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5期 2 0 0 6年5月 土木工程学报 Vo1.39 No.5 CHINA CIVIL ENGINEEmNG JoURNAL May. 2006 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承载能力研究 袁雪霞 金伟良 鲁征 刘 鑫 陈天民z (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在直角扣件抗扭刚度试验基础上,考虑扣件连接的半刚性,建立了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承载能力分析的 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分析方法计算支模架的稳定承载力,结果表明线性屈曲所得的稳定 承载力要大于非线性稳定计算结果,尤其是在有初始缺陷时由线性屈曲所得的稳定承载力是不尽合理的。然后采 用非线性屈曲方法,计算了不同搭设变量下的稳定承载力,并表示为工程上常用的计算长度系数。对稳定承载力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支模架的初始缺陷、扣件半刚性对支模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显著,扣件螺栓拧 紧力矩定为40N·m是经济合理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性设计的依据。 关键词:扣件式钢管支模架;半刚性连接;稳定承载力;线性屈曲;非线性屈曲;初始缺陷 中图分类号:TU731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 1X(2006)05—0043—08 tubular steel formwork-supports Yuan Xuexia Jin Weilianf Lu Zheng1 Liu Xin Chen兀矾m (1.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 1 0027,China; 2.Zhejia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Group Co.,Ltd,Hang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Considering semi—rigid connections,a 3-D FEM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fastener—style tubular steel formwork—support and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torsion stiffness of right couplers.Bot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buckling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tability of the formwork— supports.In the nonlinear analytical model,Initil iamperfection,plastic behavior and large deflection response of the formwork—support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d the linear buckling load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from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for cases of different design variables,and then the results were converted into effective length coefficients that are generally used in practice.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were studied.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effects of initil iamperfection and semi—irgid connection on the stability bearing capability are important,also a bolt tightening torque of 40N-m was found to be quite reasonable. —rigid connection;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linear Keywords:fastener--style tubular steel formwork--support; semistability;nonlinear stability;initil iamperfection E-mail:xxyuan@zju.edu.cn 定承载能力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 引 口 外着重研究了门式承重架Ei-4 ̄,但门式承重架的失稳 模态与扣件式钢管支模架完全不同,很难在扣件式钢 由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倒塌而引发的重大事故占建 管支模架稳定承载力研究中直接引入国9t'l'-J式承重架 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比例很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而 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实验和 扣件式钢管支模架是常用的模板支撑系统,因此其稳 理论分析成果较多 ],而对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的研 究则较少。