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深基坑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深基坑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来源:九壹网
 深基坑施工方案 方案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 成都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 井巷子新天地项目 交底部位 基坑支护方案 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述 1.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广元市南街与井巷子街交叉口,地处广元市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该项目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为5333.76 m2,总建筑面积为46615.00 m2,有1栋高层建筑31层,5层商业,整体地下室3层。±0.00的绝对标高为480.30m。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1年,基坑建筑规模:5616.5m²,详见下表: 本基坑工程范围及规模 表2.1-1 项目 建筑规模 结构尺寸 围护结构类型 主体:φ1200mm@2200mm、φ1200mm@2000mm,φ1200mm @1800mm围护桩+钢筋挂网锚喷80mm混凝土+锚索 施工工法 井巷子基坑工程 基坑总周长: 288.6m 基坑平面面基坑深度:积:5616.5m2 13.3m-14.9m。 主体:明挖顺作法 1.2 工程地质情况 从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勘报告得知,在本次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第四系冲洪积层(Q4如下: ⑴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 杂填土①-1:杂色,干,松散,主要由建筑垃圾堆填而成,含大量的混凝土块、废砖块、废钢筋组成,为新近回填。该层在场地内全场分布。层厚2.20~5.90m。 素填土①-2: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粘性土、砂为主,含少量的卵石,粒径约为6~7cm,约占10%左右,局部富集。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地段有分布,回填时间约5年。层厚0.80~2.90m。 ⑵ 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mlmlal+p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组成。各层岩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 粉土②:灰黄色,密实,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夹有少量的粉质粘土及细砂。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个别钻孔内缺失。层厚0.40~3.40m。 细砂③:灰褐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颗粒级配差,局部夹有少量的粉土。该层全场分布,主要分布于卵石顶板以上。层厚1.30~4.60m。 第 1 页 共 5页 卵石④:灰褐色、灰色、灰白色,湿~饱和,松散~密实,成分主要为岩浆岩,呈亚圆形、圆形,粒径多为2~5cm,个别卵石粒径可达10cm以上,卵石间由少量中砂、砾砂充填。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结合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数据分析,将本场地卵石划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4个亚层。 松散卵石④-1: 灰色~灰褐色,松散,卵石粒径一般2~4cm,呈中风化状,含量50%~55%,主要分布于卵石层顶板,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1.5击~3.0击。 稍密卵石④-2: 灰色~灰褐色,稍密,卵石粒径一般2~4cm,呈中风化状,卵石含量55%~60%,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3.1击~6.0击。 中密卵石④-3: 灰色~灰褐色,中密,卵石粒径一般2~5cm,个别大于10cm。卵石呈中风化状,卵石含量60%~75%,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6.1击~11.0击。 密实卵石④-4: 灰色~灰褐色,密实,卵石粒径一般3~7cm,个别大于10cm,卵石呈中风化状,卵石含量75%~85%,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11.1击~14.0击。 ⑶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泥岩⑤:暗紫色、灰绿等色,层状构造,泥状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局部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质砂岩,按风化程度将该层分为强风化泥岩及中等风化泥岩,在图中分别以⑤-1和⑤-2进行标注。 强风化泥岩⑤-1: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钻孔岩芯呈碎块状或短柱状,用手可捏碎,但用手指甲可在上面刻画图案,岩石结构清晰可辨,层厚0.80~1.50m。 中等风化泥岩⑤-2:风化裂隙发育一般,结构部分破坏,岩体整体较完整,钻孔岩芯呈柱状,用手不易折断。岩芯采取率一般大于90%,RQD值一般75%左右,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Ⅵ级。 中等风化砂岩⑥:青灰色,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矿物,岩体整体较完整,钻孔岩芯呈柱状,用手不易折断。岩芯采取率一般大于95%,RQD值一般85%左右,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Ⅵ级。该地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南侧,其层厚0.60~1.50m。 1.3 地下水文情况 建筑场地在地貌单元上系嘉陵江水系Ⅰ级阶地,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部填土中的上层滞水、砂卵石中的孔隙型潜水及赋存于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 ①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人工填土中,靠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极小,埋藏较浅,以蒸发方式排泄,无统一自由水面。 ②砂卵石为场地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其主要补给源是地下水的侧向径流及大气降水,以蒸发方式及向地下径流方式排泄。勘察期间为平水期,场地内钻孔中测得该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在8.90m~10.00m,标高为470.56m~471.20m。据工程经验,该场地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k值约为25m/d,其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5.0~6.0m左右。据广元市水电部门资料显示,场地地下水历年最高水位约477.73m。 ③基岩裂隙水 第 2 页 共 5页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泥岩及中等风化砂泥岩层风化裂隙内。主要受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水量较小。 二、主要施工方法 本工程基坑支护总体采用排桩+锚索+钢筋挂网喷锚的支护方式,见设计施工图 2.1 深基坑施工流程图: 本基坑工程总体施工程序为:场地整平→→凿降水井并开始降水→→排桩支护施工→→施工桩顶冠梁、周围建筑物同时设置变形观测点→→土方分层开挖至锚索位置以下0.5m,同时进行桩间网喷→→预力锚索抗拔试验→→预力锚索施工→→土方分层开挖至坑底0.3m以上→→进行人工捡底→→至此,基坑施工结束。 根据现场的情况复杂程度,施工程序可作适当调整。 2.2 施工方法: 2.1、基坑降水 降水工程是指利用水文地质学原理,通过降水设计和降水施工,排除地表水体或降低地层中的滞水、潜水等地下水的水位,满足建设工程的降水深度和时间要求,并对工程环境无危害性。建设工程降水的技术方法有明排、轻型井点(如空点井、电渗井等)和重型井点(如管井等)。根据广元地区降水设计、施工的经验证明,以及勘察资料,本工程拟采用管井的方式进行降水,辅助形式为开挖集水井、排水沟和截水沟。 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由于场地内上部为粘土层,中部为卵石层,下伏泥岩,故降水设计时管井按潜水完整井计算,基坑深度最深处为-14.9m,降水要求为基底以下0.5m,考虑后续抗浮锚杆的施工要求(抗浮锚杆长度按6m考虑),故管井长L14.90.56.021.4m 结合降水井井管单根长度2.5m,确定井深为22.5m。同时,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基坑周长约为288.6m,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场地内上部为粘土层,中部为砂卵石层,下部泥岩;要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岩面以下较难,因井管内已基本没有进水长度了,故应适时减小井点之间的距离,最终降水井间距按15m设置,工布置20口降水井。 2.2、支护桩施工 2.2.1 施工工序 1)施工测放旋挖桩桩位,开始进行旋挖桩施工→→待旋挖桩灌注完毕→→施工桩顶冠梁并设置变形观测点→→土方开挖至设计底标高。整个土方开挖过程中配合桩间支护施工。 2)旋挖成孔首先是通过底部带有阔门的桶式钻头回转破碎土层,并直接将其装入钻头内,然后再由钻孔机提升装置和伸缩式钻杆将钻头提出孔外卸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取土卸土,直至钻至设计深度。如下流程图: 第 3 页 共 5页

