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中国传统农学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的,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保守落后的特点 B.不断发展的根源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影响哲学的发展
2.《商君书·农战》中说:\"言谈游士事君可尊身也、商贾可富家也、技艺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去农……国之所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荒。\"由此可见
A.重农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的权衡之策 B.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措施 C.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的发展势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两汉时创造了轮作、间作,套种方式,如南方的双季稻、汉水流域的稻麦轮作方法。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这反映该时期
A.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越北方 D.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加强
4.唐代史学家杜佑曾说:\"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这种认识反映了
A.农业文明历史悠久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重农抑商确立 D.以农为本的思想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这导致北宋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重农抑商瓦解 D.土地所有制发生质变
6.\"负而贩卖,属于行动者曰商,设肆坐以行售者曰贾\",中国古代商人中行商与坐贾势力的消长经历了长期变化;宋代则是行商与坐贾势力消长的转折时期。汉代\"大商富贾,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宋代却是\"大商富贾,坐列贩卖\"。宋代坐贾势力增长说明了当时 A.经济重心变动影响阶层流动 B.贩运贸易走向衰落 C.国家统一促进经营方式变革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7.明清存在大量关于雇佣劳动者因不满压低工资而展开的罢工活动。《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中就记载:雍正十二年,长洲、元和两县被解雇的丝织业工匠开展罢工斗争,要求增加工资。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劳资斗争危及社会稳定 8.为和管理外国商人,清特设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特许的公行来进行。清朝不能直接会见外商,外商原则上也不许会见清朝的,
一切事务均需由公行居间传达,否则就是\"有失国体\"。由此可见
A.清外交向近代转变 B.公行兼具商业和政治功能 C.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D.清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9.马克思曾指出:\"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商业的推动 C.价格的影响 D.天文地理的进步
10.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记载了巴哈马群岛\"全年都可种植和收获玉米以及其他作物。\"历史学家艾尔文·约瑟非也说:\"今日世界食物总量中几乎一半的作物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而白人只是在1542年以后才知道它们。\"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换 B.改变了商业的经营方式 C.增加了全球商品的种类 D.造成对美洲资源的掠夺
11.表1为18世纪英国人口与贸易指数情况表,造成表1中变化的原因是英国
表中指数以1781年为100,海外贸易指数以1779—1783年为100 年份 1751 1761 1771 1781 1791 人口指数 82 87 94 100 110 进口 73 87 112 100 161 国内出口 108 124 122 100 177 再出口 81 98 124 100 131 A.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 B.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C.工业的迅速发展 D.自由贸易的范围扩大
12.有数据显示,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的工业生产得以迅猛发展。但工人工资却在不断下降,1810年英国纺织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资为42先令6便士,1825年下降到25先令6便士。由此推知英国 A.工人阶级生活环境恶劣 B.率先完成工业 C.工业提高了生产率 D.社会阶级矛盾突出
13.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但在十九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在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工业 A.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B.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C.以生产实践为先导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4.清人陶煦在《租核》中记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苏南地区毗邻洋场,本应受洋布冲击严重,但\"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封建地主的剥削压迫 D.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
15.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二十六年版)中记载:\"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这表明 A.中国近代无产阶级诞生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上海成为纺织生产中心 D.民族工业获得发展
16.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这\"裂缝\"
A.摆脱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挣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C.利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7.有学者总结: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经济立法的第一次高潮,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刘揆一和张骞先后担任工商、农林和农商总长期间(1912年8月—1915年9月),是近代中国经济立法的第二次高潮。这些法令解除了开办企业的若干。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第一次高潮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两次高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第二次高潮巩固了南京临时的统治 D.两次高潮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18.辛亥后,在许多通商大埠,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当时,家境稍优裕者\"必备洋服数套,以示维新\",即使是\"衣食艰难之辈,亦多舍自制之草帽,而购外来之草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崇洋风气的盛行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的引导 D.差距的增大
19.\"一五计划\"中,工业规模和农业增产是陈云关注的两件大事,并且他认为搞合作化是实现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农业平均产量提高15%到30%,花钱少、收效快,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体现出我国的\"一五计划\"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考量 B.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C.工农业生产并举的发展目标 D.重点关注了农业增产的核心地位 20.下图漫画名为《快马加鞭》,漫画中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到\"1958年\"手上。\"1958年\"骑着骏马,一手接棒,一手快马加鞭向着\"十五年赶上英国\"的目标迈进。该漫画反映了
A.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热情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场景 D.人们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要求 21.1961年,安徽太湖90%以上的地区推行了责任田制度,具体办法是定产到田、责任到人,按劳取酬。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与1960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了81%。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安徽率先进行了经济改革 B.农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该制度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D.消除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2.1979年3月,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问题。1979年底,中国出现了31万个体工商户。到19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就达到9万,从业人员185万。这一变化说明
A.我国经济发生变动 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逐步确立 D.农村改革带动城市改革
23.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四十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出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91倍,年均增长21.6%,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深圳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是
A.率先展开了经济改革 B.较早建立了市场经济
C.改革开放的持续推动 D.毗邻地理条件较优越
24.美国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1918年已达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到1929年,美国1.2亿人中,155万人拥有股票交易账户。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3%。这反映了美国 A.干预促进经济发展 B.经济发展潜伏危机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股票投机引发风险
25.读表2,与当时美国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大幅上涨原因相关的是
