的 政治热情呼唤着“五四”精神的回归,沿着鲁迅开启 的方向,新时期文学在对“”十年的痛苦回忆和 对人的主体精神自由的执着呼唤中渐渐拉开了帷 幕。从伤痕到反思,从“受难者”的哭诉到痛定思痛 的审视,新时期初期的文学,既展现了“”时期 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残害,暴露了那个特殊的历史 时期反主体和非人化的精神本质,同时又超越了单 一的情绪层面的演示,开始了对历史的理性审视与 深沉思索,从正面对主体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加以肯 定和维护,进而从根本上质疑、动摇了这一历史非正 常时期思想狂热和精神迷乱的神性基础。古华的 《芙蓉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文本,它择取 了1963年到1979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在 这不平常的十六七年中,政治风云变幻,搅动了中华 大地,也搅动了芙蓉镇这块宁静偏僻的土地,政治运 动以其强大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着 人们的荣辱进退和身家性命。正常的人性刻上了不 同程度的暗伤,展示了极“左”政治威压下的人性扭 曲。秦书田、胡玉音、李国香、王秋赦都是经过政治 尺度衡定的标本,他们的情感、生活已经和政治高度 融合在一起,被纳入了整个社会极端政治化的运转 轨道,这种外在政治对国民心理的强行进入,必然导 致个人的精神异化,使人沦为政治的奴隶,可以说, 《芙蓉镇》是在政治层面上完成了对“国民性”的批 判,发出了对健全的社会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的呼唤。 作为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家族制度是这一文 化结构中最为底层的东西,也是其中最复杂、组织得 最好的制度之一,它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牢不可破的 一个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位中国人 几乎都具有先天遗传的家族取向的价值观念”,。这 必然会导致个体的消融,个性的迷失,鲁迅曾在《我 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我之节烈观》等文章中,对 传统的家族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新时期的作 家中,张炜是又一个有着“家族”情结的人,他的《古 船》通过一个城乡交接处的农村洼狸镇在前后、 土改、、8O年代的经历,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农 村的变迁和几代农民的苦难历程,反映了传统观念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变形,特别是家族观念在人们 心理上的时代投影。在这里,沉重的家族观念统治 着人们的头脑,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法律与规则, 而整个洼狸镇的历史也似乎只是赵、隋、李三家的兴 衰史。在这种家族观念的统治下,幸福的爱情被毁 灭,年轻的生命被践踏,主体人格萎缩,人性异化,家 族光圈遮掩了真正属于个体的和任意追求,人 们生活在悲剧中却浑然不觉,封建的家族观念已经 积淀为人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作家“站在现代意识 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 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二、寻根与重建——文化层面上的人性探询 以文化为切入口来寻找有效的富国强民之道, 探询对人性更具影响力和决定性的恒久力量,是“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常规思维。鲁迅从深广的民族忧 愤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一方面对以“儒道互补” 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另一 方面对西方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考察,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时期文学 在文化层面上的深入主要体现在寻根文学的创作 上,这一方面体现了作家们渴望与世界对话的心声, 但从深层的创作意图上讲却是作家们企图摆脱传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0 浙江树学学报 2006隹 的“文以载道”思想的束缚,而从文化的视角去透视 人生,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来表现人的历史属性和社 会属性,探询人性的意义。显然,这与鲁迅立足于中 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从文化层面上来思考理想人性 的“立人”主张无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提出:“明哲之士,必 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 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 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可见, 要建构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必须正确对待“固有 之血脉”和“世界之思潮”,而其最终的目的即是为 了“别立新宗”,这“新宗”是专指“尊个性而张精神” 的“立人”之道而言的,是用以建立“人国”——一种 能造成“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社会机制(土壤)的 方法。这实际上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文化观。 新时期文学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 “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之后,文学的反省由最初的 政治层面的批判转向了文化层次的反思。在世界文 化的大背景下,在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将文学视野 转向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这样,以追寻民族文化 之根为主要目标的“寻根”文学就应运而生了。韩 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 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而 且这种寻根“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 地方观念,不是对歇后语之类浅薄的爱好,而是一种 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 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间无限感和永恒感的 对象化表现。”并且认为,“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 的深厚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 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锃亮这 种自我。” 因此,当时许多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都不 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关于新时 期寻根作家们的“文化寻根”意识,陈思和曾把它归 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代表了寻根文学的三 个创作方向,“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 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 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三、对"3代社会生活中存 -在的丑陋的文化固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 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其最终目的是寻找一 个透视人生、把握人性的切入点。 