3)钻机就位→→埋设护筒→→钻进成孔→→终孔及清孔→→成孔检查。 4)钻孔开始后应随时检测护筒水平位置和竖直线,如发现偏移应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当钻孔达到设计终孔标高后,施工单位首先进行自检,然后请监理工程师检,确定终孔。 2.2.2 施工要求 1)施工前应收集周围建筑物基础资料,以及周围管线资料,然后对各桩位进行放线,桩的放线测量应精确。若遇桩与其他结构物冲突的情况,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调整。 2)本工程桩为旋挖桩,隔桩开挖,每次间隔1~2个桩孔,待桩身混凝土浇注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开挖临近桩孔。 3)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当钢筋直径小于25mm时,可采用焊接接头;直径大于25mm时,采用机械连接,在接头中心至长度为35倍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的范围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在该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面积不得超过该截面钢筋总面积的50%;同时应满足《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 108)、《镦粗直螺纹钢筋接头》(JG/T 3057)的相关规定。 4)桩身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不得间断,并按水下混凝土施工规范办理。 5)桩及冠梁的钢筋:图中“φ、”分别表示热轧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需具备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 6)桩及冠梁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应按设计的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并做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设计值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混凝土质量及其骨料应满足规范要求。 7)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冠梁为50mm,桩为50mm。 2.3锚索及腰梁施工 1)锚索施工流程:成孔→→锚索制作→→锚索安装→→锚索注浆→→锚具安装→→锚索张拉→→封锚成型。 2)本工程设置钢腰梁连接支护桩与锚索。钢腰梁与桩间护壁之间的空隙用C30混凝土填充,以提高腰梁的整体性能和刚度。 3)钢腰梁采用两根[28c槽钢,槽钢腰梁在制作时用Ф18钢筋每隔3.0m左右焊接固定。锚具和槽钢之间设置锚垫板,锚垫板尺寸规格为400mm╳250mm╳25mm,双拼28c槽型钢和支护桩之间设置找平垫块。 2.4挂网喷锚施工要求 (1)施工工艺 土方开挖→修整壁面→植筋→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按上述工序逐层向下循环,直到基坑底,完成支护 (2)修整坡面 当坡面采用机械开挖成型后,应及时对坡面采用人工修整,使坡面平整度控制在±5cm内。 第 4 页 共 5页

