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九壹网
厂 I ngN—ian X/an Xiang == ’ 壹塑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口高玉梅 摘要: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被公众所热议的话题,对我国大学 生就业、人才利用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 形成的机理,并结合我国“考研热”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考研热;形成机理;经济学分析;对策 3.薪酬的算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工作薪酬上 {=: ::耋 垫:: 存在差异。至少大范围面积上,硕士生较本科刚人职 的起点较高,即使在后期普遍差距缩小,但是在一些 热门专业上,比如交大的大交通学科,农大的畜牧业 学科,本科与研究生的工资差距非常大。 从考研比例上看,近十年来录取比例较上世纪九 十年代有所提高,则是当前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 育市场化导致的直接后果,读研似乎成了缓解大学生 201 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人数达到 了165.6万人,自1994年以来创历史新高,19年增 长了l4.5倍。表1是中国教育在线网的统计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高成长性和 长期性并存的特点,1995—2005年期间,考研报名增 长率高居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在1997年之前高校 本科录取人数尚未实行扩招,毕业生基数较低,而在 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后,虽然考 就业的一个社会缓冲器,但随之而来面临更严峻的问 题:如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 改善,扩招引发的研究生素质下降会进一步扭曲社会 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环 节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考研热”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火爆,当 研率有所下降,但这里包含本科毕业生人数总量急剧 扩大的因素。另一方面考研报名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 明显呈反比关系,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每超过 潜在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实际劳动力就 业量2%的增长。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 近10%的高增长率,这无疑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 就业岗位,但是考研率并未得到有效的降低。主要的 因素有: 前海文、恩波、海天等考研辅导班的宣传资料遍布校 园。与传统考试不同,考研具有信息性优势和时事性 特点,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已经很难在考研中取 得好的成绩,那么一些名师名家的“点题点睛”似乎 成了通向考研成功之路的最佳选择,特别是针对一些 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中小企业倒 闭、各类机构减少了高校人才需求量,有招聘计划的 单位给出的“薪酬待遇”也大大低于毕业生的工作预 期,造成了2010—2012年考研率的反弹。 2.提高在大城市生存的竞争力。部分毕业生来 自于农村,由于“跳出穷山沟、向往大城市”的心理 预期。要达到预期效应——立足大城市,需要更高学 历和能力,因此要加大投入。 长期远离学校的在职考生和教学资源不发达的二三流 院校学生,参加培训是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 DHD(多慧达)教育培训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统计, 全国每年考研消费的总额至少要超过40亿元,对于 单个考研者来说将比其他学生要多支出近2倍,这无 疑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已经有 多名学者指出,这种考研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 性回归。 懒青年 窒= 表1:历年硕士研究生报告及录取情况 考硕年份 报名人数 报名增长率 录取人数 考录比例 2Ol2 165.6 9.6% 式,如考MBA、会计师证、专业八级等所带来的收 益会发生变化。 (j)辅导产品的提供者一培训机构能够在既定的 49.5 47.4 44.9 38.6 36.1 34.2 31 2011 2010 2009 2008 2oo7 2006 2005 l51.1 140.6 124.6 120 128.2 127.12 l17.2 7.9% 12.8% 3.8% -6.8% O.8% 8.4% 24% 3:1 2.8:1 2.9:1 3.0:1 3.5:1 3.2:1 3.6:1 范围内随时提供出其所需要的辅导产品,如教师资 源、参考资料等。 (4)其成本状况未发生变化,即教育部门既 不倡导也不打压,物价和税收部门不对其行为进行任 何干涉,如不会因为调整该市场而进行税收和补贴。 (5)机会成本不变。即培训机构在有限的资源条 2Oo4 2003 2002 2o0l 20oO 1999 1998 94.5 79.7 62.4 46 39.2 31.9 27.4 18.5% 27.7% 35.7% 17.3% 22.9% 16.4% 13.2% 27_3 22 16.4 13_3 10.3 7.2 5.8 2.9:1 2.9:1 3.2:1 4.2:l 4.6:1 4.9:l 4.7:1 件下将从事考研培训的生产力和资源从事其他用途 (如培训成人教育、高考辅导)上引起的收益不变。 