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 第33卷第7期 现代情报 Journal of Modem Information July,2013 V01.33 No.7 手机媒介对9O后大学生维系 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证研究 王 欢祝 阳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摘要]媒介即讯息,在对人的组合和行动的尺度和形态上,媒介发挥着塑造和控制作用,手机媒介改变人际交往行为 和方式。以北京邮电大学462名9o后大学生为例,分析手机媒介在维系人际关系圈中的影响力。从关系强度、信任程度和人际 交往能力3个维度,分析了手机媒介维系人际关系时发挥的效用。 [关键词]手机媒介;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维系 DO J:1O.3969/i.issn.1Oo8—0821 2013.07.004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18—06 Utility Empirical Study on Maintenance of Post--90s Universiy tStude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ircle on Mobile Media Wang Huan Zhu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qhe medium is message,media play the role of shaping and controlling fo behador and action,mobile艇,dia change behavior and the way of interpersona1.Taking 462 BUPr students for example,the paper analysed the influence mobile nledia ave hon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 eimle.From dimensions f orelationship st耐paper analysed het roles mobile media play in maintainig nrelationships. ,trtmt leve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the (Key words]mobile media;Post一90s oc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ircle;maintain 性,是人的反射与延伸,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对环境产生变 1手机媒介与9o后大学生之经纬 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人性化趋势”和“补 偿性媒介”理论,用以阐释媒介的发展规律。莱文森认为, 化,无论此种变化多么微不足道,人们的生活都会被新媒 介的形式和内容所影响。手机媒体符合媒体的发展趋势, 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人性 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在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感知器官 和认知方式,人在媒介进化中会进行理性的选择。“电脑之 前的一切媒介都把人栓死了,或拘束在室内,或钉死在椅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1手机媒介的人际传播属性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 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狭义上指两个 子上,惟独手机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 手机将说话与走路、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弥补了电脑不 人之间的传播行为,广义上则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 传播。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借助媒介的间接交流是人际传 播的两种基本模式。手机媒介的人际传播是指借助手机媒 介进行的间接人际传播,通过手机媒介把不同时空的个体 易携带的缺陷,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 正如麦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具有人的属 收稿日期:2013—04—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文化研究”(08JA840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 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BJZ2011ZI_01);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NCET一10—0264)。 作者简介:王欢(1965一),女,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发表论文6o多篇,出版著作2部。 一18— 手机媒介对9o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证研究 纳入到同一个场,克服了当面沟通的局限,可视为面对面 July,2013 V01.33 No.7 点之间的关系,关系有强、弱、无之分,正如人际交往中 交往频繁、关系一般和从不交往的现象,社会网络是一组 传播形式的延伸和拓展。手机通话技术实现了当面交流情 境的建立,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保证了对话内容的私密性。 作为口头传播形式的有机补充,借助文字符号传播的手机 短信也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短信传播具有双向性和 互动性,参与双方在传播中具有平等性等优势,使其备受 现代人的青睐。 情感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手机的人际 传播传递了人与人间的情感,成为联系现代人情感的桥梁 人或群体形成的一组特殊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传递物质、 信息、观念、情感等资源的纽带。基于前人对“社会网络” 的理解,笔者认为人际关系圈是指以日常交往对象为范围, 因血缘、业缘、地缘而产生联系的,借以获得各种社会资 源和社会支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将人际关系圈分 为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层3个层次(图1)。 和纽带。