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

来源:九壹网


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二)

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用 和 (用原句填写)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现实遭遇的悲苦。

(2)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乙】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南宋 刘克庄《落梅》 2.古词阅读。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断桥、 、 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 (2)从下列诗词选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古诗阅读。

小文很喜欢张嵲的《墨梅》,却不知道该如何赏析,他去向老师请教。请你阅读《墨梅》,帮忙完成对话。

墨梅 [宋]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第1页(共31页)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小文:老师,我很喜欢张嵲的这首《墨梅》,可不知道该如何赏析。

老师:你可以用连结的策略进行赏析。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首王冕的《墨梅》吗? 小文:记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师:对的。这两首诗都采用了① 的手法。王冕笔下的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芬,性情高洁,王诗通过对墨梅高洁品性的赞颂,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志趣。而张嵲借墨梅② 的孤高品格,表达了自己③ 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乙】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甲】诗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的诗人 ,【乙】诗的作者是清朝的 (姓名)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体裁相同,都是格律诗。

B.两诗都属于咏物诗,所咏之物分别是“马”和“竹、石”人。 C.两诗都直抒胸臆,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D.两诗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5.古诗文阅读。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

第2页(共31页)

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1)诗歌第二句说寒菊“疏篱趣未穷”,请简要概括“趣”在何处。

(2)结合注释来看,作者写菊花即是写自己,以菊花之高洁傲岸表现自己的坚贞不渝,这种表现手法叫作 。 6.古诗文阅读。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为滁州知县,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这首诗系作者贬官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是

A.这首诗前后对比鲜明,情、景、理三者的水融,既富于艺术感染力,又能在思想上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B.“百啭千声“百”“千”是实指,极言叫声之繁,花样之多,这种情形使得作者感到新鲜与惊奇。

C.“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画眉鸟叫声的婉转和所处环境的优美。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押韵规律是逢双押韵。且首句最后一字也押韵。 (2)借物抒怀是常用的描写抒情手法。请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任务。

7.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第3页(共31页)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雷未销。

注①迥:远。②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1)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与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这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是明代 (作者)所创作的一首 诗(内容),借咏叹事物,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2)“等闲”的意思是 。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既写出石灰原料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大。 B.“若等闲”写出石灰从容自若的态度,透露其经过“千锤万凿”乃是心甘情愿。 C.“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请你概括诗中突出表现了梅花的哪些高尚品质。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4页(共31页)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①当时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②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③愠:疾苦、怨愤。④斫:(zhuó)用刀斧砍,这里指做成。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B.首联中“森森”是茂盛繁密之意,开篇写出梧桐树天生就高大挺拔的不凡气势。 C.孤桐年岁渐老,但根须更加强壮;温暖舒适的阳光让桐叶变得更加浓密,自成阴凉。

D.诗人既不避讳年老,也不轻蔑困难,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

(2)简要概括本诗中“孤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第5页(共31页)

②③④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淡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

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西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好睡慵开: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③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④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开篇以拟人手法写红梅,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所以“莫厌迟” B.“冰脸”一句刻画了红梅的冰清玉洁,传神地写出了红梅不媚时俗的超然之气。 C.“偶作”三句侧面写出红梅的姿态:偶尔也色如桃杏,闲淡雅洁,孤瘦雪霜姿。 D.这是一首咏物词,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词物我交融,花格、人格契合。 (2)赏析“尚余孤瘦雪霜姿”中“尚”的妙处。 13.阅读宋朝苏轼的《海棠》,完成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下列写花的几句诗与本诗所写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C.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语言是有温度的。这首诗虽写于诗人被贬谪期间,但我们能从东风、崇光、香雾、 、等明丽的意象中感触到诗人达观、潇洒的胸襟,从“只恐夜深花睡去”里的“只”感受到诗人 的心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陈氏园咏竹 [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第6页(共31页)

②③

截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注释】①馈妇:做饭的妇人。②斧斤:斧子。③北溟:北海。《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之句。④《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钩甩到东海钓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没有询问园子主人就来观赏竹子,就像来到自己家的竹林一样。 B.颔联中的“几番笋”“百亩阴”体现了诗歌语言明白晓畅的特点。 C.颈联写竹子高挺正直,直冲云霄,可也因为高挺材优易遭砍伐。

D.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但终于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的心情。