上述假定中,(1)(2)针对潜在考研者的需求状 况作出了确定,实际参加考研者的人数只与考研成本 负相关,而(3)(4)(5)对供给状况作出确定,认为 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辅导机构愿意并且能够负担的辅导 量。图中两线相交于E点,均衡价格为,P 实际考 1997 1996 24.2 20.4 18.6% 31.8% 5.1 4.7 4.7:1 4.4:1 验人数为Q 。近几年我国考研人数的上涨,主要是 因为以下几点: 1995 1994 15.5 1l-4 38.4% 4.0 4.2 3.6:1 2.7:1 是需求层面,考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走向工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网 作岗位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陡然加大,考研者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就业, 更重要是他们认为目前的预期就业薪酬不足以弥补多 年求学来的成本。2008年海淀区发布北京市首个 ((2007届毕业生薪酬调查报止》,显示硕士生比本科 生的平均起薪高1550元。这直接导致了考研预期效 用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DD向右移动,如图1中的 DD1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为E(2),同样也使得考 研人数的大幅增加。 本文针对这种日益受关注的大学生考研现象,从 经济学的需求、供给、弹性理论出发,分析了是什么 因素导致了这种非理性现象的出现,并从各个角度为 考研热现象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参考建议,具有很强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是考研需求的弹性大大增强,即考研成本每降 1.考研市场供求分析 低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考研人数增加率。影响考研需 求弹性的因素有:①考研用途的多寡。经济学认为一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认为报考研究生人数与 考研市场供求关系有关,这种考研辅导的价格直接决 定了考研人数,反过来也同理。具体而言:当考研作 为一种“商品”供给价格越低时,考研机构提出的服 务越少(即他们所愿意提供服务的考研人数越少), 而考研者的成本就越低。所以可以得出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如图中的DD和SS。在进行需求分析之前, 需要作一些不同的程度的假定: 件商品的用途越多,其弹性越大。通过考研,不仅可 以暂时避免就业压力,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 况进行跨专业考取,并且考研所学取的知识能够大大 扩展毕业后的就业面,近几年考研的用途更为广阔, 如为出国深造打造良好的绩点、已工作人员还可以通 过增加学历以获取仕途的资本。②消费占总支出的比 例越小,考研者对考研成本的敏感度就越低,尽管对 于单个学生来说考研费用支出占其生活成本的大部 (1)考研者——即辅导产品的需求者的个人偏好 不变,认为考上研究生之后能够带来既定的效用,即 分,但学生是一个家庭在学校的代表物,所以每月近 千元的支出在一般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不算太高,并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子女教育逐渐 成为家庭的重点。③替代品的多少。因为学生本科毕 他们的无差异效用曲线形状不变。 (2)考研者的预期不变。他们在短时期内既不会 认为辅导的成本增加或减少,也不认为其他投资方 皇垦壹生 窒= Q }gngNianXian Xian8 == ’ i 』业之后有很多的选择,如自我创业、考公务员、进人 企业工作以及出国等,但目前来看,创业和考取公 务员的道路基本上为大多数毕业生关闭,因为这些 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及关系社会导致的亚文化导致 大部分从农村和小城镇来的学生并无顺利完成这些 途径的基础,而近几年虽然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 但与大学生普遍预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学历在实 现职位晋升和薪资上涨的过程中效用并不明显。以上 三个因素都导致了图1中DD曲线变的更加平缓,最 终导致考研者的增多。 保研的毕业生数量越多则参加考研的人越多,保研人 中替代选择所产生的效益越大,则实际保研人数下 降。整理后得到: kY+Io-M r:一凡 或y-.M+rh-Io (2) (2)式说明,考研人数与保研生具备的替代选择 效应成正比,即保送生本科毕业时就业收益越大,参 加考研的人就越多。下面根据图2具体分析: II \ \ \ i \ L(2) III / / / / 图1 图2:考研热的凯恩斯流动性均衡 三是考研辅导机构的规模经济,考研试题的预测 可以说是一个黑箱变白的过程,辅导机构专业人员通 过多年实践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习 第Ⅳ象限中,表示了保送生实际上研数与其具备 的替代选择(如就业、出国等)效果成反比。第1象 限中表明实际录取率既定条件下,保送生上研越少, 留给普通招考生的名额就越多,而第Ⅱ象限表示普通 找考生报名数与实际录取数成正比,第Ⅲ根据以上分 析将所有的对应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保研生具备的替 代选择效应与考研率成正比关系。从式(2)看出, 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其单位人员所付出的精力 也大大减小。并且规模化运营中一些实际成本,如培 训场所费用、材料印刷费用也因为其与固定提供者长 期合作关系的确定得以降低。所以供给曲线向右移 动,形成新均衡点E(1),可以看出新均衡点价格较 以往更低,使得实际考研人数增加。 2.固定名额视角下的考研流动性均衡分析 考研人数与录取率M、保研者中退出数量成正比,而 与保研人数和系数k成反比,k为参加考研的大学生 平均竞争力,所以大学生的普遍能力较高,使得考研 大军的整体实力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到了考研的竞争 程度,在这种预期下,将会让一些实力不济的考生知 难而退。