由于双排脚手架的构造和工作状况与支模 基金项目:浙江省建设厅科技项目(建科发[2003]226号) 作者简介:袁雪霞,博士,讲师 收稿日期:2005.01.17 架有显著差异,因此必须针对支模架的特点做进一步 的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土木工程学报 2006仨 虽然采用钢管脚手架杆配件搭设各类模板支架已 小稳定系数才有实际意义,故将最小特征值设为A , 是土木工程中建筑施工的常用做法,但由于缺乏系统 则临界荷载为A P。2非线性屈曲分析 的试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目前尚无设计计算方 1.支模架结构的非线性方程可以写成 法的专项标准。 健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 P 术规 (JGJ130--2001) 虽然编写了有关“模板支 (3) 为结构总切线刚度矩阵,Kr=KL+K ̄+Ks, 架计算”的内容,但是在缺少相应试验和统计资料的 式中,、 和 分别为结构的线性刚度矩阵、大变形矩 情况下,只得借鉴并采用了英国标准《脚手架实施规 墨. 和尸分别为总位移列阵和总荷载 BS5975的规定。然而我国标准中对构架的要求 阵和总应力矩阵;要比英国标准低得多,故存在诸多疏漏,致使计算结 果偏于不安全。由此,杜荣军 按照“几何不可变杆 系结构”和“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构”的原则,分别 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规定。对于“非几何不可变杆系结 构” (我国常用的搭设构造)的计算是将脚手架立杆 视为有侧移的多层框架柱,采用《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的附表D一2确定计算长度系数。 但是附表D一2的适用对象应是钢柱与钢梁的节点为 “刚接”的框架,而扣件节点是介于铰接与刚接之问 的“半刚性连接”。这就导致了其计算长度偏小,计 算承载力偏高的结果。 笔者在介绍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分析方法的基 础上,对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 析,开展了直角扣件抗扭刚度试验,建立了扣件连接 的半刚性模型,并为方便施工设计人员使用,给出了 不同设计参数下支模架的计算长度系数,探讨了扣件 连接的半刚性、扣件拧紧力矩、结构的初始缺陷和搭 设高度对支模架稳定性的影响。 1 稳定性分析理论 1.1线性屈曲分析 线性屈曲的分析是假设结构在受载变形过程中, 无结构构形的变化,而当屈曲发生时,结构构形才会 突然跳到另一平衡位置,其屈曲判断准则为 l l=0 (1) 即 l +A l=0 (2) 式中: 为结构的切线刚度矩阵;凰为初始刚度 矩阵, =f B DBdV; 为几何刚度矩阵,K = J鲁.s詈dV;A为屈曲特征值,A=争;丑、D、 Ⅳ分别为建立在结构初始构形上的应变矩阵、弹 性矩阵、应力矩阵、形函数矩阵; 、P分别为屈曲 的临界荷载、设计的使用荷载。如果方程组(2)为 n阶线性方程组,那么理论上存在 个特征值A , A ,…,A 。但对于工程问题,只有最小特征值即最 列阵。 为求解式(3),将式(3)改写为增量形式: A8=△P (4) 在线性屈曲分析中,假定结构失稳时仍处于弹性 小变形范围内,结构的内力与外荷载呈正比。线性屈 曲分析计算方便,但只能适用于理想线弹性结构,不 能考虑实际结构的初始缺陷、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 性对支模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从而使屈曲的临界荷 载要高于实际值,但采用线性屈曲分析可以预测屈曲 荷载的上限。非线性屈曲分析可以考虑结构的几何非 线性、材料非线性、初始缺陷和残余应力等因素,在 变形后的构形上建立平衡条件,逐步增加外荷载增 量,直至切线刚度矩阵 趋于奇异,比较真实地反 映了结构的实际情况[9]。 2半刚性节点试验 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的半刚性节点是指纵、横向水 平杆与立杆之间用直角扣件连接的节点。由扣件连接 的支模架节点既不是理想铰接,也不是完全刚接,而 是一种半刚性连接,且其刚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扣件 连接的螺栓拧紧程度。笔者通过试验测定直角扣件扭 转刚度,拟合试验结果,给出扣件连接节点的M一0 关系模型。 2.1直角扣件抗扭刚度试验 为研究直角扣件的半刚性连接性能,进行了直角 扣件抗扭刚度试验。该试验由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 究所和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共同进行,在浙江 省建工集团中心实验室完成。