伴随着3G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实现了文 字、图片、音频、视频和影像等信息,实现了短信、彩信、 微信、WAP、定位、拍照和视频等多媒体功能,为传播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提供技术支持。手机媒体以其便携、隐私、 贴身和互动等特点,提高了人际传播的效果,成为信息交 流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带来了人际传播的新时代。 1.2 9O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9o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90年之后并且接受或正在接 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学生群体。9o后大学生好奇心强,追求 个性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信 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9o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速度更快捷,形成一 套独立的思维模式,自信程度随之增加。复杂和多样的知 识结构层次,信息量的极大丰富,该群体表现出极强的自 主性,程度把握不当,极易演化成为“以自我为中心”,势 必给该群体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 1.2.1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伴随着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9o后大学生渴望进行人 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自信、激励和归 属感。E.R.Erikson的人格渐成理论指出,自我意识的发展 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处于青年晚期(成年初期)的大学 生最为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日益强烈的对自我的关心, 促进了对“本我”的追求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 发展决定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影响90后大学生人生观 和价值观的建立。 9o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环境趋于多元化,寝室、班级、 学院、学生组织以及发达的网络提供了交友机会,但不同 的家庭背景、文化差异、性格差异增加了人际交往的难度。 90后大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亟需提高。调 查结果表明,15.58%的学生受到人际交往问题的困扰,并 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19.26%的学生与朋友关系不够 牢固,人际关系处于起伏波动中。 1.2.2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 英国人类学家Roger Brown认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 系并非随意的,而是经过某种模式化了的,社会结构就像 一个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接触看起来就像是网络中结 图1人际关系圈层次划分 核心层是指经常碰面和打交道的人,个体与核心层的 人交往频率最高、深度最深,与核心层交往花费的时间最 长、精力最多,是最需要用心经营彼此关系的层次,如亲 人、挚交等属于该层;中间层是指时常会碰面,通常是蜻 蜒点水式的泛泛之交或点头之交,基本通过远程沟通工具 保持联络的人;边缘层是指有可能接触到的陌生人,通常 通过网络联系的人。核心层和中间层是日常的人际圈子, 外层虽然人数众多,但交往的频率和深度太低,不计人人 际圈子。核心层的人与个体关系最密切,利益交集最大, 对个体的影响最大。 9o后大学生处于求学阶段,人际交往的范围主要局限 在家庭和学校,家庭中的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学校中的 学缘关系、业缘关系、朋缘关系等对该群体影响最大,因 此本研究将以下6项列为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中的核心 关系(图2)。 与 与 与 与 与 与 亲 朋 老 同 舍 恋 人 友 师 学 友 人 其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他 间 间 间 间 lB_] 间 关 的 的 的 的 的 的 系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系 系 系 系 系 系 图2 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 1.2.3选择人际交往工具会考虑的因素 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 论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为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一媒介期待一媒介接触一需求满 足”L2J。9o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在选择人 际交往工具时,更钟爱方便、快捷、即时、高效的媒介 (图3)。 一19— 2013年7月 现代情报 Journal ofModemInformation July,2013 V01.33 No.7 第33卷第7期 图3选择人际交往工具考虑的因素(N=462) 2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2.1调查方法与样本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 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定性研究方面看,查阅相关的社 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出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实证定量研究方面看,科学设计调 查问卷和对象抽样,采用合理的调查方式和调查工具,并 对结果进行全面处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确 保研究的科学性。问卷设计和实证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如 ● 下: 以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具体情况和对其在人际交往中发 挥作用的认知为主题,问卷共设计8道多项选择题、8道 单项选择题和9道是非判断题,从多维度剖析手机究竟在 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扮演何种角色和发挥何种效用。