新时期文学中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粱》 等作品是对鲁迅有关民族“固有之血脉”精神的追 寻。《棋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主人公王一生 既平凡又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片断,真实而又深刻 地再现了那个荒谬的岁月以及被扭曲了的人生,表 现了那些在特定生活中的平凡的普通人的生命意识 和人生态度。王一生在颠簸、困顿、精神和物质生活 极度馈乏的知青生活中,魂系象棋,与世无争,被人 称为棋:果子,最终借象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不仅以冷静的、不怨不怒而又极其生动的语言 刻画了为体饥饿和精神饥饿的悲哀,更在沉重的刻 画中展:睨了扑不灭的人性尊严和压不住的向上生 机,意在肯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人总要受到来自外 界环境的种种困扰,超越了它们,就能得到自由。因 此,人总要有点精神,有点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人生 才有价值。从王一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老庄思想影 响下的一种文化人格,既顺乎自然,又自强不息。既 淡泊自 寻,又不言放弃,他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体 现者,“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棋王》不同,莫言把对民族“固 有之血脉”的追寻放到了民间的一片“高粱地”里, 放在了一片“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 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 爱的地方”,他在感叹“种的退化”的同时,展示了一 种充满原始血性的傲然挺立的顽强的生命力,这里 “物产丰饶,人种优良,民心高拔健迈”, 这里的人 活得自由不拘、奔放无羁、强劲懔悍,充满了生命的 蛮力和野性,这种深藏在野性生命力背后的“酒神精 神”无疑是我们民族性格中最富生命活力的因子,激 发这种活力,将会使我们的民族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在寻找民族文化中的“优根”的同时,寻根作家 也致力于对民族文化中的“劣根”的批判,由此回到 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韩少功的《爸爸爸》 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鸡头寨再一次触目惊心 地展示了国民性格中的病态。这里的生产力、生活 方式、社会组织极其落后,这里的社会意识成为一种 长久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或隐或现地支配着人们的 生活观念,制约窒息着人的新生和民族的新生。在 这个死水一般的生存空间里,人性被某种神话、谬 误、陋俗所吞没,显示着文化构成中的理性迷失。丙 崽这个畸形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继阿Q之后,对国 民劣根陛的又一成功展示。对于丙崽来说,对客观 世界的感知永远处在一种模模糊糊的状态中,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也永远是“爸爸”和“x妈妈”这样两 个并无多少实在意义的符号,愚昧在丙崽的身上得 到了高度的表现。更为可叹的是,环绕在丙崽周围 的人们同样表现了一个更大范围的集体的愚昧和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凌伟荣: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1O1 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况,都丝毫看不出历史 的推进和现代的色彩。这是鲁迅笔下的“老中国文 化生态”的现代再现,这是民族劣根性的苍老遗传。 固然,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是那种积淀在集体 无意识中的古老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却依然会 以某种形式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历史的惰性和顽症 也往往会通过各种机会借尸还魂。韩少功以《爸爸 爸》等作品来警醒人们认识现实的落后,反思落后的 原因,这无疑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精神的继承。 可见,寻根文学作品紧紧围绕对人的生存状态 的描述来探索传统文化制约下的人的思维定势与行 为模式,以此来辨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 于现代生活与人性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管是传承 还是反思、弘扬还是批判,其目的是透视在浓厚的民 俗风情包裹下的人的精神状态、文化品格,最终的着 眼点还在于对人的关注,为了让“人”有一个更好的文 化生存环境,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健全发展,体现了 一种自觉地向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开掘的创作倾向。 三、写实与超越——现实层面上的意义开掘 在“五四”特定的启蒙语境中,鲁迅着重从精神 上去表现国民的痛苦与病态,因此,在他的小说中, 他往往仅用一些简单的笔墨来交待他笔下的人物物 质上的贫困,而重点展示的是他们精神上被奴役的 过程,通过对人物的“灵魂的深”的揭示完成对人的 意义的开掘。但在新时期,特别是随着九十年代出 现的商品化、世俗化大潮对人们的生活的冲击,物质 层面的东西越来越多地挤压着人的精神空间,对应 于中国民众精神信仰解体、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 维艰等复杂状况,文学创作从对“灵魂的深”的展示 转向了“现实的真”。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转向并 不是对“人的文学”的放逐,而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完 成对人的深层意义的关照,在对“人的意义”的追寻 方面,始终与“五四”、与鲁迅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鲁迅主张要真正确立人的主体精神,不仅要使 “个人”从“众数”中出来,而且还要从“物质”的 束缚中解脱出来。二十世纪十年代是一个意识 危机的时期,而且这是一个比“五四”更为复杂的时 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因素的介入,一 方面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个人 理想、价值的多元化,当一部分人在为更长远的目 标,建树一种东方的新人格、新心态、新精神,新思维 和审美的体系,影响社会意识和社会潜意识,为中华 民族的发达腾飞作出贡献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陷 入了理想的破灭和精神的裂变,承受着现实与理想 的双重迷失,但不管是寻找还是迷失,他们都真实地 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贾平凹完成于 1993年的《废都》便是深刻地写出了这种知识分子 的精神之废和文化失望,其中不但隐含着作者自身 的困惑与焦虑,更是传递出了时代的困惑与焦虑,这 就是:自“五四”以来,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一 直负有启蒙大众的责任,但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他们 却无法进行自我的角色定位,他们迷失了自我,他们 再也无法引领大众走向现代化,精英意识的解体,使 他们从“化大众”的台阶上走了下来,进入了“大众 化”的行列。 在新时期文学中敢于“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 生”的是新写实小说。陈思和在谈到新写实小说的 革新意义时认为,“首先就在于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 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刻意去追问生活有什么意义, 而关注于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 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 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与寻根文 学相比,新写实把它的视线投向了现实,投向了眼前 实实在在的生活,写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他们共同 的倾向。