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届浙江省各地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各地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来源:九壹网
2024届浙江省各地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61年咸丰帝批准了奕䜣等人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奏请,颁布“关防”(由临时派遣的使用,用长方形的官印),并规定其职责只限于通商。这反映了清 A.已认识到外交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C.仍固守“天朝上国”传统外交观念

B.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D.重视处理庞杂的洋务事宜

2.苏俄新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四者的相同之处是 A.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宏观 B.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D.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3.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4.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 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5.在初年的教科书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重要性要高于鸦片战争。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对这两场战争影响重要性的表述发生了逆转,即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开端的鸦片战争成为近代史起点,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则渐渐被忽视。这说明 A.材料多寡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主观情感影响史家史事的评判 C.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事和评判 D.学术研究影响教科书叙述风格

6.商代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我们据此可 A.想象商人经济发达 C.断定商人的审美取向

B.推测商人的政治活动 D.评价商人的日常交往

7.《十二铜表法》第二表第一条和第三条分别规定:“诉讼标的(即诉讼费)在一千阿斯以上的,交誓金500阿斯。标的不满千阿斯的,交誓金50阿斯,关于自由身份之诉,不论此人家产的多少元三律交50阿斯”,“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由此可见,罗马法 A.诉讼金钱多少影响判案公正度 C.自由人在法律的面前享有

B.按照等级对私有财产进行管理 D.传唤人证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

8.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 年份 厂数 折成战前币值的资本数(千元) 总计 29 188425 1937 60 1938 182 1939 346 1940 496 1941 738 21721 67178 49880 24230 18083 1942 1077 7333 该表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困境 C.统制经济促进工业发展

B.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

9.两汉刺史按“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刺史只能检查郡守执行公务的情况,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只能向朝廷“劾奏”。《后汉书·朱浮传》载,“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验案,然后黜退”。这反映出( ) A.旨在实现集权 C.朝廷强化监察地方

B.地方吏治较为败坏 D.刺史州牧位卑权重

10.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下列对该制度评述不正确的是

A.稳固了封建政治

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

C.极大充实了科研人才力量 D.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11.明代统治者认为,商贾以通有无,并采取过一些利商的措施,比如“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又说“凡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鱼蔬杂果非市贩,俱免税”。这反映了明朝前期( ) A.放弃重农抑商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重视民生经济

1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上升 B.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临严峻的换战 C.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国维护主权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清《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年11月3日公布) 第三条皇帝之权,以所规定者为限。 第四条皇位继承顺序,于规定之。 第五条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 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九条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但一次内阁不得为两次国会之解散。 第十条陆海军直接皇帝统率,但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此外不得调遣。 第十一条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 第十二条官制官规,以法律定之。 第十七条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

(1)根据材料,概括《十九条》所设计宪政制度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发布《十九条》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宪政史上的积极影响。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 17 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 18 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材料二:法国大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各界对法国大的研究持续了多年。19 世纪中后期,许多英国学者认为,法国大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法国相比,英国则诉诸自己古老的宪政传统,自 1688﹣16 年那场温和得多的以来,通过和平、务实和渐进的手段取得了广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

(2)概括材料二中英国学者有关法国大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1903 年,为了加强工作,蔡锷与黄兴创办的《游学编译》称:“法国大,实平民确认其自有之权利之时代也。夫法兰西社会者,实一切社会之母也。明于法民权利思想之所由以成立者,乃可以提挈民族而立于 20 世纪之人群。”1913 年,北洋颁布的历史教科书在描述法国大时,称其为“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斥共和派“过激”,称拿破仑“超群英武”,“因人民奉戴而为帝”。

﹣﹣摘编自《改良还是》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指出清末民初国人对法国大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原因。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总理衙门是由临时管辖的,而且职责范围狭窄,表明其对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并不重视,“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未改变。C正确;通过材料中总理衙门的职责来看,清并不重视国际化的外交,A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是一致的,八国联军侵华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B错误;外国侵略者不满清原有外交,要求清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不是清的重视,D错误。故选C。 2、A 【解析】

苏俄新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均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

进行宏观,故答案为A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未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D项。 3、B 【解析】