调 查在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中展开,根据随机抽样和分层抽 样的原则,确保样本反应问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调 查共发放纸质问卷400份,网络问卷75份,深度访谈25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63份,问卷的有效率92.6%。其中 大一101份、大二139份、大三134份、大四89份,男生 190份、女生130份,理科专业385份、文科专业78份,来 自城市343份、农村120份。对收集得到的数据和资料进 行汇总、分类和整理,运用SPSS16.0、EXCEL等统计工具,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 90后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基本情况 将从手机的使用目的,使用功能,移动社交工具使用 情况3个方面,来阐述90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概况。 (1)即时通信仍是使用手机的首要目的 在手机使用目的调查中,85.71%的学生选择即时通 信,“与人沟通情感”占43.51%,“查找资料、浏览新闻” 占39.39%,“消遣娱乐”占38.74%。多数学生使用手机还 是注重其基本的沟通联系功能,希望通过手机实现与亲朋 师长随时随地的联系。选择“与人沟通情感”远低于“即 时通信”,说明手机在社交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工具性的,是 一20一 出于便捷性和时效性角度考虑的,并非情感性的。“查资 料、浏览新闻”、“消遣娱乐”等附加功能在学习生活中只 是起到辅助性作用。 (2)人际沟通是手机的基本功能 使用频率最高的仍是手机的基本沟通功能(短信、通 话),其他多样化的功能对基本功能产生冲击。对手机功能 使用频率进行排序(共分为5级,最频繁得5分,依次递 减,下同),排在前七位的分别是:短信(Mean=4.67)、 通话(Mean=4.32)、手机QQ(Mean=3.19)、手机微博 (Mean=2.85)、手机SNS(Mean=2.65)、游戏娱乐(Mean =2.49)、微信(Mean=1.96)。由此可见,人际沟通仍是 手机的最基本的功能,资讯、娱乐等只能作为辅助功能。 (3)移动社交工具成为9o后大学生新型交往方式 移动社交工具指以手机为终端的QQ、微博、飞信、人 人网、开心网的使用情况,基于上述移动社交工具,能与 朋友线上聊天,实时关注好友动态。由图4可以看出,移 动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9o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半数以上 的学生经常使用。 从不使用 1天多次 36%\ 每天 21 图 4移动社交工具使用频率(N=462) 2.2.2选择维系人际关系圈的方式 基于对9o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的分析,调查了维系不 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时,9o后大学生的沟通方式的选择偏好 情况。 (1)与亲人沟通方式的选择 基于血缘和亲缘的亲人关系是人际关系圈中最稳定、 最基本的关系,经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最多,是贯穿人一 生的关系。多数9o后大学生求学在异地,与亲人当面相处 手机媒介对9o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证研究 时间短,与亲人的沟通更多的是传递离乡的游子之情、难 以割舍的血脉之情。9o.77%的学生把手机通话视为与亲人 沟通的首选方式,短信(3.27%)、其他(网络、书信等仅 July,2013 V01.33 No.7 69.7%的学生曾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朋友实时分享喜悦, 64.72%的学生曾通过电话向朋友诉说烦恼。 (3)与老师沟通方式的选择 占5.96%)仅占很小的比率。 (2)与朋友沟通方式的选择 基于“人际吸引”和“社会网络”理论,笔者认为朋 友关系是指因相似性或互补性而相互吸引、持续互动,彼 此能得到资源和支持的稳定的心理关系。朋友关系的建立 需要经历“觉察阶段”到“表面接触阶段”再到“亲密互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本身的表现 方式,师生关系的状况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传道授业 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受到媒介的制约。媒介对师 生关系具有建构功能:一方面,师生关系通过媒介才得以 建立,媒介成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教学采用的 媒介类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媒介影响师生间的 惠阶段”,最终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融洽,主动热情的关心 帮助对方,并以对方友好的互动为更深层次发展的动力。 9o后大学生更愿意在朋友面前展示自己、表达喜怒哀乐, 互动。此次调查,将师生沟通分为愿意主动沟通、有需要 时才沟通、基本不沟通3种情况,沟通方式的选择偏好如 图5所示。当面沟通依旧是师生沟通的基本方式,短信和 86.8%的学生曾通过短信向朋友传达生日/节日祝福, 当面(班会、课堂) ・短信l80 180 什 电话次之,手机成为高校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 ・电子邮件_书信 _电话・QQ/MSN_手机飞信: ≯菇 2l-17—15-=l二二。淄l 0 -94●,叠40 三二 : 愿意主动沟通 有需要时才沟通 基本不沟通 图5与辅导员或任课教师沟通方式选择的倾向(N=462) (4)与同学沟通方式的选择 基于业缘的同学关系可转化为朋友关系,甚至是更为 爱情包括动机成分,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3种成分在两 性之间的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亲密、激情、决定/忠守。 42.21%的受访者表示大学期间谈过恋爱,这些受访者选择 和男/女朋友沟通方式的得分排序前五位的依次是当面 (Mean=4.78)、电话(Mean=4.49)、短信(Nlen=3.a88)、 QQ/MSN/SNS(Mean=2.82)、书信(Mean=1.97)。感情是 维系情侣关系的基础,当面沟通仍是恋爱首选。手机、网 亲密的情侣关系。同学关系是人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伴 效应”影响大学4年甚至一生。9o后大学生通常维系同学 关系选择的方式排前五的依次是短信(Mean=4.39)、电话 (Mean=4.26)、QQ(Mean=3.86)、SNS(Mean=3.51)、当 面(Mean=3.50)。基于数字媒介的人际传播超过面对面人 际传播,“人——机——人”的沟通模式挑战者“人—— 人”的沟通模式。 络、书信等媒介是情感沟通的“红娘”。在已有男/女朋友 的受访者中,61.54%的学生会用手机表达思慕之情, (5)与寝室沟通方式的选择 宿舍人际关系是学生求学期间与室友交往互动而形成 的心理联系。