为了真实反映实际情 况,试件均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抽取的直角扣件 采用可锻铸铁制作,已多次重复使用过,实际自重 10.0~I1.8 N不等。 试验示意图如图I所示, 48 X 3.5 mm的钢管 与三角架顶部用直角扣件连接,一端施加荷载,在另 端产生的线位移用游标卡尺测量。经过变换,得到 扭矩 与转角0的关系。为了考虑扣件螺栓拧紧力 矩对支模架承载力的影响,分别在直角扣件螺栓拧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9卷第5期 袁雪霞等·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承载能力研究 l 9 8 7 6 5 4 3 2 1 ∞ 叭力矩 分别为2O、3O、4O、5O、60 N·m的5组试验 条件下,确定 关系。 3支模架结构模型 图l直角扣件抗扭刚度试验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oftorsional stifness test Oil right-angle coupler 2.2试验结果 每组试验做1O个直角扣件,取其平均值建立 一 8关系模型。图2中数据点表示每组试验对应的平 均值。采用数据统计方法,选择对数模型拟合 一 关系: M=nln(1+Rk ) (5) 式中,凡为形状参数;R 为初始刚度,单位kN·m/rad。 耄 0 0.02 0.04 0.06 0.08 0.1 0 Irad 图2 M-O拟台关系 Fig.2 Fit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 and 0 经过数值拟合,不同扣件螺栓拧紧力矩 条件下 扣件的扭转刚度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图2中的实线 表示每组试验的拟合曲线,拟合结果表明采用对数模 型拟合扣件抗扭刚度是合理可行的,因而扣件连接具 有非线性特性。 表1扭转刚度模型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torsional stiffness model T(N·m) 20 30 40 50 60 3.1基本假定 (1)结构为三维空间杆系结构,且立杆与上下楼 板铰接。 (2)忽略地震荷载、风荷载和其他水平荷载。 (3)架体的最不利工况是各立柱承受相同轴压。 不论是试验还是理论计算,大多数都采用各立柱顶部 施加相同轴压的工况下,架体失稳时对应的轴压为该 架体的稳定极限承载力。 (4)考虑水平杆与立杆之问连接节点的半刚性, 采用弹簧模拟直角扣件的半刚性连接,弹簧的刚度采 用扣件螺栓拧紧力矩T=40 N·m对应的模型参数,如 表1所示。 3.2有限元模型 依据建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 2o01)E7]和杜荣军 对纵向剪刀撑的设置要求, 并考虑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取高3步、纵横向9 跨、四周设置纵向剪刀撑的架体作为计算单元。有限 元模型如图3所示,立杆沿y轴方向,纵、横向水 平杆分别沿 、z轴方向。 \ . ’ \ \| / × × × /。 \ / \ / \ ’:r l h 甘Ih 1 日2 (a) ,平面 \.I .\J / \. ‘/ × × × / ‘\ / ‘\ / \ L I e’ I h (b)l】z平面 图3支模架3D有限元模型 Fig.3 3-Dfiniet elementmodel offrame scaffold 4有限元结果分析 4.1不同分析方法结果比较 {#行非线忡扁曲分析之前,尚需确定钢管和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土木工程学报 2006征 2支模架变形模态 件的材料特性。扣件采用本文提出的非线性扭转刚度 4.在非线性屈曲分析时,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架 模型,并仅考虑扣件螺栓拧紧力矩为40 N·m的情 况,其他情况将在另文中考虑。假定钢管为理想弹塑 体的刚度逐渐降低,直至失稳,荷载达到极限值,典 性材料,屈服强度为235 MPa。针对不同的分析方 型荷载一位移曲线如图4所示。失稳模态如图5、6 法,采用不同类型的弹簧模拟扣件的半刚性连接:进 所示,与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不同,支模架的失稳 行线性屈曲分析时,采用扭转刚度为扣件初始扭转刚 既不发生在横向平面,也不发生在纵向平面。这是由 度的线性弹簧模拟;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时,采用 于支模架纵、横两个方向的刚度相差不大,不存在刚 度明显较弱的侧向平面。而双排扣件式脚手架纵向跨 肛 关系为扣件扭转模型的非线性弹簧模拟。 由于支模架的纵、横向水平杆与立杆利用直角扣 数多、刚度强,横向跨度少、刚度差,故沿横向发生 件连接,其轴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因而力的传递会存 在偏心情况。同时,钢管和扣件的实际质量、杆件的 初始缺陷(如钢管的初始弯曲、锈蚀及端面偏差等) 和搭设质量(女口搭设的纵、横向不垂直等)直接影响支 模架的极限承载力。因此,必须考虑支模架构件的初 始缺陷。Weesner L.B.和Jones H.L. 在门式承重架模 型中直接考虑架体搭设完成后量测的初挠度,由于必 须在支模架搭设之前完成设计方案,所以该方法虽然 较精确,但是不实用。另外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用 虚拟荷载模拟初始缺陷的影响。在本文进行非线性屈 曲分析时,采纳英国规范BS5973推荐的办法,在各 节点施加水平虚拟荷载,其大小为竖向荷载的1%。 