(2)颔联表现了竹子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阅读《石灰吟》一诗,完成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诗中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 B.“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从容自若,处之淡然。

C.“浑不怕”是比喻的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杰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2)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从深山中被人们用多少次的锤敲凿挖才取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平常。

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青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

第7页(共31页)

③④

D.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第8页(共31页)

2023年04月20日试用的初中语文组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用 驿外断桥边 和 更着风和雨 (用原句填写)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现实遭遇的悲苦。

(2)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 王安石《梅花》 【乙】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南宋 刘克庄《落梅》

【分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了很多“咏梅诗”。仔细品读这首诗,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陆游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饱受摧残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的确,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驿外断桥边:(梅花) 生长在驿馆外断桥边。“驿外”“断桥”即是地点也是环境,驿馆本身设置在比较荒凉的、人烟稀少的地方,“断桥”暗示了这里的条件的恶劣、人烟的稀少荒僻。故这一句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更着风和雨: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梅花)身上。这一句写梅花遭遇了狂风暴雨,写出天气的恶劣,对于梅花来说狂风暴雨能够让其被摧残、打击,写出了梅花现实遭遇的悲苦。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

第9页(共31页)

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遭遇了如此的磨难,与泥水混合,遭遇无情的摧残,但是其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气,不曾改变。气是味道,也是精神,表现出一种坚贞高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指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这里突出的是梅花的品格高尚、才华横溢,没有突出其坚贞。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气却经久不灭。“乱点莓苔”,写曾经是那么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姜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多莫数”,极尽梅花凋残之形容,表现出诗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但接下去却将笔锋一转,写梅花飘摇零落而不失其高洁,气经久不灭。这两句与陆游《咏梅》中“零落如尘碾作泥,犹有香如故“异曲同工,赞美的显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虽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乙句,都表现了梅花零落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借梅花,赞颂坚守气,保持高洁品格的人。 答案:

(1)驿外断桥边 更着风和雨

(2)乙句。都写到了梅花零落,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借梅花,赞颂坚守节气,保持高洁品格的人。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古词阅读。

卜算子•咏梅

第10页(共31页)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断桥、 黄昏 、 风雨 等意象,营造了 落寞凄清 的意境。 (2)从下列诗词选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分析】《卜算子•咏梅》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解答】(1)本题考查词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意象的特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意思是: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驿站”是偏僻、人烟稀少之地。“断桥”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破桥。“黄昏”时的“风雨”更是对花的一种摧残。所以这些表示环境的词语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

(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形象。“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抒发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的无比愤慨,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是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现实、梦境,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黄昏 风雨 落寞凄清

(2)虽身处逆境,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矢志不渝。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第11页(共31页)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古诗阅读。

小文很喜欢张嵲的《墨梅》,却不知道该如何赏析,他去向老师请教。请你阅读《墨梅》,帮忙完成对话。

墨梅 [宋]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小文:老师,我很喜欢张嵲的这首《墨梅》,可不知道该如何赏析。

老师:你可以用连结的策略进行赏析。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首王冕的《墨梅》吗? 小文:记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师:对的。这两首诗都采用了① 托物言志 的手法。王冕笔下的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芬,性情高洁,王诗通过对墨梅高洁品性的赞颂,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而张嵲借墨梅② 孑了,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 的孤高品格,表达了自己③ 虽然落寞,但却清高 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分析】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这笔墨梅更是孑孓,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把握。王冕的墨梅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表明梅花虽然地处偏远,但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这笔墨梅更是孑孓,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

第12页(共31页)

鸣。,可见二者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

①托物言志;②孑了,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③虽然落寞,但却清高。 译文: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做这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正确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做对。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乙】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甲】诗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的诗人 李贺 ,【乙】诗的作者是清朝的 郑燮 (姓名)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两诗体裁相同,都是格律诗。

B.两诗都属于咏物诗,所咏之物分别是“马”和“竹、石”人。 C.两诗都直抒胸臆,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D.两诗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分析】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李贺(约公

第13页(共31页)

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两诗体裁相同,都是绝句; B.正确;

C.有误,两诗都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D.有误,李贺的《马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故选:B。 答案:

(1)李贺 郑燮 (2)B 译文:

马诗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竹石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第14页(共31页)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古诗文阅读。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1)诗歌第二句说寒菊“疏篱趣未穷”,请简要概括“趣”在何处。

