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一、赋体文学发展史简述
(一)赋的概念
作为一种文体,赋最早出现在荀子的《赋篇》中。而作为一种文学,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楚辞,所以今人又有辞赋之称。简言之,赋是以楚辞为滥觞、最早见于荀子的文中、到汉代才成为一种特定的的界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新文学体裁。
(二) 赋体的发展阶段
当赋体成形之后,仍然继续发展流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骚赋:西汉的赋,是继承骚体传统而来的,主要是骚体赋。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同屈原的《离骚》一样,骚体赋有较强的倾诉性。
汉大赋:从西汉开始,骚赋就逐步向大赋转化。其转折的标志是枚乘的《七发》。《七发》所采用的是铺张扬厉的手法,不同于骚赋。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标志着赋体文学的成熟。
抒情小赋: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折,以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为标志。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感情真挚,不同于“为文而造情”的大赋。
骈赋:魏晋南北朝时,赋向骈文方向发展,形成骈赋,或称俳赋。其篇幅短小,以上四下六的句式为主,称为“四六文”或“四六骈文”。
律赋:唐朝时盛行的律赋,即在骈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仗和用韵,代表作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文赋:即用古文写成的赋,不拘骈偶,多为主客问答的形式。从晚唐开始,文赋就逐渐发展。一般认为最早的文赋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代表作是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文赋已经是赋的变体,宋代的文赋则是赋发展到终极阶段的标志。
二、赋体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在内容上,赋体文学是“体物写志”的。首先在于“体物”,就是描摹事物。同时还能“写志”,即表述政见、抒发感慨。
(二)在形式结构上,赋体文学主要有南北东西式、主客问答式的结构。
(三)在艺术表现上,以铺排手法为主,即以铺张扬厉、夸饰性的描述为主,注重铺陈,讲究辞藻华丽与音韵和谐。
总体而言,赋是吸收了散文的章法、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体。
三、赋体文学作品赏析
(一)王勃《滕王阁序》
① 作品知识
作者: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
作品: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被贬谪的父亲,路过南昌,正逢上阎都督新修滕王阁建成,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此文即王勃在席上所赋。这是一篇律赋。
② 作品分析
内容:第一段叙事,写滕王阁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第二段描绘了登临滕王阁所见的景色。第三段抒发人生无常的慨叹,表达渴望用世的抱负。第四段照应开头,说明作序的缘由。
写作特点:1,律赋的形式特点,多用上四下六句。行文工整,讲究对偶和用韵,文辞精美。2,用典、抒情有机结合,转折自然。3,文思缜密,文气贯通,开合自如。
(二)欧阳修《秋声赋》
①作品知识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作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于嘉祐四年(1059),作者53岁,因身体的病痛以及种种忧虑辞去了开封府尹的职务,住在城南,内心苦闷,遂萌发退归田园之心。这是一篇文赋。
② 作品分析
内容:前两段描述秋状、秋威,表现秋的肃杀、残酷,第三段生发人生的慨叹。
作品特色:表现出文赋的特点。1,在结构上,还是主客问答式,以作者与童子的对话的形式展开。2,在句法上,即骈散结合,书写灵动。3,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秋声,十分形象。比如在文章第一段,连用几个比喻描写秋声自远而近、由小而大、由淅沥萧飒而奔腾澎湃、气势磅礴的生动形象,渲染出秋夜的肃杀之气。第二段则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秋声。4,文近旨远。骈赋短小,行文通透,情遥意深。这与欧阳修改革文风的主张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