依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来看,侨人由不负担国家调役,转变为需要负担,此举可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并且增加赋役来源。B正确;材料反映土断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赋役来源,抑止士族势力膨胀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未反映侨人和正式居民之间的矛盾,C错误;材料信息与实现重心南移无关,D错误。故选B。 4、B 【解析】

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 5、C 【解析】

根据材料“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成为教科书的叙事主线”,结合由于鸦片战争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开端而被赋予比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时代发展,即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对历史叙事和评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史料的多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主观情感问题,,故排除B选项;材料强调历史叙事和评判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有关,而并非与学术研究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选项。 6、B 【解析】

青铜礼器与政治生活有关系,主要用于祭祀,故B项正确;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排除A项;青铜礼器与商人的审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祭祀活动不是日常的交往,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可知,共和国时期传唤人证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选项D正确;材料未涉及案件判决,因此无法判断选项A所属内容,排除;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管理,排除B;材料未体现出自由人在诉讼标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选项C排除。 8、A

【解析】

由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增长非常有限可知,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困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制经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与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均有所增长不符,D项错误。 9、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的刺史主要职责是郡守执行的情况及是否有违法行为,凸显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力,A正确;材料与地方吏治败坏无关,B排除;监察地方只是材料的表现,C排除;材料未涉及刺史的地位,D排除。故选A。 10、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科举制是选拔受儒学教育的官吏,不是科学研究人才,故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表明科举录取揭榜的情形。科举制使选拔人才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中转到,从而加强了集权,稳固了封建政治,故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科举制对中国社会文教事业形成的长久影响,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试成绩选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故D不符合题意。 11、D 【解析】

减轻商税以及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给予免税,反映出明朝初期重视民生经济,故D正确;明朝没有废弃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明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商人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鱼蔬杂果非市贩,俱免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2、A 【解析】

据材料“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国经济的波动,会不可避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这说明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故A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一国经济的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会不可免地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逆机制影响、波及其他国家”,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临严峻的挑战”,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国维护主权”的说法,CD与材料无关。 【点睛】

通货紧缩:指缩减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以提高货币的购买力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特点:实行虚君;实行责任内阁制;实行三权分立。

(2)背景:《钦定大纲》激起朝野的普遍不满;武昌爆发,各省纷纷;立宪派和部分的推动;清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积极影响:《十九条》初步确立了有关的制定、修改、颁布和地位的制度,使具有了形式上的根本法意义。《十九条》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相比《钦定大纲》有关规定是一大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以所规定者为限”可知体现了虚君政治;根据材料“ 总理大臣受国会弹动时,非国会解散,即内阁辞职”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根据材料“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国务裁判机关,由两院组织之”可知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

(2)原因结合题干时间信息及所学从《钦定大纲》的颁布效果、爆发、立宪派推动及清维护统治的目的进行分析阐述;二问影响结合《十九条》的意义及相对于《钦定大纲》的进步性进行阐述。

14、(1)观点:17 世纪前人文主义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17 世纪以后理性主义宗教信仰的倾向,关注未来。 说明: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扬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宗教改革借助上帝和圣经的权威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启蒙思想强调理性,质疑权威,冲击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出天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进步观念,构建新时代的理性王国来反对旧时代。

(2)看法:法国大以暴力摧毁了法国社会的传统政治秩序,造成了社会动荡。

分析:一方面,法国的暴力,推翻君主。但共和制和君主制反复斗争,造成法国的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英国认同本国的宪政制度。英国继承和发展其宪政传统,以和平渐进的改良建立民主制度。1688 年的光荣,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转移,16 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以和平方式完善了民主制度。

(3)原因:政治立场不同(政治主张不同)。 【解析】

(1)一问根据材料一“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可以得出17 世纪前人文主义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根据材料一“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可以得出17 世纪以后理性主义宗教信仰的倾向,关注未来;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析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二“法国大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以得出法国大以暴力摧毁了法国社会的传统政治秩序,造成了社会动荡;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国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完善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所学可知,蔡锷与黄兴为派,北洋为,故可从政治立场因素分析清末民初国人对法国大的认识产生不同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