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11卷第2期
Vol.11No.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
张 凤,高 航
(外国语学院一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就引起不少功能主义语言
学家的兴趣,众多研究者在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上有明显分歧。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考察表明,许多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该理论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索绪尔本人也意识到了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象似性,尽管他并没有使用这一术语。我们认为,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的争论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作来说,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对任意性原则的强调到对象似性原则的关注是语言研究范式由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主要是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转变的结果。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Abstract:Sincetheendof1970s,thearbitrarinessandiconicityoflinguisticsignshavebeenanimportantconcernoffunctionallinguists.Andtherehasbeenconsiderabledisagreementamongresearchersontheva2lidityofSaussure’sprincipleofarbitrariness.Thispaperre-examinesthekeyconceptsinvolvedinthecontroversy,includingarbitrarinessandiconicity,arguingthatmanyscholarshavefailedtounderstandthefullcomplexityofSaussure’sprincipleofarbitrariness.ItalsodemonstratesthatSaussurehimselfwasalsoawareoftheubiquitousiconicityinlanguagethoughhedidnotusetheterm“icon”or“iconicity”.Wecon2cludethatthereisnotmuchsensetoargueontheprincipleofarbitrarinessoriconicitybecausebothofthemareessentialforthelinguisticsystem.Theemphasisontheprincipleoficonicityattheexpenseofarbitrari2nessisacorollaryofashiftofparadigmfromstructuralismtofunctionalism,includinglinguistictypologyandcognitivelinguistics.
Keywords:linguisticsign;arbitrariness;iconicity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4)02-0005-07
1 引言
自从索绪尔(deSaussure,1916)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任意性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按照这种观点,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被认为是任意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整个20世纪,任意性原则在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中占统治地位,几乎不容质疑。由于对任意性原则的过分强调,尽
收稿日期:2003-09-23
管有不少学者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尽管皮尔斯(Peirce,1902Π1955)在索绪尔之前就已经令人信服地论证象似性是所有符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语言系统,但是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研究却仍然处于任意性原则的支配之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由于功能主义(包括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语言学家的研究,如博林格(Bolinger,
作者简介:张凤(1967-),女,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符号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高航(1971-),男,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1977)、海曼(Haiman,1980,1983,1985a,b)、吉冯(Givón,1985)、雷考夫(Lakoff,1987)和郎盖克(Langacker,1987),任意性原则被广泛批评。研
究者们对句法和屈折范畴的研究揭示了语言系统在语音、词序、毗邻、辖域、标记等方面存在大量的象似性。
国内学者对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也有比较热烈的争论。许国璋(1988)最早对索绪尔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理性的,不是任意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引起广泛注意。不少学者对于国外关于象似性问题的研究予以述评,如沈家煊(1993)、严辰松(1997)、张敏(1998)和王寅(1999)。同时,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明显分歧。以王寅(2002,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象似性学说比任意性学说更合理,而郭聿楷(2001)、王德春(2001)和朱永生(2002)等学者则坚持认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功能主义的许多研究结论过于牵强。
本文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学说和功能主义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理论进行重新考察,试图论证以下观点:(1)索绪尔理论的复杂性并没有被认识到,因此,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对索绪尔的批评虽然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击中要害;(2)索绪尔本人也认识到了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象似性,尽管他并没有使用这一术语;(3)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问题的争论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作来说,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对任意性原则的强调到对象似性原则的关注是语言研究范式由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主要是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转变的结果。
2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述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
