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来源:九壹网
语言文字运用Ⅱ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 A 。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只要有桂花开放,香气便四处飘溢。 B ,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

①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②煮在酒酿圆子里,③或用来制桂花糖藕。④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做饼,点茶香美。”⑤人们还利用桂花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⑥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的缘故闻名,⑦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⑧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 ① ,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比之堤坝, ② ,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 ③ ,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21.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C.借代、比喻、夸张

B.借代、比拟、对比 D.比拟、比喻、对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说:“我读过很多中国诗歌,但曹雪芹的诗,尤其是女性诗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译这些诗却是最难的,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诗社’中,黛玉的诗往往是公认最好的,宝玉的则逊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距——让黛玉的诗达到拜伦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宝玉的就‘一般般’。”

黑山表示:“《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甚至有一种 的感觉。”

解决了对一般情节和诗的翻译,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遗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外文中对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异,“甄士隐”“贾雨村”等带有的“谐音梗”人名背后的隐喻,“宝玉”“黛玉”“宝钗”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变成“拼音”后的流失,还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针对这些情况,黑山专门在书后附上了“家谱”和“名词解释”,以辅助阅读。通过以上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传达了书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译性”。

20.对填入横线中的成语,你认为“如释重负”和“怅然若失”哪个更符合文段情境?为什么?(3分) 21.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中的“谐音梗”,古人其实早已常用。请指出下面这首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谐音“梗”在何处?有何妙用?(3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2.黑山认为翻译《红楼梦》中的一些诗歌时“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请以《红楼梦》中第三回出现的两首《西江月》为例,简要分析是如何体现“传达诗意,情节的需要”这两个关注点的。(4分)

西江月·贾宝玉二首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教学调研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在宗法等级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剥夺

了人的一切“财产权”,包括人的思想。这种高度的制度既使人失去说话的自由,也失去了不说话的自由。荣宁二府是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典型宗法森严世家,贾家的祠堂就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一个象征,而族长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代表者。因此,在荣宁二府高墙之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在这个大家族中,主子们可以任意妄为,鸡鸣狗盗,无法无天,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在家庭内部还必须按礼制行事,这是社会的现实。曹雪芹对荣宁二府的描写,一方面再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写出他们的奢华靡费、腐朽不堪,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另外,一方面又要为以宝黛钗等青年男女创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需要的“理想乐园”,让他们在人生中品尝另一种甘甜,于是他借省亲事创造了一个与贾府相对的大观园。在大观园中,贾宝玉纯真浪漫的天性,再也不受空间位序的拘谨,摆脱了礼制的种种束缚。园内的自然景色、山水树木的随情适性,给贾宝玉和他的姊妹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天性宣泄场。当然,如此一来,自然构成对礼制的消解。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甘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之类的历史小说,是在事实和想象之间摆渡。 ..B.青年人需要通过不断阅读鲁迅来获得前行的力量。 ..C.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

D.这个故事的主角经历了上至庙堂下到江湖的惊涛骇浪。 ....

22. 请联系《红楼梦》和本段文字,分条概括“大观园”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 A 。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只要有桂花开放,香气便四处飘溢。 B ,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

①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②煮在酒酿圆子里,③或用来制桂花糖藕。④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做饼,点茶香美。”⑤人们还利用桂花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⑥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的缘故闻名,⑦他在《长物志》中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⑧浪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可见’”可知,此

处体现桂花一直以来倍受喜爱,故此处可填“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2分) B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 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其用于食品可增添香味”。(2分) 22.原语段语病有三:

一是“桂花……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成分赘余,⑤句应去掉“等功效”;(2分) 二是“以享受生活的缘故闻名”句式杂糅,⑥句应去掉“的缘故”;(2分)

三是“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成分残缺,⑦句应在“以花为食”后加上“的生活经历”。(2分)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 ① ,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比之堤坝, ② ,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 ③ ,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21.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C.借代、比喻、夸张

B.借代、比拟、对比 D.比拟、比喻、对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D【解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的“骄傲”,“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中的“低眉顺眼”是形容人的,文中形容大白鹅和黑鸭子,运用了比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将水面比作名画,运用了比喻。“比之堤坝”是将“沿着河岸散步”和“走堤坝”作对比,运用了对比。

22.①如果在堤坝上行走②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可知,此处是行走的方式,再根据下文“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可知此处应填写“如果在堤坝上行走”。第②处,根据前面的“比之堤坝”可知,此处将沿着河岸行走与走堤坝进行对比,在根据下文“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可知,此处是表达对沿着河岸行走的喜爱,应填写“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第③处,根据前文“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可知,此处要将水波涌起,形成最爱的画面,再根据“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可知,此处是鹅卵石投向河面后的结果,应填写“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此句如果抄前句“使水面色彩发生剥离”,不给分,其他贴合水面发生变化之类意思的,也可给分。每处2分,共6分。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洛伐克女作家黑山说:“我读过很多中国诗歌,但曹雪芹的诗,尤其是女性诗歌首屈一指。然而,翻译这些诗却是最难的,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比如在‘海棠诗社’中,黛玉的诗往往是公认最好的,宝玉的则逊色一些,所以我也需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距——让黛玉的诗达到拜伦或普希金的水平,而宝玉的就‘一般般’。”