年份 1933 1935 1937 1939 购买商品与劳务(单位10亿美元) 联邦 州和地方 2.0 2.9 4.7 5.1 6.0 7.1 7.2 8.2 合计 8.0 10.0 11.9 13.3 A.加大对知识经济的扶持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
C.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D.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6.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61年为5233亿美元,到1971年增长至10634亿美元。到1970年,美国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储备,其中煤炭产量为世界煤产量的四分之一,原油产量为五分之一,钢产量为四分之一。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A.被人们称为\"柯立芝繁荣\" B.引发了第三次科技 C.得益于凯恩斯主义的实践 D.使其摆脱经济危机困扰
27.二战前,约3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和高速发展,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38倍,实现了工业化。二战后,苏联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率。1946-1950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4.4%,1951年—1960年为10%,远高于同期的美欧国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 A.工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 B.计划经济的影响 C.欧美国家遭遇经济危机 D.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8.表3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单位:亿美元) 商品出口 商品进口 贸易收支 经常项目收支 1995年 5759 7494 1736 1291 1996年 6121 8032 −1912 −1482 1997年 6783 8773 −19 −16 1998年 6900 9160 −2260 −2110 1999年 7280 9880 −2600 −2490 对上述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B.美国科技产品竞争力下降 C.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美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9.1986年《单一欧洲文件》执行后,欧共体立法程序中超国家权限大增。执委会德洛尔于1988年7月在欧洲议会上宣布,10年后欧共体各国80%的经济、财政和社会立法将出自欧共体。此说法遭到了拥护间合作道路的各派人士的猛烈抨击。这一事件说明 A.欧洲一体化存在分歧 B.执委会主导了欧洲一体化 C.欧共体矛盾难以调和 D.欧共体发展损害国家利益 30.这是一幅描绘中美贸易关系的漫画,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A.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 B.美国反倾销的合理性 C.美国的霸权主义外交 D.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二、非选择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的种植利用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棉花栽培历史约始于公元前800年。自汉至唐,棉花只在今、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宋元之际,中国开始推广植棉,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农民有田五至十亩者各种桑、麻、棉半亩,后又规定多种植棉花不征税。到15世纪末,棉花已是\"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皆赖之\"。明代中晚期,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四川、上海等中国各地都已种植,棉花超过桑、麻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当时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乾隆初河南巡抚尹会一在奏疏中也说道:\"今棉花产自豫省,而商贾贩于江南\"。上海棉花也远销福建、广东,\"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棉花种植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棉花种植的影响。(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南京国民极为重视的大事。1928年12月7日,南京国民公布的《海关进口税则》,打破了过去均一税则和值百抽五的固定税率。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税率从7.5%至27.5%不等。到1936年,平均进口税率达31.2%,最高税率达80%。1929年,财政部颁布《精盐税则表》,规定了全国73个城市的盐税税价。1931年的《盐法》,将盐制由过去的专卖改为\"就场征税,自由买卖\"。1933年后,盐税在不断调高中成为三大国税之一。1928年起开征统税,先后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五大类商品及熏烟、酒精实行统一征税,1936年,统税收入为1.17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14.6%。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1981年,里根颁布的《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个人所得税自1981年至1983年累计三次降低,税率实际下降23%。……实行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分四类,缩短折旧年限,以加快企业资本回收进程,节约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此外,减少遗产税和赠与税,免税额从175625美元逐步上调到1987年的600000美元;降低双职工家庭的税收负担。
——摘编自杨志勇《里根与特朗普税制改革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税收改革的内容。(6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和里根税制改革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8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930年美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总体税率从之前的约15%提升到近20%,最高关税比率接近60%,成为历史上最高关税。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其他国
家报复性提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进口管制加强,贸易战日益激烈。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美国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确认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开展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
——摘编自陈人江《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1979年中美建交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981-1983年中美贸易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上个世纪90年代后,美国当局又把中美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与所谓中国\"问题\"挂钩。中国入世以后,中美贸易摩擦频次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商品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有巨大的需求,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日益依赖,双方的经贸交往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美国来说并非至关重要。1985—1991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4.28亿美元增加到127亿美元,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47%。特朗普就任后,把中国作为践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国家,发动了史上国家间最大规模的双边\"贸易战\",为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摘编自卢荣忠、孙忠《中美贸易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危害。(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应对当下的中 美贸易战。(6分)
郑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中一年级历史参
一、选择题
1-5 CABDB 6-10 DABCA 11-15 CDDBB 16-20 DDBBD 21-25 CACBB 26-30 CBDAA
二、材料解析题
31.(1)特点:棉花种植的历史悠久(或种植时间长或种植较早);棉花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倡导(或支持或鼓励)棉花种植。(一点2分,三点6分)
(2)影响:逐渐改变了民众服饰的材质;推动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增加财政收入。(一点2分,任三点6分)
32.(1)内容:打破固定税率,分类征税;提高进口税率,争取关税主权;废除盐业专卖(或规范并提高盐税);开征统税。 (一点2分,共6分) (2)影响:
南京国民:(4分,需从积极、局限两个方面,只回答个角度只能得2分)
积极:增加的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一定程度上维护关税主权;规范税收秩序;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或推动经济发展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为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任1点2分)
局限: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契机。(2分)
里根:(4分,需从积极、局限两个方面,只回答一个角度只能得2分)
积极:减轻个人和企业的赋税负担,刺激经济发展活力(或增强企业活力);缓解通货膨胀的危机。(任1点2分)
局限: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或增加财政支出的负担)。(2分)
33. (1)原因:30年代:1929-1933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2分)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任1点2分)
危害:造成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或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阻碍世界贸易的增长;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从长远看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加剧国际形势的紧张。(经济、政治两个角度,一点2分,2点4分,只回答一个角度只能得2分)
(2)特点:贸易关系受政治关系的影响;经贸往来的互补性强;中美贸易中双方地位呈现不对称性(或不均衡);中美经贸摩擦呈上升趋势。(一点2分,任意2点4分)
应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不回避不妥协,通过对话进行协商谈判,适度采取反制措施;积极拓展美国以外新的国际市场;拉动内需,扩大国内市场;积极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