(3)挂钢筋网 将坑壁面人工修平整,然后把按设计方案要求预制好的钢筋网片安放到壁面上,再用14的螺纹钢筋连接,压住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的间距必须严格控制,误差不得大于20mm;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必须焊接牢固。钢筋网片通过固定于桩体中的膨胀螺栓与桩连结。 (4)喷射混凝土 混凝土的喷射施工,是采用混凝土喷射机,以空压机作动力完成的。混凝土使用的配合比为:水泥:骨料=1:5.0~5.5,其中骨料由细骨料砂和粗骨料豆石组成,骨料的含砂率为45~55%。开工前,将混凝土拌和材料送到有资质的单位作材料检验及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施工时严格按试验配合比执行。 施工过程中作好混凝土的厚度检查工作,不得小于80mm。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24小时后,定期对已成的壁面进行喷水养护。 (5)施工中注意事项 1)基坑的网喷支护是和土方开挖工作交叉协调进行的。要求土方开挖每一层深度不得大于2.0m,否则,将增加网喷施工难度及影响基坑壁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根据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加入速凝剂。 2.5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1)基坑开挖施工以保证施工节点工期和周围环境安全为原则。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掌握好“分层、分段、对称、平衡、限时”五个要点,并遵循“先支撑,后开挖;边开挖,边支撑;先中间,后两侧,主体结构紧跟”的施工原则,形成流水作业,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快速施工。土方开挖应严格保证支撑及时跟进。 (2)基坑开挖前,应对支护桩进行检测,支护桩、桩顶冠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 (3)基坑开挖时,其纵横向边坡放坡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采取安全坡度。每一大层开挖深度控制在下一层锚索下0.5m,每一大层根据厚度分小层开挖每次开挖深度不超过2m。严禁在一个工况条件下,一次开挖到底。钢筋、弃土等严禁堆放在基坑边,防止侧压力过大。 (4)加强明水排放,在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设置坑内排水沟和集水井,配备潜水泵及时排除集水井里的集水,防止坑底积水。在雨季施工,严格执行雨季施工方案。 (5)机械挖土时,坑底应保留200mm厚土层时进行验收,合格后用人工挖除整平,防止坑底土扰动。 (6)挖土机械和车辆不得直接在冠梁上行走操作,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护桩,冠梁顶面严禁堆放、悬挂杂物。 2.6、排水沟施工 土方开挖时要注意地下水情况,如果在开挖中或在基坑底出现地下水,应做好基坑排水工作。排水沟第 5 页 共 5页

留置在坡脚外30㎝处,截面30㎝×30㎝,两边以120灰砂砖砌筑,内面以1:3水泥砂浆抹面压光,沟底用C15混凝土做100厚垫层。集水井沿排水沟设置,除在基坑底角部设置外,中间间隔30m设置一个,集水井大小800×800㎜(比底标高低500mm),120厚红砖砌筑,内面以1:3水泥砂浆抹面压光,底部用C10细石混凝土做100厚垫层。 基坑顶面沿护顶外缘设置排水沟(做法同基坑底排水沟),排水沟与市政污管网接通,污水在排入市政管网须经沉淀池充分净化。 2.7 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基坑支护工程是风险性较大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为做到有备无患,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以下应急措施: ①边坡局部涌水的处理:迅速用止水材料缩小范围,埋管引流。 ②位移、沉降过大的处理:在位移沉降过大区域根据产生的原因或加大加密土钉,或加大注浆量。 ③坑底局部管涌、突涌的处理:如因特殊情况出现突涌,应立即用粘土或水泥封浆,在最短的时间内制止突涌的发展。 2.8 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基坑安全,少影响周围建筑物,要求随时掌握开挖及支护施工整个过程中边坡的动态变化,因此必须在支护施工过程中实施信息法施工,因此,施工监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包括对环境保护的保护监测和对工程本体的监测,及时预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把获得的信息通过修必设计反馈到施工工作中去。以指导施工。 监测内容如下: 1、变形监测布置 基坑支护结构需设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在坑顶按15~25m间距设置,本工程共布设沉降、位移监测点26组;变形观测的精度应符合现行的《工程测量规范》有关变形量的规定;观测精度不低于三等精度要求。 2、变形监测周期 变形监测应在开挖前建立初始读数,开挖过程中监测间隔不宜超过两天(具体间隔时间根据施工工况及监测结果确定);支护施工结束后两个月内监测间隔不宜超过十天;支护施工结束两月后且变形趋于稳定时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直至回填结束。遇暴雨或其它影响边坡稳定的情况应加密监测。 3、基坑变形允许值按规范执行;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控制值由监测单位按相关规范要求计算其不均匀沉降度进行安全评估。 其他相关监测项目的预警值: 1)基坑周边坡体位移、沉降按其设计安全等级(均按三级1.0%H控制,H=基坑深度)所对应的最大变形允许值进行控制,控制值的0.8倍为预警值; 2)监测应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前应编制相关的监测方案,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 6 页 共 5页

并可对本设计布置的相关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进行调整,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1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及安全管理体系 本工程我司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是实现“六无”安全生产(无死亡、无重伤、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无坍塌)。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为质量服务的,质量要以安全做保证,在质量控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控制,要搞好本工程的安全生产,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搞好工地的治安、消防管理。 3.2 安全生产的组织纪律及一般规定 3.3 特种作业人员须持上岗证 3.4 现场消防特点及相应措施 四、 加固材料的堆放 为保证地下室施工期间,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施工现场存放一些基坑支护的加固材料。加固材料的堆放在不影响桩基的施工前提下随机堆放。具体堆放在方便施工的地方,钢花管的加工在工地的材料加工场加工好后运至堆放处。 交底人签字: 日 期: 接受人签字: 第 7 页 共 5页

第 8 页 共 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