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理论,当大学生们预测研究生 录取总人数为固定量时,假设为 ,他们会认为这些 名额和两个变量有关系,一是考研总人数,一般当年 大学毕业生越多,则参加考研的人就越多,这就是 “基量效应”,将考研人数定义为y,二是保研人数, 而在保研人当中会有一部分因为有更好的替代选择, 如被公务员录取或出国,假定保研人数为,0,而保研 i三: :: 垫== 塞 翌 根据上文的“考研热”经济学机理分析,为了缓 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教学理念和大力宣传“能力大于学历” 的人才观念 人数中替代选择所产生收益为r。由总供给等于总需 求,得到下式: (1)+己(2) (1)= y (1) 考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前教育下人才 观的扭曲,在人才的就业、升迁等方面唯学历论、唯 文凭论,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书本与实践 L(2)= 从(1)式可以看出, (1)30“基量效应”,未被 主垦要生垡 = z0 相结合。同时教育市场化和大规模无度的扩招以及高 出”为“严进严出”。这不仅有利于遏止当前我国教 育资源紧缺条件下硕士培养质量的下滑,也有助于降 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学生对个人的发展更加功 利化。因此,高校一方面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对 低潜在考研学生的预期。其次各高校在确定报送名额 后不得变更,应当将保送名额与公开招考名额进行区 “能力大于学历”理念的宣扬,让广大家长和学生认 识到考研并不是最佳和唯一的出路,只有改变了观念 才能使得上研的质量得到提高。 2.各级组织应当制定积极的人才引入机制 分,不得互相补充。高校应根据学生在本科期间的科 研能力适当扩大保送数量,降低“一张考卷”定胜负 的上研规则。 4.完善考研培训市场,建立健全机制 造成考研需求曲线弹性增大的原因是大多数毕 与一般的制造型企业不同,考研培训企业主要的 业生认为几条可行的路之中只有考研最为划算,而 根据失业理论,当前我国的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 属于摩擦性失业,即由于地域差异导致的合适的劳 动力并不能及时补空,很多来自于农村和小城镇的 产品为知识集合,具有无形性和耗散性特征。应当设 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根据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合理的对考研培训机构在组织结构、准人制度、运行 监督、违规处置及退出安排上进行调整,以防止考研 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和研究生是实现人生转型的重 要手段,即使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所以造成了当前发达地区 与落后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了人才的巨大 浪费,所以地方应积极制定人才回流机制,改 善环境,通过学费赞助、定向分配的方式使大量毕 业生合理的得到分流。 3.严格有序控制硕士录取率和保研生的退出率 培训的泛滥和低劣,充分合理的保护考研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税收,控制培训机构的数量 和规模,并建立逐渐资金回流机制,通过提高对考研 产业的征收税率,以实现产业边际产出与社会边际产 出的一致,这样不仅从供给角度有助于抑制考研人数 的过度膨胀、缩小差距,也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 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高玉梅: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方奕 历年硕士录取人数会影响未来几年报考人的预 期,所以应严格控制硕士录取率,并且应变“宽进宽 (上接第102页) 分满足大学生便捷上网的物质要求,满足其求知、娱 乐、游戏、交往等精神需要,进而才有可能有创造性 信息丰富与年轻人的个性活泼、反应灵活、思维敏捷 相对应,从感官上易于体验到快乐。而要想拥有正确 的幸福观,就必须让大学生在网络交往的风暴中经历 更多更严峻的考验,使得他们在与网络亚文化的较量 中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更能体验到德性灵 魂的快乐,更有利于幸福成长。一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10年《当代大学生 思想特点与成长成才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的思考。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培养一支以政治理论 课教师、辅导员、各个系部党团支部成员等为核心力 量的网上导师队伍,与同学们成为网友,辅导他们正 确使用网络资源,引导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学会选 择,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对于网络交往带来的亚文 化,不能盲目堵塞,重要的是疏导;对于网络的亚文 化不要担心,既然是文化,总有其精髓。作为成长中 的青年人,要学会在多元文化中选择,在多元文化中 思考,从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是个好东西,自由快捷,多方互动, 参考文献: 谭德礼: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建国 [1]宋吉鑫等.网络技术的伦理困境及社会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0)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49. 主垦童堡 !Q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