出,它们的存在并不能说明任意性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拟声词和感叹词在语言中数量极少,并且从来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拟声词和感叹词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任意的,因为它们只是某些声音的近似的模仿,而且有一半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如法语中的ouaoua和德语中的wauwau(狗叫的声音)。索绪尔进一步解释说,任意性不是说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而是指对于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deSaussure,1916Π1959:69)。按照索绪尔的观点“完全任意的符号比,
其他符号(即非任意的符号,如手势)能更好地实现符号过程的最终目的”,并且语言在它的规约性方面是所有人类表达系统中最突出、最复杂和最普遍的符号系统(ibid.:68)。
尽管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看作语言系统的一个根本原则,但是语言系统本身和符号本身相比却不被看作是完全任意的,而是具有相对理据的(relativelymotivated)。所谓相对理据,就是说语言系统是通过句段关系(syntag2maticrelations)和联想关系(associativerelations),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共同作用来组织的,这些关系把语言成分联系在一起。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由于系统规则的制约,在与其他符号的组合对立和聚合对立中得到规定的价值,因此,语言符号要孤立看待的话,是任意的,或者说是没有理据的,而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是相对有理据的,或者说在任意性上是受到的。3 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复杂性
索绪尔提出任意性原则以后,语言符号的任意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语言学家深信不疑。直到今天,随意翻开一本普通语言学的教科书,都能读到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介绍。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各个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就会发现很多学者并未认识到任意性学说的复杂性,对任意性原则的看法是肤浅的和简单化(simplistic)的。实际上,任意性原则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由此而产生的理解对这一原则是否成立具有决定性影响。
所指(signified)组成。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含义是,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联系”
(deSaussure,1916Π或者“自然的纽带”1959:67)。比如“,姊妹”的观念在法语里同用来做它的能
指的soeur这串声音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来表示,比如在英语中用sister来作为同一观念的能指。语言符号任意
性原则的例外是拟声词和感叹词。但索绪尔提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
下面我们对文献中关于任意性原则的两种普遍观点进行剖析,试图说明功能主义语言学家们对其中一种观点的攻击并不影响另外一种观点的有效性。这两种观点暂且被称作人为联系论
①
和非相似论。人为联系论认为,语言形式(即能指)和意义(即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而非相似论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在目前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并未认识到这两种观点的区别。3.1 人为联系论: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自然的或内在的联系
索绪尔明确提出,在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自然的纽带”或“内在的联系”作为语言符号产生的动因。人类不一定非要使用某一语言符号来指某一概念不可,比如不一定非要使用英语table来指桌子,完全可以使用别的符号来指同一概念,比如使用俄语стол。由于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语言中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指同一概念。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却经不起推敲。首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自然联系或内在联系呢?所谓自然联系或内在联系,其实都是以人类认知为中介而在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的联系,都是人为的联系。而人为的联系即是受语言和社会双重制约的联系,是理性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联系。许国璋(1991:35)等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看法,如博林格等人(Bolingeretal.,1981:11)认为“某个人在某种场合坐下来,,决定做出发明,从这一意义上讲,几乎有关语言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任意的,因为语言中的任何要素事实上都有其非任意的来源。”
许多学者简单地认为,不同语言对于同一概念使用不同词汇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任意性原则的合理性,足以说明在语言符号及其所指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实际上,要说明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从跨语言的角度去考察任意性是不必要的,也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最初选择一个语言符号来表达某一意义时,为什么选择这个语言符号,而不是别的语言符号。在我们看来,玫瑰花叫作“玫瑰”和rose对于语言的功能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语言符号最初的创造者来
说,选择一个符号而不是另外一个必定是有道理的,尽管今天我们可能对最初选择的动机无从考证。这是因为人类最初选择语言符号时总是受到社会、生理、心理、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的制约。一个非语言符号系统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比如,我们要把战争消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外一个地方,有多种符号系统可供选择。在中国西周时代,人们建造了用烟和火来传递紧急军报的烽火台,通过烟和火的大小、数量等对信息进行编码。在古代欧洲,人们把木头做成像手臂那样可以弯曲的臂杆,把它耸立在高塔上,臂杆的每一种形状代表一个特定的信号,以此把消息从一个高塔传递到另外一个高塔。19世纪中叶,美国人莫尔斯和维尔发明了莫尔斯电码,用“点”“、划”“、空”适当搭配起来组成的符号来代替字母和数字。这种电码编制方案用36个符号就可以代表26个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并由它们组成不同的字和数。在我们看来,以上几种符号系统都可以传递信息,尽管它们在灵活性和效率方面差别很大。可以说,这些符号系统和它们传递的信息之间没有内在的或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来说,他们所选择的符号系统却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认知水平制约下的必然产物,符号形式和符号内容之间存在着理性的、必然的联系。我们今天不会去问为什么中国西周时代的人们不选择莫尔斯电码,而使用烽火来传递信息。同样的道理,就语言符号系统而言,如果今天我们根据不同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别来否认语言符号和其所指之间理性的、必然的联系,这种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索绪尔关于象征(symbol)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观察到这种理论的弱点。他在界定语言符号时,反对用象征一词来指语言符号(lin2guisticsign),或者更确切地说,来指所谓的能指。他认为象征的特点是它永远不是完全任意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点自然联系的根基(deSaussure,1916Π1959:68)。比如,人们使用天平来象征法律,在天平和法律之间存在一些自然联系。这里的天平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东西来代替,比如不能用一辆马车来象征法律。这里象征和语言符号的区分看似清楚,其实也经不