(2)结合注释来看,作者写菊花即是写自己,以菊花之高洁傲岸表现自己的坚贞不渝,这种表现手法叫作 托物言志 。

【分析】《寒菊》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前两句意思是: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根据首句“花开不并百花丛”可知,百花在春天盛开,这种花的开放时间与百花不同,不与百花同时开放。表现出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根据“何曾吹落北风中”可知,这种花在寒冷的北风中即使凋谢也不曾从枝头落下。菊花不与世俗为伍、高洁坚贞的之趣。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后两句意为:宁可在枝头凋谢枯姜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联系写作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比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第15页(共31页)

答案:

(1)①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 ②菊花不与世俗为伍、高洁坚贞的之趣。

(2)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译文:

你开花的时候从不与百花为丛,在洗漱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古诗文阅读。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为滁州知县,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这首诗系作者贬官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是 B

A.这首诗前后对比鲜明,情、景、理三者的水融,既富于艺术感染力,又能在思想上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B.“百啭千声“百”“千”是实指,极言叫声之繁,花样之多,这种情形使得作者感到新鲜与惊奇。

C.“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分别写出了画眉鸟叫声的婉转和所处环境的优美。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押韵规律是逢双押韵。且首句最后一字也押韵。 (2)借物抒怀是常用的描写抒情手法。请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任务。

第16页(共31页)

【分析】这是《欧阳修》的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ACD.正确。

B.有误,“百”“千”是虚指。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由“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可知,林中鸟百啭千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②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思想的理解。这首诗借鸟抒怀,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地点不同,歌声不同;有无自由,歌声不同。在“金笼”里,画眉鸟失去了自由,而在“山间”,画眉鸟自由自在,在“笼中”远不如“山中”的歌声优美,自由是根本原因。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答案: (1)B

(2)①百啭千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②表达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对朝廷或政治上压抑人才、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译文:

山林中的画眉鸟自由飞翔、到处欢畅,任它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 这时我才感觉到即使用金笼子来养它,也不如由它自由自在的啼啭惬意。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7.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第17页(共31页)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雷未销。

注①迥:远。②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1)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与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这两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一树寒梅白玉条“是唐代张谓七绝诗《早梅》中的一句词,其释义为: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意思是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答案:

(1)满树的梅花盛开,花朵就像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样美丽的梅花却有意远离村路,在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译文:

第18页(共31页)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是明代 于谦 (作者)所创作的一首 咏物诗 诗(内容),借咏叹事物,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2)“等闲”的意思是 平常 。 (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句既写出石灰原料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大。 B.“若等闲”写出石灰从容自若的态度,透露其经过“千锤万凿”乃是心甘情愿。 C.“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分析】《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解答】(1)本题考查了古诗的文学常识。

《石灰吟》是明代于谦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借咏叹事物,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是: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都正确。

D.有误,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不是直接抒情。

第19页(共31页)

故选:D。 答案:

(1)于谦 咏物诗。 (2)平常。 (3)D 【参考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请你概括诗中突出表现了梅花的哪些高尚品质。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寒冬中伫立的梅树比作自己。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忽然在一夜之中,世间的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大地。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

第20页(共31页)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情感的理解。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答案:

(1)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 译文: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 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点评】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去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一树寒梅白玉条“是唐代张谓七绝诗《早梅》中的一句词,其释义为: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

第21页(共31页)

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答案:

(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第22页(共31页)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①当时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②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③愠:疾苦、怨愤。④斫:(zhuó)用刀斧砍,这里指做成。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B.首联中“森森”是茂盛繁密之意,开篇写出梧桐树天生就高大挺拔的不凡气势。 C.孤桐年岁渐老,但根须更加强壮;温暖舒适的阳光让桐叶变得更加浓密,自成阴凉。

D.诗人既不避讳年老,也不轻蔑困难,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

(2)简要概括本诗中“孤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孤桐》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本文。 AB.正确;

C.有误,炙熬的阳光下,梧桐反面更加坚强浓密; D.有误,颈联表明自己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 故选:C/D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本文。“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

第23页(共31页)

②③④

是描写孤桐形象的。作者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答案: (1)C/D

(2)转点:高大、粗壮、茂盛。

思想感情:①对孤桐的赞美;②借孤桐表达了诗人遭遇阻力仍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③踏实谦虚的人生态度;④作为改革者不被理解的愁苦无奈;⑥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不屈斗志;⑥关心百姓疾苦,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之情。 译文: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点评】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能不能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红梅

