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

来源:九壹网


四、管理研究的对象,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管理研究的内容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建立一定的理论、原则、组织形式、方法和制度,指导管理的实践,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2.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前提、研究发展路径的不同,从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理论有科学性强的优势而缺乏实用主义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什么管理学有实用性强的优势而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2.1研究目的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研究目的不同。虽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

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主要探讨的就是国家财富的起源和如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问题。②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的理论来解释为

什么完全市场竞争能够通过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来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凯恩斯主义则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干预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现实,现代经济学从失灵的角度解释了自由竞争市场对于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重要意义,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理念的回归。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经济学始终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注。因此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社会经济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经济发展对策。

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商企业这一新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问题。因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产生为管理学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讨论的就是如何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运用科学方法替代经验方法,通过经济利益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应该关心员工的经济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应该并重,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作用,应该关注组织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外部环境。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根据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情况,提出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方案。

2.2研究视角

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选取的研究角度也不一样。经济学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经济学无论是市场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涉主义都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诱导来调节社会资源。而管理学则主要是从组织激励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资源的利用问题。管理学的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管理丛林时期的理论都是从组织提供的经济刺激、社会需要、价值体现等几个方面作为诱导来调节

组织资源。

2.3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内容,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因目的不同而不同。经济学以研究一般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管理学以研究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对社会资源使用方法进行选择的科学。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社会财富,经济学以如何节约使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研究对象。美国经济学家J.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③曼昆则更简单地概括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④。

管理学是关于组织的科学。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学以如何充分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为研究对象。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⑤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2.4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的不同导致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经济用解析主义的研究方法,把社会经济包含的内容区分为相互隔离的个体,然后研究个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如将市场分为买方和卖方、供给和需求,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区分,然后再来研究彼此之间的对照关系,形成不同的经济理论。管理用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把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组织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和依存的关

系。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成员之间既相互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济学以演绎法为主,通过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而管理学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管理学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只为直观地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经济学以定量分析为主,管理学则是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重。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资源问题,研究的对象能够定量化。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边际理论开始广泛地运用各种数理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工具主要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强化。经济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可以进行实证研究,并从系统的数据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设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生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数学的运用还可以使经济学理论成果的表述增加精确性,减少歧义,从而有利于经济学家的交流。而管理学主要还是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使用非数据语言来进行表述和分析。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研究主要使用定量分析法,对其他资源的研究更多地运用定性化分析法。如在工程管理方面,管理学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测算工程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来剖析文化对员工的不同影响。当然管理用的定性分析法不利于理论分析的精确性,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经济学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管理学注重实证方法的运用。主流经济学家主张在经济学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自从边际效用学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社会经济问题,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来阐释经济现象,回避道德规范问题。管理学认为组织中的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因此在研究中必须注重组织中人的社会责任和义

务,包含了价值判断。这就是管理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当然管理学也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但社会责任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2.5理论基本假设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关于人的假设,二是资源稀缺与否的假设。

(1)关于人的假设前提。两个学科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学研究人的组织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两门学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经济学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问题,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管理学强调组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

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而不断变化,对各种不同人性的深刻认识是对复杂人性写实性的客观描述。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科学管理理论所持的人性假设观点。该假设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社会人”假设。这是行为科学理论提出的假设观点。该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交需要,人们常常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工作的意义。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中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与高级的区别,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并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四是“管理人”假设。“管理人”的概念是由西蒙提出的,他认为“管理人”是“有限理性”的,并追求“基本满意原则”。五是“文化人”假设。20世纪80年代,威廉?大