7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起推敲。在一种文化中,用天平来象征法律,但在其他文化中,天平和法律之间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联系。按照任意性原则,天平和法律之间的联系也是任意的。这里可以看出索绪尔论述的自相矛盾之处。
以上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任意性原则存在的问题。从共时的角度看,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则是不容质疑的。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说,他不清楚为什么使用一个语言符号而不是另外一个来表示某一概念。而他也不需要弄清楚这些,他只需要学会这些语言符号的意义,掌握它们的使用规则,以达到交流的目的。3.2 非相似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形式和它们所指的外部世界实体之间不存在任何物理上的对应或相似之处(Lyons,1977),比如“月亮”,一词并不反映所指事物———月亮的任何物理特征,我们不能从“月亮”的语音上知道月亮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当然任意性原则也有例外,拟声词,如“咚咚”“、哗啦”“、扑通”就是对外界声音的直接临摹,它们反映了所指外部事物的物理特征。毫无疑问,这一意义上的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语言系统作为一维线形事物,除拟声词外,不可能反映、非线形的外部世界事物的物理特征。语言学家们普遍承认,语言中图画式、模仿式或拟声词的数量极少。非语言符号系统则不同,它们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和所指事物的物理特征对应,比如,道路交通标志,如上坡、下坡、急转弯、环形路口、十字路口和它们的所指对象在形状上就非常相似,同样,地图的图例使用的符号和它们所指事物在物理特征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以上意义上的任意性原则只适用于简单符号,具体来说,只适用于词素这一最小的意义单位。但是,简单符号(词素)组合成为复杂符号表示概念的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这一过程中象似性及其他因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语言系统中的符号数量将大为增加,并且符号之间联系混乱,给人类的记忆和处理造成沉重负担,影响语言的交流功能。索绪尔对这一点认识得很清楚,因此他提出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功能主义语8
言学家看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以简单符号为基础构造复杂符号过程中要遵循的象似性规律。4 皮尔斯的象似性理论
象似性这一术语来自哲学家皮尔斯(Peirce,1902Π1955)的符号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雅各布森(Jakobson,1965)引入语言学,从此开始被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普遍使用。但由于皮尔斯符号理论的艰深晦涩,关于符号系统象似性的争论大多局限于哲学界。
皮尔斯根据符号和它们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三类: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
②
和象征符(symbol)。象似符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一个事物,比如在纸上用铅笔画一条线来代表一条几何直线;标志符是通过表征物与对象之间的存在关系来代表事物,其中表征物要受到对象的某种影响,比如土块上有一个弹孔,这是开过的标志,一个人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是他腿脚有缺陷的标志;象征符是通过一个法则或者规约的作用表示对象的符号,比如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红灯代表停止,绿灯代表通行。
以上三类符号中,象似符在语言学家中间引起的关注最多。一个象似符是通过表征物和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来代表它的对象的。皮尔斯根据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及各种相似特征(包括模仿、类比和对应)所占成分的多少,把象似符分成三类:肖像(image)、图式(diagram)和隐喻(metaphor)。肖像(比如一个人的画像或照片、一幅风景画)通过具有该肖像的对象(比如所画
的人)部分简单的特征来实现相似。肖像和它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元的、简单的、感官的或模仿性的相似。语言中的拟声词就体现了肖像象似性,因为这些语言符号本身模仿它们所代表声音的特征。图式(比如地图和建筑物的平面图)呈现出和它们的对象(比如领土和建筑物)结构上的类似。图式通过自身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类比性地表现对象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图式与其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是二元的、关系性的或结构性的类比。在三类象似符中,符号和对象联系的直接性从肖像到图式,从图式到隐喻逐渐递减。其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
中,隐喻的抽象程度最高。在隐喻的定义中,皮尔斯引入了一个把隐喻和肖像及图式区分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即除了表征物和对象以外,隐喻还涉及到另外一个事物。这一另外的事物不是表征物的对象,而是由另外一个表征物代表,旨在用来表明表征物和对象之间存在类似之处的事物。表征物(即隐喻)的代表性特征不是在其本身中明显可见的,而要从隐喻指向的类似关系来理解。因此,尽管隐喻代表某种相似之处的特征,但并不是在表征物本身中,而是由表征物代表的相似关系(存在于它的对象与另外一个事物之间)实现的。比如,在看完影片《南京大》后,一个观众说“日本人就是屠夫”,这一隐喻通过指向日本人和屠夫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表明一种相似之处,因此,整个表征物,即“日本人就是屠夫”这句话指向表征物的对象日本人和另外一个事物屠夫之间的类似之处。和图式情况不同的是,这种类似对应关系存在于表征物之外,表征物并不复制相似性特征,而是指出它的存在。
5 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关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
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同义,但是博林格列
举了一些例子证明并非这样。
a.Georgeturnedthepages.
b.ThepageswereturnedbyGeorge.(正在对受事产生影响,即在这一过程中书页发生了某些事件)
c.Georgeturnedthecorner.