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 云的《一地鸡毛》等等,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那些芸 芸众生所面对的生存本相,这里没有左右历史进程 的重大事件,也没有生活中的大风大浪,有的是鸡零 狗碎却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琐事:孩子入托、单位 分房、找保姆、上班、下班、来客、排队,甚至为了一斤 馊豆腐而起的争吵,种种不成为理由的离婚理由 ……生活中全无大事,只有那飘然而至、络绎不绝的 片片“鸡毛”。然而诚如鲁迅在评价果戈理的戏剧 为“几乎无事的悲剧”一样,新写实作家也是在这种 “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在貌似冷漠的叙述下,展示 了这充斥着无聊、琐屑、争吵和庸碌的庸常人生,以 及在这绵延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之难、人 生之痛。尽管“新写实主义是蔑视‘深度’的”,但他 们的“激情与冷漠,选择与构思,却也正是源于深埋 于灵魂的深度意识”, 这里隐含着作家对人类的生 存环境、生存心态、生存行为的种种思考。在这些作 品中,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艰难的、无助的,灵魂的 卑琐和精神的颓糜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存在,但作家 们已不再从政治的或文化的视角去关注这种存在, 而更多地是从人性的欲望这个更为本质的角度去透 视,因此,相对于新时期的伤痕、反思和寻根文学,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O2 浙江树学学报 2006正 写实小说能更本质更真实地描绘当代普通国人的生 注释: 存状况和精神状况,由对形而下的现实层面的生存 ①④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坟》、《文化偏至论》,人民 困境人手,达到对形而上的人的意义的探寻,这不仅 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56页。 ②陈艳云、刘林平:《东南亚华人与家族主义》,《华侨华人历史 是对鲁迅一贯的对“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 研究》1998年第l期。 关注的继承,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超越。 ⑨⑥⑦⑨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 1}年版,第282页、277页、282页、307页。 ⑤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 ⑧莫言:《红高粱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也必然面临着一个现 ⑩曹文轩:《2O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代抉择的问题。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作出了以“立 200z年版,第103页。 人”为核心的文化选择,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在很大 程度上受到了这一选择的影响,但它并不会因此而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成为一种先验模式,因为这一文化选择本身就具有 1995. 指向未来的开放性,因此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 [2] 曹文轩.2O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现出来的超越性,恰恰就是这一文化选择的真正意 出胚社,2002 [3] 吴秃明.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义所在。 2004 on the Connection of LU Xun's Cultural Choice with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Creation LIN G Weirong (Humanities School of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hou,Zhejiang,310015,China) Abstract:In the sever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0th century,Lu Xun,from his unique cultural an— gle as a historical“intermediate section”,proposed his idea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with LiRen as the core,which exerts pro— found influence over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cre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time’S novels,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in— trinsic connection of Lu Xun’S idea with the new time literature creation.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s in making our modern cul— tural choice. Key words:Lu Xun;cultural choice;the new time literature (责任编辑吴土艮) (上接第89页) Synonymous Means and Synonymous Rhetoric WANG Xijie&NIE Yan (1.Linguistics&Literature Institute of Northern Nationality 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 1,China 2.Chinese Dept.of Northern Nationality Universit),Yinchuan,Ningxia,75002 1,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mea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o the mankind.gleaning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meaning of lan— guage and the meaning of parole.Synonymous means can also be correspondingly classified into that of language and that of pa— role.Whether the synonymous means does exist involves the existence of rhetoric.The cause of part of synonymous means can be explored by making use of the method of“transferring”to probe into the tel ation between“form”and“meaning’’The theoreti— cal system of synonymous means aims to establish the outline of synonymous rhetoric,but there is still much to do before the syn— onymous theory develops into the synonymous rhetoric. Key words:meaning;synonymous;synonymous in language;synonymous in parole;synonymous rhetoric (责任编辑吴土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