黑山表示:“《红楼梦》是散文和诗的交响曲,虽然翻译诗很难,但事实上,我非常享受翻译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诗都翻译完时,甚至有一种 的感觉。”

解决了对一般情节和诗的翻译,对于外国读者来说,《红楼梦》中依然存在大量易被遗漏或不易被理解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中外文中对于“叔叔”“舅舅”等表述上的差异,“甄士

隐”“贾雨村”等带有的“谐音梗”人名背后的隐喻,“宝玉”“黛玉”“宝钗”的名字本身所代表的“物件”及美感在变成“拼音”后的流失,还有大量中国历史文化典故,不一而足……针对这些情况,黑山专门在书后附上了“家谱”和“名词解释”,以辅助阅读。通过以上这些做法,黑山近乎完整地传达了书中所有的“文化意象”,也近乎完美地克服了“不可译性”。

20.对填入横线中的成语,你认为“如释重负”和“怅然若失”哪个更符合文段情境?为什么?(3分) 21.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中的“谐音梗”,古人其实早已常用。请指出下面这首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谐音“梗”在何处?有何妙用?(3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2.黑山认为翻译《红楼梦》中的一些诗歌时“不仅要传达诗意、体现诗韵,我还要考虑情节的需要”。请以《红楼梦》中第三回出现的两首《西江月》为例,简要分析是如何体现“传达诗意,情节的需要”这两个关注点的。(4分)

西江月·贾宝玉二首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21.“莲子”与“怜子”谐音(1分),以莲子比喻情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缠绵的情意。(2分)

22.①传达诗意。这两首描写贾宝玉的词,明贬暗褒,正话反说,看起来好像是嘲弄,实际却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作者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贾宝玉不与世俗浮沉,独醒独清,富有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又辛辣地讽刺了世态人情的庸俗和封建礼教的腐朽。②情节需要。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时小心、事事谨慎,恐怕被别人耻笑。因而对贾宝玉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当她真正见到贾宝玉其人时想象和现实发生了强烈的反差,生发了对宝玉的爱慕之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教学调研语文试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在宗法等级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剥夺了人的一切“财产权”,包括人的思想。这种高度的制度既使人失去说话的自由,也失去了不说话的自由。荣宁二府是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典型宗法森严世家,贾家的祠堂就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一个象征,而族长是这个宗法世家的代表者。因此,在荣宁二府高墙之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王国。在这个大家族中,主子们可以任意妄为,鸡鸣狗盗,无法无天,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在家庭内部还必须按礼制行事,这是社会的现实。曹雪芹对荣宁二府的描写,一方面再现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写出他们的奢华靡费、腐朽不堪,

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另外,一方面又要为以宝黛钗等青年男女创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需要的“理想乐园”,让他们在人生中品尝另一种甘甜,于是他借省亲事创造了一个与贾府相对的大观园。在大观园中,贾宝玉纯真浪漫的天性,再也不受空间位序的拘谨,摆脱了礼制的种种束缚。园内的自然景色、山水树木的随情适性,给贾宝玉和他的姊妹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天性宣泄场。当然,如此一来,自然构成对礼制的消解。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甘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之类的历史小说,是在事实和想象之间摆渡。 ..B.青年人需要通过不断阅读鲁迅来获得前行的力量。 ..C.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

D.这个故事的主角经历了上至庙堂下到江湖的惊涛骇浪。 ....

22. 请联系《红楼梦》和本段文字,分条概括“大观园”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B原文中的“甘甜”是比喻手法,指的是人生中的美好与纯真。 A.“摆渡”,文中用来比喻在事实和想象之间建立联系; B.“鲁迅”是借代手法,指的是鲁迅的作品;

C.“传声筒”,文中用来比喻没有自己的主见,仅仅传递他人的意见; D.“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激烈尖锐的斗争。

22. (1)伏脉千里。连接元春封妃、抄检大观园等前后情节。 (2)与秦可卿的丧事冷热对比,同写贾府之强盛。 (3)对礼制的消解,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呼唤。 (4)象征太虚幻境,助力贾宝玉悟出繁华如梦。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21. ①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②五个动作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具有视觉冲击力;③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22. ①原文多用整句,“像父亲一样”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②原文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鼻尖,绕行至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五个逗号将“出发”“沿”“至”“到”“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让读者能够想象出汗水流淌的“路线”和过程,逗号的停顿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

这样的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样子,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引人共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改句用散句,缺少感染力; “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反复使用“像父亲一样”,写出父子二人劳动的动作是一样的,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而改句只有一个“像父亲一样”,没有强调的效果,情感表达也更平淡一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