第24页(共31页)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淡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

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西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好睡慵开: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③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④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词开篇以拟人手法写红梅,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所以“莫厌迟” B.“冰脸”一句刻画了红梅的冰清玉洁,传神地写出了红梅不媚时俗的超然之气。 C.“偶作”三句侧面写出红梅的姿态:偶尔也色如桃杏,闲淡雅洁,孤瘦雪霜姿。 D.这是一首咏物词,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词物我交融,花格、人格契合。 (2)赏析“尚余孤瘦雪霜姿”中“尚”的妙处。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侧面”错,“小红桃杏色”是直接描写梅花的颜色,应为正面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尚余孤瘦雪霜姿”句意:仍然保持傲霜迎雪的姿态。“尚”是“仍然”的意思,透露出作者对红梅赞赏。 答案: (1)C

(2)“尚”是“仍然”的意思,透露出作者对红梅赞赏。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

第25页(共31页)

②③

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点评】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感情基调。 13.阅读宋朝苏轼的《海棠》,完成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下列写花的几句诗与本诗所写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C.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语言是有温度的。这首诗虽写于诗人被贬谪期间,但我们能从东风、崇光、香雾、 高烛、红妆 、等明丽的意象中感触到诗人达观、潇洒的胸襟,从“只恐夜深花睡去”里的“只”感受到诗人 忘却个人所有不快,痴情于眼前海棠花 的心理。

【分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早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左凡”“崇光”“香雰”“高烛”“红妆”这些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豁达胸襟。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由此可知这首诗写的是春季景色。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中“春风”,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春季。 B.“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菊”为秋季之花,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秋季。 C.“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中“冰雪”是冬季的事物,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冬季。

第26页(共31页)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荷花别样红”是夏季景物,由此可知这句诗写的是夏季。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根据“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知诗歌选用了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几个意象。可知一二空可填:高烛、红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意思是只是怕夜深了华已经睡去了,所以用红烛照亮厅堂来赏花。表现了作者醉心于眼前的花之美好,忘怀了自己的遭到贬谪的不快。表现了诗人达观、潇洒的胸襟。 答案: (1)A

(2)高烛、红妆 忘却个人所有不快,痴情于眼前海棠花。 译文:

春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阵阵花香,朦胧的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夜很深了,因为担心海棠会像人一样而睡去,所以特地匆忙的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照耀着海棠。 【点评】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 人的情感或借泉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陈氏园咏竹 [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第27页(共31页)

截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注释】①馈妇:做饭的妇人。②斧斤:斧子。③北溟:北海。《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之句。④《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钩甩到东海钓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诗人没有询问园子主人就来观赏竹子,就像来到自己家的竹林一样。 B.颔联中的“几番笋”“百亩阴”体现了诗歌语言明白晓畅的特点。 C.颈联写竹子高挺正直,直冲云霄,可也因为高挺材优易遭砍伐。

D.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怀才不遇,但终于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的心情。

(2)颔联表现了竹子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陈氏园咏竹》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才高志大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运用“北溟”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才用之大却找不到能够赠送之人,意思是没有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意思是春天的竹笋能够供做饭的妇人做好多次饭,夏天能够供给行人百亩的阴凉,突出了竹子的作用之大,用途之多。 答案: (1)D

(2)用“春供馈妇”“夏与行人”突出了竹子的作用之大,用途之多。 译文:

诗人没有询问园子主人就来观赏竹子,就像来到自己家的竹林一样。 春天的竹笋能够供做饭的妇人做好多次饭,夏天能够供给行人百亩的阴凉。 竹子高挺正直,直冲云霄,可也因为高挺材优易遭砍伐。 截下一段竹竿做钓竿,想要送给渔翁却不知道谁姓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第28页(共31页)

③④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5.阅读《石灰吟》一诗,完成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诗中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 B.“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从容自若,处之淡然。

C.“浑不怕”是比喻的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杰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2)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从深山中被人们用多少次的锤敲凿挖才取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平常。

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青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

D.这首诗为七言绝句,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分析】《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浑不怕”是拟人的写法。 故选:C。

第29页(共31页)

(2)本题考查了古诗理解的知识; ACD.都正确。

B.有误,“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故选:B。 答案: (1)C (2)B 【参考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第30页(共31页)

第31页(共3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