宿舍人际关系是衡量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 55.9%的学生会借助手机化解情侣间的矛盾。 2.2.3结果讨论 综上所述,手机改变了9o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康程度和为人 世的“标尺”。紧张的宿舍关系造成心理不 安和压抑,甚至酿成类似“马加爵案件”的悲剧。家庭背 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扮演者“桥梁” 和“纽带”的角色。伴随3G技术的发展,手机日益多样化 景、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等因素都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和 谐。舍友间遇到矛盾时,选择沟通方式排在前五的依次是 的功能带来多元化的选择,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信息交流、 情感沟通、化解矛盾的功能。 短信(Men=4.a71)、当面(Mean=4.49)、电话(Mean= 2.65)、QQ(Mean=1.36)、电子邮件(Mean=0.93)。短信 道歉取代当面道歉的方式,成为化解宿舍人际矛盾的首选。 (6)与情侣沟通方式的选择 9o后大学生课业压力大,更崇尚简约、快捷的生活方 式,手机简洁快速的沟通符合快餐式的人际沟通方式,成 为维系人际关系的首选方式。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总 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好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人使 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借助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 能更好的满足90后大学生的归属需求、友情需求、自我实 情侣关系是异性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 理想,心理上对彼此产生依赖和仰慕并渴望成为终生伴侣, 而建立的稳定的关系。斯腾伯格(Steinberg,1988)认为, 现需求、社会比较需求和获取社会资源需求。 一2】一 2013年7月 July,2013 第33卷第7期 现代情报 Journal of Modem Information vo1.33 No.7 手机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提高了人际传播的效果, 认为,关系分为强和弱,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 带来了人际传播的新时代。手机传播具有如下优势:终端 个体与社会系统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是在性 随身携带,时间占有率高;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用户关注 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 度高;私密性好,用户定向更准确;互动性好;传播成本 征相似的个体间发展起来的,多发生在群体间,通过强关 低廉;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手机媒体比电脑更普及,比报 系获得的信息重复率高;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 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分众、定向、 的个体上发展起来的,分布较广,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 即时、互动”的人际传播更有吸引力。 社会界限的桥梁而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我国学者边燕杰 手机媒体为人际沟通搭建了平台,建立了“人——机 的“强关系理论”则提出,强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 ——人”的交往模式,其实质仍是人与人的交往。间接的 人间的网络桥梁。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 交往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实时沟通和交往创造条件, 惠交换是衡量关系强弱的4个维度。 实现远距离的情感传递。借助手机媒体的人际互动弥补面 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维系和扩大了人际关系圈,为 对面交往的不足,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自我展示,增加 弱关系的建立提供可能。人际交往的半径不再受国籍、年 人际吸引的可能。手机的人际传播主体处于“熟人的世 龄、身份、性别、肤色等条件的限制,交往由与熟悉的人 界”,身体缺位的人际互动,更能消除当面跟熟人交往的顾 到与陌生人的交往、由现实的物理交往时空到网络的虚拟 虑和不安,更容易通过语言符号拉近主体间的心理距离。 交往时空,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突破基于地缘、业缘、血 化解人际冲突或遇到难以启齿的事情时,手机沟通减少了 缘的人际关系圈,增加了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 面对面沟通时的尴尬,既达到了沟通效果,又保全了双方 增加人际互动的频率,拉近和深化心理距离,有利于 的“面子”。 强关系的培养。即时性、贴身性使高频率的互动成为可能, 实证研究发现,短信在维系人际关系时的地位尤为重 多样化的功能为感情传递提供载体。一句问候、一份祝福 要。短信语言精练简洁,表达生动形象、妥切鲜明,标点、 无形中拉近了人际间的心理距离,长时间的互动和情感传 数字和特殊字符增添别样乐趣。短信将文本与声像融合到 递利于亲密关系形成。 同一平台,突破传统的交往方式。从交往功能分析,基于 此次调查中,42.42%的学生认为手机使人际距离“变 “熟人圈子”的交往实现一对一的实体交往;从交往心理分 得更亲密”,37.23%的认为“无影响”,20.35%的则认为 析,讲求人情和面子,含蓄和无声的表达更巧妙,回避面 “变得更疏远”。笔者认为,要正确合理地利用手机工具, 对面的尴尬;从交往乐趣分析,“拇指文化”中蕴含的时尚 发挥其人际交往功能,成为调整人际距离和深度的“调节 娱乐更符合当代消费主义的交往观。 器”。 3手机媒介对9o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的效用 3.2信任程度 信任是一方基于另一方的能力、善意和诚实的信念, 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在心理距离远近、情感的亲密程 而向其展示自己易受攻击一面意愿-1]Mayer提出的信任模型 度。双方的信任程度,以及驾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 (图6)在网络信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模型由信任意愿和 笔者将从关系强度、信任程度和交往能力3个维度剖析手 倾向、被信任的特征和信任风险3部分组成分,3个组成 机对9o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的效用。 