对支模架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首先利用弧长法, 找到稳定极限承载力的大致范围。再利用牛顿一拉 普生法和二分法相结合,使得荷载步增量达到所定义 的最小荷载步增量,程序自动收敛到稳定极限荷载。 分别利用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方法计算若干个 支模架的稳定承载力,结果列于表2。由表2可见, 考虑了结构初始缺陷影响,非线性屈曲分析的稳定承 载力比线性屈曲分析所得结果要小得多。因此,应在 综合考虑各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慎重地采用线性屈曲 分析方法的结果。而非线性屈曲的分析方法能考虑诸 多不利因素,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度,应优先采用。为 此,以下均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计算支模架的稳定承 载力。 衰2线性屈曲与非线性屈曲分析稳定承载力(kN) Table 2 Result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es 整体失稳破坏。支模架在斜向发生大波鼓曲现象,波 长大于步距,总体来说,属于整体失稳破坏。 “/mm 图4典型荷载一位移曲线 、 Fig.4 Typical curve of load vs dlsplacement 图5外侧立杆变形模态 Fig·5 Deformation mode of outside standpipes 图6内侧立杆变形模态 Fig.6 Deformation mode of inside standpipe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9卷第5期 袁雪霞等·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承载能力研究 4.3不同设计变量下支模架的稳定承载力 般情况下,支模架步距h=1.2 1.8 m,步距h 与纵距f 的比值h/1.=1.0..2.0,步距h与横距fh的比 值h/lb=1.0—2.0。为分析所有可能性,令步距h=1.2、 l-3、1.4、1.5、1,6、1.7、1.8 In,并考虑步距h与纵 距Z 、横距lh的比值h/l 、h/lb=1.0、1.2、1.4、1.6、 1.8、2.0等6种情况,计算所有架体的稳定承载力。 步骤如下: 2 (1)建立不同搭设参数架体的有限元模型。 (2)引入初始缺陷,由于支模架上下端铰支,故 在中间各纵、横向水平杆与立杆相交处施加水平力, 其大小为竖向轴压的l%,求得架体的初始缺陷。 (3)在各个立杆顶部施加轴压,进行非线性分析, 图7 。和hfl,,hllb的关系曲面 Fig.7 Relationships between p0,h/l,,and h/lb 表3计算长度系数p的值 Table 3 Values of effective length coefficient/ ̄ 确定稳定承载力 。 4.4确定计算长度系数 为方便应用于实际工程,将整架视为中心受压 杆,把支模架的稳定承裁力 转换为计算长度系数 由 = 。Af计算出 。,并将 o视为长度为步距 h的立杆段的受压稳定系数,从 弯薄壁型钢结构 技术规渤(GB50018—2002) j的 值表中查出相应的 。,即可由 。= 。h/i得到 。,其中钢管的截面面积 5影响因素分析 A=489 millz,抗压强度设计值厂取235 N/mm2,回转半 5.1不同初始缺陷的影响 径 15.8 mill。图7表示了最终的转换结果,即不同 为研究不同初始缺陷的影响,虚拟水平荷载分别 步距的支模架,计算长度系数 。随步距h与纵距f 、 取0.25%、0.5%、1.0%、1.5%及2.0%的极限荷载, 横距fh的比值 ,f 、 /2 的变化关系。图7中自上到 不同初始缺陷的计算结果列于表4。比较可见:①随 下的7个曲面分别表示步距h=1.2、l_3、1.4、1.5、 着初始缺陷的增加,支模架的稳定承载力不断降低, 1.6、1.7、1.8 m时的情况。这7个曲面很贴近,表明 且下降趋势较明显;②虚拟水平荷载取0_25%时,对 在 ,f日、 一定的前提下,计算长度系数 。受步距 应的稳定承载力接近线性屈曲分析的结果。因此为 范围内。 表4不同初始缺陷下稳定承载力 Table 4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for differentiniitalimperfections kN h的影响较小,所以取7个曲面的均值作为支模架设 保证支模架的安全,必须将初始缺陷控制在合理的 计验算时使用的 值,其值见表3。 注:尸u是初始缺陷为虚拟水平荷载取l%尸u对应的稳定承载力,如表2所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土木工程学报 2006住 5.2扣件半刚性的影响 为刚性进行分析,一方面低估了支模架的侧移量,从 如果不考虑直角扣件半刚性对扣件式钢管支模架 而减弱了P一△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高估了立杆与 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而把所有直角扣件的连接节点视 水平杆连接的刚度,立杆稳定极限承载力理论值偏高 为刚接,其计算结果比考虑半刚性连接的结果大 而偏于不安全。因此,支模架稳定分析必须考虑扣 30%左右(如表5所示)。这是因为半刚性连接简化 件连接的半刚性的影响。 