3d.ThecornerwasturnedbyGeorge.(并正在对受事产生影响)
以上例子说明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并不是同义的。
理据原则指的是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反映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这类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中广泛存在,比如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概念之间的距离(距离象似性),语言成分的顺序反映所叙述事件的顺序(顺序象似性)等。5.2 吉冯(Givón)的象似观:省力原则与象似原则
吉冯(Givón,1985,1991)对于象似性的看法不如海曼的观点那样清楚,在很多时候并不一致。一方面,吉冯(Givón,1985)把省力原则(principleofeconomy)看作是象似性的一个主要动因,因此任何象似性动因本身就是省力动因;另一方面,吉冯(Givón,1991)把省力看作是体现象似性的多种形式之一。总的说来,吉冯似乎把语言结构中任何非任意的关系都当作是象似性的体现,比如他认为,主要动词在语义等级上的位置和补语动词具有体标记的可能性存在相关这一事实体现的就是象似性。5.3 其他功能主义学者的观点
论述
上面简要介绍了皮尔斯关于符号系统的象
似性理论。语言学家们很少去深入探讨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合理性问题,因而对象似性的理解往往是简单化的。到目前为止,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对象似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下面重点分析功能主义语言学中关于象似性的几种典型观点。5.1 海曼(Haiman)的象似观:同构与理据
海曼(Haiman,1980)提出语言中存在两种象似性,即同构(isomorphism)和理据(motiva2
③
tion)。同构原则是指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意味着形式相同表示意义相同,形式不同表示意义不同。博林格(Bolinger,1977:x)指出,语言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意义对应一个形式,形式不同总伴随着意义不同。各种语言中都广泛存在形式相近,则意义相近的现象,如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e,this,that,they,their,then,there,thus)和疑问词(what,why,when,where,which,whether,how)。语言中完全同义的现象是很罕见的,比如,一般认为英
除了海曼和吉冯以外,其他功能主义学者对象似性也有论述。维尔茨贝卡(Wierzbicka,1985)把象似性看作语言形式的认知语义基础。她区分了物质名词和可数名词,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比如,某一食物是否被编码为物质名词或可数名词取决于该食物是被人们整体食用,还是切碎食用,取决于该食物被人为分割之后能否保持自己的功能。霍珀和汤姆普森(Hopper&Thompson,1985)把象似性看作是语法反映交际功能的结果。他们讨论了名词和动
9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词这类普遍范畴的话语基础,认为名词和动词是人类实现交流功能必须的范畴。6 讨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任意性和象似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理解和皮尔斯最初的界定并不一致。另外,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索绪尔任意性学说的复杂性,因此,对索绪尔的批评不一定完全公允。6.1 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和皮尔斯在象似性界定方面的差异
皮尔斯把象似性界定为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功能主义者对于象似性的哪一种理解符合皮尔斯最初的定义呢?很明显,海曼的理据(motivation)最符合皮尔斯的定义,因为它属于图式象似现象。但我们很难说同构属于皮尔斯所说的象似现象,除非我们认为同构也属于图式象似现象,因为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形式相同、相近或不同)类比性对应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意义相同、相近或不同)。如果持这种观点,海曼区分同构和理据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再来考察一下吉冯等学者的观点,他把省力现象看作象似原则体现的观点肯定有问题,因为很难看出语言形式的省略和表达的意义之间有什么相似或对应之处。绝大多数学者,如克罗夫特(Croft,1990)把省力和象似性都看作是对语言形式共同起制约作用的原则。另外,吉冯和其他学者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任何非任意的联系都看作象似性,这一点也明显不符合皮尔斯最初的定义,这种理解实际上是把象似性和理据等同起来。6.2 索绪尔任意性学说中的象似性
大多数功能主义者没有认识到索绪尔的任意性学说中实际也包含了象似性思想,尽管索绪尔没有使用象似性这一术语。我们认为,索绪尔提出的相对理据体现的就是图式象似性。所谓相对理据,是指语言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种关系是语言系统组织至关重要的原则。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都体现了图式象似性。存在聚合关系的语言形式在概念结构上往往具有相似之处,比如语言形式“柳树”、“杨树”、“桦树”和“松树”之间10
就存在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对应于概念
结构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都属于树的范畴,但各有不同特征)。此外,组合关系更清楚地体现了图式象似性,比如对动物进行分类时采用的名称往往反映了人类概念结构对应的某些方面“,公鸡”“、母鸡”和“小鸡”都是由物种的属名称“鸡”和各自对应动物的某些区别特征组成。7 结语
本文的论述表明,语言学家们对任意性原则和象似性原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认为,引起这场争论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范式的变化。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他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系统。正是由于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强调,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语言学家们几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忽视了语言系统的意义与功能。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语言类型学的兴起和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使研究者们把研究重心放在了语言结构的意义和功能上。