部分的预期最终影响了信任行为。这个模型展示了个体间 3.1 关系强度 信任的形成、维系和发展的过程。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理论” 图6 Mny ̄-的信任理论模型 在Mayer研究的基础上,MeKnight重点区分信任信念和 论模型[ 】(图7)。信任意图是指尽管可能出现不好的结 信任意图,引入外界环境因素,提出更宏观的网络信任理 果,主体仍愿意依赖关系人的意志选择行为;信任信念是 一22一 手机媒介对9o后大学生维系人际关系圈效用的实证研究 july,2013 V01.33 No.7 信任主体认为关系人是有能力、善意的、诚实的和可预测 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模型认为,信任主体的信任 查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未读短信,32.75%的学生手机24 小时不离身、晚上睡觉时也开机,25.38%的认为手机削弱 面对面交流的欲望,56.06%的学生上课也会经常玩手机。 行为由主体的信任信念和信任意图进行控制的,主体自身 表现会受到个体信任倾向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圈7 McK ̄ght的网络信任模型 笔者认为信任分为人伦信任和契约信任,以特殊情感 为基础而确认的关系视为人伦信任,以契约(或明或暗) 和法律准则为基础和保证而确立的关系为契约信任。在手 机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利与弊上,学术界争论不休,多数学 者认为弊大于利。此次调查显示,35.28%的学生认为通过 手机交往“更相信他人”,47.19%的学生认为“没有影 响”,17.9r7%的学生认为“不相信他人”,笔者肯定手机对 信任的正效用,但不能忽略其产生的负效用,并认为负效 用大于正效用,从人伦信任和契约信任两个角度分析。 “快餐式”的交往形态,缺乏人情味,引发真情危机, 一定程度上削弱建立人伦信任的感情基础。看似人际交往 更快捷、更即时,仿佛拉近了受众间的距离,但情感沟通 的效果不佳。仅以节日祝福短信群发为例,大量复制的、 同质化、机械化的短信使接收方产生不受重视感甚至产生 厌烦情绪,人际交往的主体个性被忽略,影响人际交往的 质量,不利于人际信任的建立。 缺乏机制的保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人际信任 难以建立并且脆弱易变动。借助手机的交往不及当面交往 真实,削弱人际交往可信程度,引发信任危机。面对面的 人际交往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和眼神表达思想感情,表 达内容的真实度易被判断,谎言易被识破。而借助手机的 人际交往过滤到了肢体语言,心怀不轨的人经常扮演与个 人真实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甚远的虚拟角色,只展示个人 优点而掩盖缺点,给双方造成完美的假象,一旦回归现实, 双方都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利用手机诈骗的案例不胜 枚举,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不信任感也会映射到基于手机的 人际交往中,进一步削弱信任程度。 3.3交往能力 过度的滥用手机导致使用者心理和生理产生不适应。 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使用手机伴有耐 受性、戒断反应和强迫行为。55.87%的学生手机不在身边 会感觉焦虑,27.6l%的学生产生幻听,64.64%的学生经常 由调查可见,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和消费手机。 过度依赖手机交往而脱离现实的关系圈子。弱化的人 际交往能力导致恶化的人际关系,现实的人际交往恐惧不 断增加,塑造部分学生孤僻的性格。部分学生在相对虚拟 的手机交往中会侃侃而谈,充分表达见解,一旦进入现实 交往领域,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缺乏主动性。使用手机媒 介的人际交往需遵循责任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批 判和反思原则、无害原则l3J。 4结束语 9o后大学生的成长关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兴 盛,需要绿色的、现代化的、人性化的人际交往方式。手 机在维系9o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圈时扮演“桥梁”和“纽 带”角色,发挥着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化解矛盾的积极 功能。手机是把“双刃剑”,在维系人际关系时也有负面功 能,需正确对待和化解负面功能,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J MayerRC,Davis JH,Sehomtnan F D.Aninvegrativemodel 0f or- zaI=i∞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3):709—734. [2]McKnight D H,Chervany N L.What tmst nle蛐in e—omlmlelx ̄ eu ̄omer relationships:arI intm'disciplinary om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mal 0f Electrmie Comnzrce,2OO2,6(2):35— 59. [3]眭东仔.数字媒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D].南昌:南昌大学, 2OO6. [4]肖晓鸿.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OO6. [5】王婷.指尖上的移动家园——手机短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 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OO7. [6】马丽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2OO7. [7]吴丽琼.关于“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D].福州:福建 师范大学。2OO9. [8】卢正芝,左小娟.媒介对师生关系的建构功能——师生关系的 另一种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O04,(11):108—109. [9]李美佳.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雏护与拓展——以重庆市为 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王彩霞,李荫榕.信息化条件下人际交往时空的变革[J]. 学术交流,2010,(1):130—13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