表s两种连接方式的稳定承载力 Table 5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for two different connections kN 5.3扣件螺栓拧紧力矩 的影响 必要研究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对整架承载力的影响。 支模架一般是由048×3.5 mm无缝钢管通过扣 经现场抽查表明,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主要范围 件连接搭设而成的多层、多跨空间架体。扣件的连接 是20~60 N·m,故选择扣件拧紧力矩分别为20、 节点刚度的大小差异主要源于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 30、40、50、60 N·m。根据扣件试验得到的上述五 笔者上面讨论的极限承载力是在扣件拧紧力矩达到 种拧紧力矩的扭矩一转角关系,确定立杆与纵、横向 40 N·m时确定的。由于我国目前各生产厂家的扣件 水平杆扣件连接节点的扭转刚度,进而计算整架的稳 证扣件的拧紧力矩达到4O N·m的要求。因此,很有 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扣件拧紧力矩 对稳定承载力Pu的影响 Table 6 Effect ofbolttighteningtorque T On stabilitybearing capacity P 质量差异很大,同时现场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很难保 定承载力。仍然以3步×9跨×9跨的架体为例进行 注:Pu ’表 T=-40N’in时对应的 o 由表6可知,当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低于40 N-m 置水平剪刀撑。当高度超过20 m时,每隔4 6 m沿 时,稳定极限荷载的降幅较大;而当拧紧力矩高于 40 N·m时,稳定极限荷载的升幅较小,基本保持常 量。加大扣件螺栓拧紧力矩不能无地提高扣件连 接节点转动刚度,对整架的稳定承载力提高也有限。 因此,将扣件螺栓的拧紧力矩定为40 N·m是合理的。 5.4高度的影响 水平结构层设置水平斜杆或剪刀撑,且必须与立杆相 连接,设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水平层框格总数的 1/3(如图8所示)。在任何情况下,顶层和底层(扫 地杆设置层)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r8]。分别计算在不 设置和设置水平剪刀撑情况下,多个高支模架的稳定 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 对于高支模架,为了加强架体的整体刚度。应设 (1)在不设置水平剪刀撑的情况下,支模架的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9卷第5期 袁雪霞等·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稳定承载能力研究 定承载力随搭设高度的增大而改变,但是变化幅度并 数,纵坐标表示与高度为3步的支模架相比,高度为 不显著,如图9所示。图9中横坐标表示支模架的步 3步以上支模架稳定承载力的相对变化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辞 智罂 / \. \ / / \ 图8水平剪刀撑的布置 m∞帖 ∞%% Fig.8 Setting of level scissor-braces 步数 1 1 1 1 1 1 O O O O O · 步距1.8 m的计算结果十步距1 8 m的规范结果 +步距1.5 m的计算结果.早一步距1.5 m规范的结果 +步距1.2 m的计算结果十步距1 2 规范的结果 s} 图9步数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fect of step number on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Fig.9 Ef表7高度和水平剪刀撑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Table 7 Effect of height and level sclssor-braces 011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2)设置水平剪刀撑可以显著提高整架的稳定承 当搭设高度日≤4 m时,硒=1.0,此调降系数对 载力,提高的幅度可达到25%以上,具体幅值需要 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如图9所示。由图9可见,与本 文计算结果比较,利用调降系数的方法确定的稳定承 根据水平剪刀撑的布置决定。 在支模架实际搭设中,为便于搬运,钢管的长度 载力偏小,结果相对保守。为安全起见,在此借鉴英 最多为6 m。当高度超过6 m时,必须利用对接扣件 国标准的规定,采纳调降系数岛以考虑搭设高度日 将立杆接长以达到所要求的高度。但是由于钢管的端 的影响。面偏差将引起对接扣件接长的立杆的初始挠度偏大, 导致架体的初始缺陷增加,稳定承载力将随搭设高度 6结 论 增加而降低。因此,为考虑钢管接长的不利影响,需 要设置水平剪刀撑。 螺栓拧紧力矩条件下直角扣件的抗扭刚度模型,验证 英国标准《脚手架实施规范》 (BS5975),对搭 了直角扣件抗扭刚度具有非线性特性。 设高度日超过4 m的支架的稳定承载力进行调降, (2)对扣件式钢管支模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 调降系数为: 线性屈曲和非线性屈曲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非 (1)通过直角扣件抗扭刚度试验,建立了在不同 凡 J —1+0005 x—(H-—4) ,,、 ko) 线性屈曲的分析方法能考虑诸多不利因素,具有一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O· 土木工程学报 2006正 的安全度,应优先采用。 (3)考虑扣件节点连接的半刚性和结构的初始缺 陷,利用非线性屈曲分析方法,确定了步距 与纵距 [2]Huang Y L,Kao Y G,Rosowsky D V.Load-carrying capaciites and failure modes of scafold-shoring systems,Part 1 1:An analytical model and its closed.form solution lJ].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000,10(1):66—79 2 、横距2b的比值 /2 、h/lb=1.0、1.2、1.4、1.6、1.8、 2.0情况下的计算长度系数 值表,供施工人员查用。 计算长度系数 值表表明,当步距 一定,且z ( 较大(步距 与其的比值小于等于1.2)时,若减小 [3]Peng J L,Pan A D,Chen W F.Approximate analysis method for modular tubular falsework【J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2001,1 27(3):256-263 [4]Weesner L B,Jones H L.Experimental and analtyical capacity of frame scaffolding[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1,23 (6):592-599 z (D,则计算长度系数 没有显著减少,即稳定承 载力无显著提高。因此,应合理选择纵距 、横距l , 以充分利用支模架材料。 (4)分析了不同初始缺陷、扣件半刚性、扣件拧 紧力矩和搭设高度对支模架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结果 [5]徐崇宝,张铁铮,潘景龙,等.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工 作性能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学报,1989,22(2):38—55 [6]敖鸿斐,李国强.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极限稳定承载 力研究[J].力学季刊,2004,25(2):213—218 表明:支模架的初始缺陷和扣件半刚性对支模架稳定 承载力的影响比较显著;采纳调降系数 对稳定承 载力进行折减是可行的;扣件拧紧力矩 定为4O N·m 是经济合理的。 参考文献 f1]Huang Y L,Chen H J,Rosowsky D V,et a1.Load—carrying capaciites and failure modes of scafold-shoring systems,Part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30—2001建筑扣件式钢管 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2o01 f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杜荣军.扣件式钢管模板高支撑架的设计和使用安全[JJ_ 施工技术,2002,31(3):3-8 [9]何君毅,林样都. [程结构非线性问题的数值解法[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141—14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 结构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I:Modeling nd aexperiments[J].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000,10(I):53—66 } } } }j } }j jk I 业j jkj 坐业j j j j 业j j j j j j j j jkj j j (上接第22页) matrices[J].Intemational Joumal of Solids Structures, 2000,37(11):1525—1548 [J].建筑结构学报 2000,21(5):60—65 [12] 袁行飞,董石麟.索穹顶结构整体可行预应力概念及其 应用[J 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2):33—39 [9]曹喜,刘锡良.张拉整体结构的预应力优化设计[J].空 间结构,1998,4(1):32—36 [1O]董智力,于少军.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预应力优化设 计[J].工程力学,1999增刊:610—615 [13] 袁行飞,董石麟.索穹顶结构的新形式及其初始预应力 确定[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度索杆张力结 构学术交流论文集.杭州,2004:9-14 [14] 汪树玉,杨德铨,等.优化原理、方法与工程应用[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11]罗尧治,董石麟.索杆张力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