内在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发现了组织文化对人的特殊意义,认为每种文化会赋予其文化圈中的人以不同的特殊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六是“复杂人”假设。这是沙因提出的,他认为,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结为同一类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七是“学习人”假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界又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热潮,相应出现了“学习人”的人性假设,该假设认为组织和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得不具备学习的需要。只有通过组织的学习和个人的学习,才能够增强组织与个人适应外界变化的行为能力,等等。总之,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关于人际关系的假设。经济学研究的是一般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强调市场交易是自愿的经济行为,不存在强制行为,因此经济学理论假设在市场中交易的双方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如经济学对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分析就是建立在平等交易的基础上,这种平等交易隐含着行为主体之间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管理学试图建立一种有结构的秩序来实现组织目标,强调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有差序的,这是管理学研究面对的现实。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由于行为主体处于不同的组织中的不同层次并行使不同职能,既有地位上的差别,又有分工的差别。这些差别意味着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差别、对组织贡献的差别。尽管当代管理理论注重扁平化管理、团队管理、授权管理,强调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地位上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地位之间和分工之间的关系差别仍然存在。尽管组织的形式正在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科层制仍然是管理组织的基本形式。科层制中不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别很大,这决定了管理学中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差序性和复杂性是必然存在的。

经济学暗含资源的有限性假设,管理学暗含资源的非有限性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源。管理

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并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不断扩充的。人力资源培训、员工激励和创新的运用可以充分挖掘出组织中人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战略联盟和合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资源。与此同时,政治和文化资源也是组织资源的一部分。所以管理的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学还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组织资源。

2.6发展路径

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发展路径上的区别较大。经济学的发展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管理学的发展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因为国民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早于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形成。

经济学的发展始于16—17世纪,以英国经济学家威廉1662年发表《赋税论》为标志,其背景是西欧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管理学创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美国工程师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其背景是欧美工商企业组织的迅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一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一书把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将经济学研究领域从流通过程推进到生产过程。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建立起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三是“凯恩斯”。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对当时的国家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是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理论陷于困境,以弗里德曼为代表

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新的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稳定经济。

管理学的三次。一是建立在“物本主义”基础上的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主张运用科学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理论,主张非人格化的管理。二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行为科学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梅奥参与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三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影响因素不仅与组织内部的人和物有关,而且还与组织环境有关。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建立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经济人”的假设决定了只能有一套理论能准确解释社会经济现实。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旧的经济理论不能解释新现象,那么必然会被新的经济理论所替代。为了证明旧理论的错误,新理论的正确,每一阶段的经济学理论逻辑结构都非常严密,因而经济学理论体系非常完整。而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建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管理学每一种新的人性假设被挖掘出来并没有与前一种人性假设发生冲突,而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因此管理学从各种不同的人性出发发现了各种各不相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理论,这就导致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松散。

3.管理研究的内容

3.1传统管理的研究

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取得的资源,提高效率。

早期研究多集中如何改善组织内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一百多年来形成了管理科学

及其各种定量管理好模型。

借助计算机和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3.2决策环境和决策程序的研究

管理是组织决策与计划必不可少的工作,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是该方面的先导。目前主要研究:组织的环境、组织设计与结构、组织的生命周期与成长、组织内的权力政治活动、组织创新与变革和科技管理等方面。从较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组织的各种活动,着重如何提高组织的效益。

3.3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管理学上以人为出发点的研究,重点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两方面,这两种研究,既有不同重点,又互为补充。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探索组织内个人及团体的行为,包括个人的性格和知识,价值观的差异、学习方式和决策的异同、激励和领导方法、小组动态、冲突管理、沟通管理等。另外也探讨、研究创意和创新、组织转变和发展、组织文化等宏观课题。

人力资源管理:吸纳、选择以及保留有素质的员工的各种问题,如人力资源的计划、人员配置、奖赏制度、考绩制度、培训和发展;其它与人力资源有关的问题,如雇佣关系、劳动市场、性别与就业、工作生活质量等。

3.4战略管理的研究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探讨研究组织如何掌握环境变化,如何制定一套长远的行动计划以及保持组织的竞争力。

传统的环境分析、产业分析、战略的制定和实践过程、各种竞争策略、多元化业务的战略和管理、全球战略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策略构思等课题。

3.5跨文化管理的研究

各种管理制度的特色和异同,以及文化所担当的角色,管理方法应当如何改变来适应另一个社会文化的要求等。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理论、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策略管理等

在技术和需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创新是一项重要管理职能。

3.6其它

管理教育与发展、管理历史、科技与创新管理、公众和非营利机构管理等方便均有比较重要的管理学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