在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中,语言符号和外界事物(通过人类认知处理、加工过的)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成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开始重视研究语言结构如何临摹人类的概念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功能主义者自然要对索绪尔过分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提出质疑。但是,这不是从根本上否认狭义上的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即3.2中提到的非相似论),而是要把语言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结构和人类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上。语言是一个层级系统,其基础是词素这一最小的意义单位,词素构成词,词构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词素以上的单位都是复杂符号,由简单符号组成。语言又是一个一维线性系统,就词素而言,除了拟声词和感叹词以外,根本无法临摹外界的、非线性事物。但是,在人类把简单符号(词素)组合成复杂符号来表示复杂概念的过程中,却要尽可能地临摹所经验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即简单符号组成复杂符号的过程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否则,语言系统中的符号数量将大为增加,并且符号之间联系混乱,给人类的记忆带来沉重负担,降低交际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
效率。以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为代表的新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的正是在简单符号基础上构造的整个语言符号系统如何反映人类的经验结构,即强调对人类语言结构理据的研④
究。因此,近20年来,语言象似性研究不过
注释:
是新的研究范式下对索绪尔过分强调任意性原则的反对。在这种背景下,争论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并无太大价值,因为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作来说,任意性和象似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iconicity)区分开来,因为①这里使用“相似”一词是为了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使用的“象似性”“相似”的内涵和“象似性”并不一
样。
②这里“象似符”、“标志符”和“象征符”的术语采用了王寅(1999)的译法,其中index也有不少学者译为指示符。
③海曼对于isomorphism(同构)和motivation(理据)两个术语的选择受到了克罗夫特(Croft,1990)的批评。克罗夫特认为,数学中的同构指的是成分对应及关系对应,因此包括了海曼所说的“理据”,而理据又有各种类型,如象似理据和省力理据。本文其他地方出现的“理据”应该在一般意义上理解,和海曼的术语意义不同。
④在目前新的研究范式下“,理据”这一术语比“非任意性”或“象似性”更准确地反映了功能主义语言学家的研究取向。参考文献:
[1]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古添洪.记号诗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4]郭聿楷.句法象似性漫谈[J].中国俄语教学,2001,(4):16-22.
[5]罗曼・雅各布森.雅各布森文集[M].钱军,王力译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7]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外国语,2001,(1):74-77.
[9]王铭玉.对皮尔斯符号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1-7.[10]王铭玉,李经伟.符号学研究[C].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
[11]王寅.论语言符号相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2]王寅.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6.[13]王寅.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14]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3):1-5.[15]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1997,(3):21-25.
[1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2-7.[18]Bolinger,Dwight.Meaningandform[M].London:Longman,1977.
[19]Givón,Talmy.Iconicity,isomorphism,andnon-arbitrarycodinginsyntax[A].InJohnHaiman(ed.)Iconicityinsyntax[C].Amsterdam:Ben2
jamins,1985.187-219.
[20]Givón,Talmy.Isomorphisminthegrammaticalcode:Cognitiveandbiologicalconsiderations[J].StudiesinLanguage,1991,(15):85-114.[21]Haiman,John.Theiconicityofgrammar:isomorphismandmotivation[J].Language,1980,(56):515-540.[22]Haiman,John.Naturalsyntax[M].Cambridge:CUP,1985a.
[23]Haiman,John(ed.).Iconicityinsyntax[C].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5b.
[24]Hopper,P.J.&S.A.Thompson.Theiconicityoftheuniversalcategories“noun”and“verb”[A].InJohnHaiman(ed.)Iconicityinsyntax[C].
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5.151-183.
[25]Lakoff,George.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IL: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7.[26]Langacker,Ronald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M].Stanford,CA:StandfordUniversityPress,1987.
[27]Peirce,CharlesS.Logicandsemiotic:Theoryofsigns[A].InJ.Buchler(ed.)Philosophicalwritings[C].NewYork:Dover,1955Π1902.98-119.[28]Wierzbicka,Anna.“Oats”and“wheat”:Thefallacyofarbitrariness[A].InJohnHaiman(ed.)Iconicityinsyntax[C].Amsterdam:JohnBen2
jamins,1985.311-342.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